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千古“文章”帝王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千古“文章”帝王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笔者和几位老友慕名来到了承德避暑山庄,想感受一下昔日皇家园林的“风采”。但出乎意料的是,当目光触及丽正门时不由一怔:难道这就是帝王御苑的大门?!如此其貌不扬的堂堂“皇门”,青砖灰瓦,房子低矮,色彩灰蒙,没有半点君临天下的威严气派。

三百多年前,群山环抱的“热河上营”小山村,改名易姓,变成了承德避暑山庄。“承德”的问世,完全是应运而生:

一是历史出现了新的节点。满清入关后,经过五十多年的“浴血奋战,”内忧外患局面得到前所未有的改观:中原民众反清复明情绪逐渐降温南方“三藩”之乱业也平定;北方部落的边患问题也先后得到解决;通过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沙俄东扩得到初步遏制。清王朝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边疆安定的盛世局面。

二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康熙不仅文武兼备,出类拔萃,尤其在继往开来上善于守成。在其祖母的辅佐下,他8岁登基,16岁计除权奸鳌拜,一生经历过的刀光剑影、惊涛骇浪不计其数,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因此,他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当别人都沉醉于歌舞升平时,他却始终在为社稷的长洽久安、世代相传而焦虑,眼睛死死盯着静水下的暗流。

康熙工于心计,老谋深算,权术稔熟,驾驭深谙,其特点是经常不按常规出牌。尤其在处理边疆“维稳”问题上,他的表现很另类。

谁都知道,清以前的历代统治者抵御北侵,防止边患的措施无一不是大修长城,可康熙对这种妇人之见的围墙固边很是不屑,明确表示反对。在古北口总兵官蔡元修长城的请示上,他严厉批示道:“守国之道,惟在修得民心。”康熙为了巩固统治,他需要一个修筑人心长城的平台。

那么,这个平台在哪里呢?康熙的目光停留在热河上营,于是“承德”被开发出来。

三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承德被选中,盖因其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承德位于华北与东北接壤的山区,“道近神京,往来无过两日”;北与大漠、草原毗邻,几乎举鞭便到,交通十分便利。其次,这里山峦叠嶂,河流纵横,水草丰茂,野兽出没,是建立木兰围场的理想场所。这里气候宜人,是避暑消夏的好去处。当然这里还有三利:

一,可名正言顺地阻止大漠、草原上那些觊觎的“可汗”们借故南下帝京,避免京师繁华、宫廷奢靡在感官上给他们造成刺激,引起不必要的负面效应。从而在心理上尽可能抑制其“红眼”冲动。

二,木兰围场设在此地,不仅可让八旗兵丁早晚操练,“例行”军演。继承“革命”传统,保持神勇精锐,还可让北方那些不安分的伙计们阵前“阅兵”,在军事上对其野心起到震慑作用。

三,顺利渡过炎热的夏季,既可从容处理政务,又可养生健体,以使皇帝健康长寿,宗室人丁兴旺,香火万代。

凡此种种,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承德莫不意义重大。

想到这些,我忽然似有所悟:丽正门之低调、不起眼,不正是康熙修筑人心长城这篇大“文章”的题中之义吗?

“丽正”语出《易·离卦》:“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元世祖忽必烈于1267年由“上都”迁都城于金“中都”(今北京市),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大都的正门就叫丽正门。采用元大都城门命名避暑山庄的正门,其意“山庄”者,“大都”也!它警示后代们,“山庄”绝非安乐窝!

山庄原名“热河行宫”,又名“承德离宫”,位于承德市中心北部。始建于1703年(康熙四十二年),1792年建成,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前后耗时长达90年。

“山庄”由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宫殿区。宫殿区采用传统的四合院布局,由中轴线控制,层层递进,纵深发展。丽正门、宫门、午门、淡泊敬诚殿、四知书屋、万岁照房、门殿、烟波致爽、云山胜地楼、岫云门等主体建筑居中,而东西朝房、乐亭、木兰武备、慈禧寝宫、织绣馆等附属建筑置于两侧。九进院落,主次分明;前朝后寝,首尾呼应;宫殿周围,或广置花木,或叠石为阶;无论处理军机政务的办公区,还是帝后妃子们的起居生活区,无不充满园林气息。

宫殿乃皇权之象征。正因为如此,这里的宫殿格外值得玩味:所有建筑虽基本均衡对称,竭力演绎着皇权至上和天子至尊的礼制,可它们又无一不体量狭小,色调灰暗,装潢简朴。这又是为什么呢?

