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珍贵的东西慢成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珍贵的东西慢成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董文华: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数学教师,教育部新世纪版课标教材优秀实验老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中国而教”项目组培训师,《教育时报》“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评选”十佳教师。

课堂:让智慧慢慢浸润

我固执地认为,一个一线教师,离开课堂生命就枯竭了一半。回想自己刚参加工作的那几年,轰轰烈烈地参加各种优质课大赛,然而当时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站到省级优质课大赛的舞台上。现在看来,做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定数,积淀不深,时机未到。试想,如果可以一课成名的话,谁还会几十年如一日地修炼“内功”?从另一个方面讲,当时一起参加比赛获一等奖的老师大多数现在都“销声匿迹”了,只有我这个二、三等奖的获得者还不断地“折腾着”,是不是很有意思?我庆幸,当我不需要那个红色的证书时,还有锤炼课堂的激情。

当你对课有了感觉,自己内心也有了底气,就不会满足于在教学参考书里的教学设计,而是在自己的课堂和亲身经历的教学实践中探寻课堂的本质:“学生在哪里?要到哪里去?如何才能到达?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如何让课堂弥漫着生命的关怀?如何把课上到孩子们心里?……”

教学就像跳华尔兹,教师后退一步,学生才可以前进一步。课堂上,我努力构建一个生命场,让学生在“心理安全、心灵自由”的教学氛围中去经历、体验、尝试和探究。课堂40分钟结束了,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和学习的终止。此刻,我精心设计一些弹性作业,比如写数学日记,开展课后小实践、小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视角延伸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来,去拓展数学的宽度和厚度。

此外,我还特别得意我的另外一个“绝招”―数学课上的另一道风景。如果哪节课教学任务不算重,或者学生表现得特别好提前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会挤出3分钟,奖励给他们一个故事或一篇美文。《不是人人都能当公主》《给善良找一个橘子》《爱迟到的皮卡丘》《一朵没有结果的桃花》《戴尔的自信罐》《最珍贵的诚实》……我在教室里缓缓地走着,声情并茂地读着。这时,所有的学生都伸长了脖子,他们的脸扭向我,我成了他们目光追随的焦点。每个人的眼神和表情随着故事的情节发生着变化,到了“逗乐”的地方,他们报以哄堂大笑。到了情节紧张的地方,他们屏息专注。到了伤心的地方,他们会掉泪,或嗔或笑,或怒或喜,纯真的脸极生动。那一刻,是我和学生都享用的时刻。

“今天的故事就欣赏到这里,让我们一起努力,期待下一个故事。”每次我都在学生意犹未尽中戛然而止。一切都靠自己“悟”,故事讲完了事情就结束了,我并不做什么解读和评论,从来不问“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善与恶、美与丑、诚实与自信、坚定与毅力,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如何与同学交往,如何接纳自己……我相信学生可以在故事中找到答案。给学生讲故事,看似和我所教的学科无关,但我相信,在数学触及不到的心灵角落,学生会在故事中看到另一个自我。这些东西是用来成长的,不是用来考试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幸福。20年来我一直尝试着把传统的数学教学宽泛为数学教育,我希望把课上到学生心里,让课堂能成为师生生命中最难忘、最幸福的场景。

教育:顺木之天,以致成性

刚参加工作,我总想创造“一句话改变一生”的教育奇迹。现在回想起来是那么可笑,因为真实的教育充满了反复与艰辛。20年来,我边教边悟,不断地咂摸“教育”两个字所蕴含的意义:“教”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还包括教师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育”不是填鸭,不是生硬地讲所谓的大道理,而是陪伴和细致地呵护。要肯花时间走近他们,看看他们是怎么想的,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站在他们的角度读懂他们的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因材而教。

因此,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学习生活中,身体的距离等于精神的距离。作为老师要把自己放低,站在和学生一样的高度,多想一想“如果我是他”,设身处地看“立体的他”,当“他”遇到困惑需要帮助时,给予恰当的引领和关注,用温和的态度,帮助“他”第N次的修正。

我的文字,记录最多的是学生。《教育,发生在恰当的时候》写给那个被任课老师称为“像仙儿一样”自由散漫的斌;《放爱一条长线》写给那个和奶奶相依为命的川;《探寻一个孩子的教育密码》写给那个父母离异、性格顽劣的星……《圣经》中有句话:“治一个人的病,先抚摸他的心。”师生之间需要心的沟通,这里有一种说不清的“缘”,可能是一个痛惜的眼神、一句称赞的话语、一个亲切的动作…… 但这“缘”一定来自教师持之以恒的关怀与守候。

谁也给不了谁方法,即使有,也只能靠自己摸索出来。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记下来,写出很多细节,描述一个实在的教育场景、一个真实存在的孩子,无非是想用另一双眼睛看见―好比帮自己立起了一面镜子。借此可以反思,可以正衣冠。

“爱,就是希望一个人好,并且愿意为他做好一切能做的。”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的。教育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我坚信,只要你愿意去找,一定能找到比“请家长”“站墙角”“罚作业”“简单说教”更好的方式,去唤醒那些让人头疼的灵魂。当学生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已经触动,教育的力量才开始显现。多年以后,学生心中沉淀下来的可能就是这些极为琐碎又无比温馨的细节。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传授的植树秘诀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真正的教育也是这样,顺应学生成长的天性,读懂学生成长的密码,教育才能成为美好的事。

成长:笨笨地做,乐乐地做

无意中看到崔永元采访作家刘震云的文字,刘先生说了两句影响自己一生的格言:一句是“对于既不聪明也不笨的人,一生最好只做一件事;另一句是在做事的时候,要比别人慢一些。”这段文字仿佛具有某种魔力,一下子就植入自己的心。

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也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笨笨地做、乐乐地做。任何的改变、再远大的目标也是从一点点做起:课堂教学从“一点点”开始改善;课题研究从“一点点”开始琢磨;读书和写作从“一点点”开始累积。回想自己发表的上百篇文章,出版的课堂教学专著,都是由“一点一滴”汇集而成的。

成长没有捷径,只有勤奋才能成就一些美好,要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花别人不肯花的时间,下别人不愿下的功夫。20年的教育生涯,我一步一步完成从“教”到“学”的转变,从“外”到“内”的转变。每个转身都是艰难的,这其中需要点点滴滴力量的汇聚、渗透与积蓄。同时,每次转身也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摘自《教育时报》2013.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