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历史新课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历史新课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内容:

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对玄奘、鉴真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作用的分析,提高分析概括能力;比较玄奘与鉴真的异同,培养初步的比较及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玄奘、鉴真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对文化传播作出的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玄奘西行,吃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鉴真不怕艰险,六次东渡到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方法:

多媒体、讨论法、讲授法、图片展示

作业设计:

上网查找其他唐朝对外交往的史料,把你认为有趣的、有意义的事情记录下来。

讨论的问题:

1 在比较玄奘与鉴真异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如何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及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背景: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为渲染气氛,我首先放了动画片《西游记》的主题歌,同学们一下子进入了状态,一个个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哼起了歌词。

我问:“同学们,《西游记》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唐僧取经的故事,你能讲几段吗?”

大家纷纷说道:“三打白骨精”“过火焰山”“盘丝洞”……

“明朝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是根据唐朝的高僧玄奘西去古印度取经的史实,又虚构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等艺术形象完成的,我们非常喜欢和熟悉,那么请同学们帮我解答几个问题。”

我问:“玄奘为什么西行取经?他要经过哪些准备?玄奘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玄奘西行取经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

我把问题列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以议论或阅读课文的方式解决问题。很快,同学们就有了答案。

“玄奘取经是因为他发现原有的佛经有许多误译、缺失和错漏之处,容易引起人们误解,于是便决定西去印度取经。”有同学从课本中找到了现成的答案。

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也比较简单,同学们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他自己的观点。

“简单的行李、交通工具(马)、食物和水。”回答得干脆利索。

“玄奘西行取经,加强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唐朝的进一步发展。”

“印度的名称就是玄奘在译著时,把‘天竺’译为‘印度’,一直沿用至今。玄奘口述,他的弟子记录编写了《大唐西域记》,是今天研究印度、佛教的重要史料。”我补充了一些同学感兴趣的知识。

关于鉴真东渡日本的内容:我决定用优美的故事告诉大家。

口才展示:

程子建同学拿起事先准备好的课外书读了起来:

鉴真本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唐朝佛教盛行,他的父亲也是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淳于14岁时,有一天跟随他父亲去扬州的大明寺。也许是佛缘触动,他当即向父亲提出要出家,得到父亲的赞许。淳于进大明寺受戒成为智满禅师的徒弟,法名鉴真。鉴真26岁登坛讲律疏。鉴真人虽出世,却以出世之情怀关切人世之事。那时,中国同日本之间的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在第九批遣唐使团中,有两名年轻僧人荣睿和普照。他们在长安的大安国寺学习,他们的老师是鉴真的徒弟道航。道航经常在授业时,把对师傅的敬佩之情流露出来。两位年轻的僧人因此很想见见他们的师祖。公元742年,他们终于在普照寺见到了德高望重的鉴真。他们请求鉴真与他们一起东渡日本传播佛学,鉴真欣然答应了。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鉴真进行首次东渡。又过了5年,鉴真和弟子们进行第五次东渡,这一次的行程最长、遭受艰险最大。鉴真一行在海南休整近一年半后,返回扬州,开始为他的第六次东渡日本做准备。鉴真到达日本后,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者,为中日友好交流立下了汗马功劳。

讨论:

同学们按小组进行讨论,把讨论结果列表如下。

列表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比较、分析的过程。

我对这节课进行了小结:“唐朝时期,我国在经济、文化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政府鼓励对外交往,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唐朝的强盛。玄奘、鉴真等不畏艰难的精神值得赞扬和学习。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要繁荣,必须要实行开放式的国策,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是比较新颖的,导入时采用多媒体播放《西游记》主题歌的片段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的效果,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讲故事使同学们得到较好的情感体验。对比分析则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