凝视一座座青砖灰瓦组成的宫殿、回廊、庑房,我忽然想起沈阳故宫,想起那儿的金銮殿和殿前十王亭。我发现两者风格几乎如出一辙,略加写意,那不正好又是一座座“蒙古包”,一顶顶“帐篷”么?我坚信自己的判断,不禁暗暗为康熙喝彩。他继承曾祖的衣钵,将“帐篷”、“蒙古包”从山林革泽,从盛京奉天搬到承德,移进“山庄”,注入狩猎时代的游牧气息。可谓用心良苦:不单是为了迷惑草原上的那些首领,也饱含着警示后代力戒奢靡的意义,同时,更具深意的是标榜他不忘衣胞,那是一种战无不胜的姿态,“苟富贵,勿相忘”,中华民族没人不看重这个。因此,这就拉近了朝廷与满族草根的情感距离。这种“帐篷风格”集迷惑、麻痹、训诫、笼络于一身,令世人始料不及。

我们在宫门处驻足。只见宫门五楹,中开三门,中门上有启功先生题写的“避暑山庄博物馆”匾额。宫门东面的山墙上有康熙亲撰的《避暑山庄记》。

西面山墙有乾隆为永佑寺题写的碑文。要求子孙以康熙为永世典范,继承祖业,不要希冀得到什么好处。

穿过宫门就是午门。午门东西两侧有文武百官候旨的内午朝房各五间,现辟为“山庄由来”和“清帝政治活动”展厅。午门前有铜狮一对,雌雄二体,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据说摸一把能给人带来吉祥,因而被万千游人摩挲得闪闪发亮。

午门后,甬道连接的是淡泊敬诚殿。此殿为青砖布瓦卷棚歇山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五间,是宫殿区的核心建筑,相当于北京的太和殿,天花板和隔扇全用楠木精雕而成,故又俗称“楠木殿”。

此殿是举行重大庆典,百官朝觐,接见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的地方,建在大理石台基上,古朴典雅,庄重肃然。殿内陈设有成堂的家具、图书、钟表和古玩,殿中悬“淡泊敬诚”匾。诸葛亮在《戒子书》中告诫后代:“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康熙引用此典,意图不言自明。

出淡泊敬诚殿即到四知书屋。此殿是皇帝临朝前后更衣小憩,接见近臣和贵客的便殿,建于1711年,康熙题名“依清旷”,乾隆晚年改为“四知书屋”。

“四知”源于《易经》:“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一望而知,是乾隆经国驭民,继承康熙治世思想的体现。

四知书屋后面有一字排开的19间房,称“万岁照房”,庭院开阔,古松广植。以此为界,南为“朝”,北为“寝”。万岁照房现已辟为御用瓷器、珐琅展。

看过万岁照房,我们来到了“烟波致爽”。这是一个令国人郁闷的地方。

“烟波致爽”乃帝后寝宫,建于1710年,因康熙美言“四围秀岭,十里澄湖,致有爽气”而得名。此殿7间,进深3间,分为明间、次间、稍间。其中明间是皇帝接受后妃朝拜的地方,次间中的东次间为帝后们闲坐叙话之所,西次间为佛堂。而西稍间则是皇帝的寝宫,俗称“西暖阁”。康熙、乾隆、嘉庆、咸丰都曾在这里住过。阁内依满族传统设南北炕,南炕摆有文房四宝,是皇帝批阅奏章的地方,北炕有落地帐,是皇帝就寝处。此外。东西两侧各有小跨院一所,为后妃居住之地。

“西暖阁”里不仅死过嘉庆、咸丰两个皇帝,而且使中国跌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深渊的“辛酉”也发生在这里“西暖阁”是咸丰逃避英法联军的避难所,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就是他在南炕上亲笔批准的。其中仅《中英北京条约》,就让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港九经受了百年屈辱而“西跨院”则出了个权欲熏心、国人侧目、史家不齿的“西太后”,她“垂帘听政”,把持朝政长达48年之久。为此,“西暖阁”挂铜匾一块:“勿忘国耻”。

我们在这里盘亘良久,国家痛史令人心潮难平。中华民族不可谓不优秀,却又何以内忧外患,如此灾难深重呢?归根结底,罪魁祸首就在于制度落后和腐朽。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人亡政息的悲剧无法避免。

山庄的景观虽多为人工筑造,但比之江南毫不逊色。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仅在沧浪屿稍作逗留。至于那著名的烟雨楼。我们只能隔岸远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