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危机与机遇并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危机与机遇并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下综合性大学的艺术教育面临着功利A追求后的困境,盲目扩招带来的诟病日渐显著。本文通过分析造型艺术在综合性大学教育中的位置和作用,提出了美术学与相关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与融合,将会对创造性人才培养带来新的转机的观点。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 造型艺术 美术学

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后,美术学、设计学并列成为一级学科,综合性大学设置艺术专业,不仅是为了丰富校园生活,也不仅仅是培养专业艺术人才,而是直接关系到综合性大学整体创新机制的建设。在这样的历史性机遇面前,如何加强学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培养真正合格的创造性人才,以适应社会与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成为当下全国美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共同面对的责任和使命。因此,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机制、增加教学投入成为目前综合性大学内涵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危机中的艺术设计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高等院校的美术专业受到艺术设计专业的冲击,进入了招生、教育投入、学生就业的萎缩期。与此同时,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各高校开始了一段迅速设立、招聘教师、盲目扩招的兴盛期。时至今日,尽管缓解了国家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但缺少质量保证的教育模式让踏入社会的设计人才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从而造成人才过剩的现象,功利性的高校艺术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产生。2012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12年度对部分本科专业实施预警的意见》中提到,为进一步优化上海高校专业结构,促进高校专业教育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海将高校中连续3年以上签约率低且布点较多的18个本科专业列入2012年度预警专业名单。具体包括:社会工作、社会体育、广告学、艺术设计、表演、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等18个不同的专业。2013年4月22日,上海市教委2013年度本科预警名单。此次被预警的专业共有15个:日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艺术设计、市场营销等等。艺术设计专业连续两年稳坐第四位。尽管这是上海一个地区的反馈,但透露出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诟病造成的危机已经显现。

二、如何看待综合性大学的美术专业

由于艺术设计的扩招,导致近十年许多国内综合性大学设立了艺术设计专业。目前,这些专业已经发展成为艺术与设计学院,或者是美术学院。成为美术、设计、美术史论、建筑或景观共存的现状。综合性大学如何面对已有的学科资源?如何发展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我想,重新理解艺术教育的真正含义也许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法。西方史论界习惯指“艺术”为“造型艺术”,我国自现代一直以“美术”称谓。对艺术与教育的关系,孔子和柏拉图观点统一,明确提出:“艺术必须是教育的基础”。因为,艺术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艺术地感觉,又能帮助他们科学地思考。艺术以其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感情,科学以其严密的逻辑知识丰富他们的才智。经过这种熏陶的学生,必将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富有活力和魅力的人格,更富有进取精神。”早在1988年,美国就公布了《走向文明:艺术教育报告》这份具有权威性和现实性的报告,指出了“今日美国的问题是缺乏基本的艺术教育。”因为,艺术不仅仅是重要的知识形式,而且是思想创新的源泉与技术革新的范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中国梦的实现。综合性大学的教育如果不能教会学生把一个领域的智慧和手段转化到另一个领域中去,那么就是失败的教育。钱学森等一代科学家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缺失责任就在于“科学与艺术的人为分离”。由此可见,艺术设计的危机带给综合性大学新的机遇,为创造性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可能。

三、造型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位置和特点

“造型艺术”及“造型基础教研室”的称谓,来自前苏联的美术学院体制,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美术界使用得最多。其中,造型艺术所包含的艺术形式主要是西方美术体系之下的油画、版画、雕塑、壁画、建筑、中国画等。我国高校在新世纪初的新一轮学科建设中,沿用了“造型艺术”这个称谓,相当于西方通用的“纯艺术”的概念。因此,在国内各大美术、设计、建筑院校都设有造型艺术课程、专业及院系。西方20世纪的美术教育是在反叛与创新成为主导的背景下发展的,改革造型艺术、建立启发性、创造性思维理解,成为艺术设计、建筑教育的新方向。这种观念的转折虽然使美术院校的改革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和全新的面貌,但时至今日,辩证地看表面繁荣的背后,问题出现了:1、限制与自由创造之间的关系。现代的设计需要精神的自由,严谨的素描、色彩训练是具体的限制形式之一,如果将这些约束撤除,是不是就一定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呢?实践证明未必。2、技艺性和超越性之间的关系。艺术活动从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以技艺性为基本特征。造型训练是不知不觉地承担着训练提升学生的精准感觉能力和感性表达能力这一无比重要的潜能的使命。急功近利,将无法超越甚至发展。以上两对关系的理解,将左右我们对造型艺术未来前景的思考与判断。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造型艺术无疑会有更丰富多彩的新的改变与发展。

四、美术学关乎未来发展

在我国,美术学作为早于设计艺术学的一级学科,与综合性院校的设计学、建筑学有共存的历史机缘和良好基础,如果把美术学教学及其学术研究团队,与建筑学、艺术设计学相互融合,将会在综合性大学整体创新机制的建设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将会在未来的学科和学院发展过程中创造很多新的机会,人才资源将会更大限度地被利用。目前,学科的整合和推进已经是当下高等教育大背景下的趋势,国内很多艺术院校基于美术学、设计学研究成果已经成立了多媒体、跨媒体艺术等综合性前沿性的新专业。回顾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历史,清华的设计学博士点是在装饰绘画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艺术类博士点;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前身是壁画系;很多院校的环境艺术系也发源于壁画专业等等。因此,挖掘和整合综合院校现有的资源并敢于去创造新的领域,往往会带来新的生存空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目前成为上海大学最有活力和发展速度最快的学院之一,近十年把设计、绘画、建筑、数码等专业全部纳入城市设计的大概念中,创办了国内发行的刊物《公共艺术》,在国内美术院校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与教学的先行者。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成就的取得来源于美术学、设计学方向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以及对包豪斯等先进教育理念及西方当代艺术教育范式的深层理解和应用。创新、成果转化、把握时代脉搏以及和国际接轨,美术学科最灵活、最容易与社会实践结合。美术学在综合院校某些方面不仅会给整个学校带来视觉和氛围上的改观,具有深厚学科背景和社会影响力的美术学教师们的主动性、创造性会极大地激发出来,学科之间的影响会更直观更有效果,对学校的发展会更有益,而且,从全国其他院校来看,美术学方向的本科生的就业、自主创业、考研已经显现出勃勃生机。

五、美术学、建筑学、设计学并存的历史渊源与借鉴

纵观世界各国高等院校的美术、建筑等学科,自创立之初就存在着彼此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1671年,巴黎建立皇家建筑学院,开设数学、建筑和机械学等课程。至此,绘画、雕塑和建筑在教学上有了明确的区分。1666年法国在罗马建立法兰西学院负责培养在意大利实习的皇家绘画雕塑学院的学生,后来也培养建筑学院的学生。在英国与法国皇家学院建制不同,1768年于伦敦建立的美术学院包括建筑学科,该学科亦开设数学、建筑和机械学等理科课程。在俄国,1749年莫斯科建立建筑学校。1757年11月,圣彼得堡建立美术学院,是作为“三门最高尚的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的学院”(1764年改为帝国美术学院)。至今,在西方美术学院内设立建筑学专业已有相当长的历史。

在我国,建筑学与美术学院的渊源可追溯至建国初的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1952年该建筑学专业划归同济大学。2000年8月,上海大学把拥有教师26人(高级职称10人,注册建筑师4人)学生300余人的建筑系并入美术学院,至此,才真正开始了国内美术系与建筑系回归一体的历史,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各大美院相继成立建筑学系。上海大学成为中国首个将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建筑学三大学科纳入同一平台的国内高校,成为上大人文学科和理工科交汇的重要平台,是各个学科师生实践、交流、共同公关的平台,新时期特殊人才的孵化器。学院不同专业的教师以团队组合、以项目实施带动教学,成就斐然。

建筑设计属于艺术。许多国内综合性大学共存了建筑学、美术学、设计学等与造型艺术相关的学科和专业,从积极的意义上说,在这样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环境中可以让建筑学走向艺术化的方向,这在西方美术史上不乏先例,特别是近现代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对建筑所产生的影响;19、20世纪之交的新艺术运动就体现在设计、绘画、建筑的融合。高迪、塔特林、马列维奇、利希兹基这些建筑师和艺术家都在建筑和艺术的相互影响上有所建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包豪斯“设计、绘画、雕塑、建筑整合一体”的教学体系,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与建筑所产生的影响至今需要中国艺术、建筑、设计界思考和借鉴。

然而,建筑毕竟不全是艺术。尽管建筑、艺术、设计结合的前景如此诱人,但18世纪的伦敦美术学院、20世纪哈佛大学艺术系失败的经验可以看出,尽管艺术涵盖很广,但却与建筑是两个分离的实体。从近几年许多建筑学院教学改革的情况看,尽管课程的融合与互补对学生具有良好的影响,但只有美术、建筑、设计三个体系纵向发展并日益深化,互补和彼此促进才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六、把握机遇――创造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当下中国的高校教学体系是动态的、开放的,更是不断更新的。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一样,最终需要以作品来证明自己,教学更是如此。我国目前正在进入城市、城镇的“美化”建设进程中,这属于包括建筑、园林、壁画、雕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城市的规划和管理者强烈呼吁美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园林与环境艺术联合和携手。这是一个新的转型期,这个转型将带来高校美术、建筑、设计教育新的模式和内容,基于这一领域的高端学术思考和敏感于城市发展的研究正在被国内综合性大学及美术院校所重视,探索和推进是时代的需要。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建筑学等学科必须适合“可持续、开放式教育的观念”,形成最佳的学科互补格局,共同把设计教育推向新的视野,因此综合性大学各学科之间观念上的开放性、包容性对学院未来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这也是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面临的、理应思考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 湖北美术出版社,1993年

[2]美国艺术教育新台阶[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3]潘耀昌,建筑在美术中的位置[J],上海大学出版社,2012年

[4]曹意强,艺术与教育[J],新美术,2013年第3期 ,3-11页

[5]周成璐,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