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杜才富:为了大地丰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杜才富:为了大地丰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杜才富心中,每一粒油菜种子都是无价之宝,凝结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农民的希望。20多年执着钻研,只因为他如此深沉地爱着这片土地。

春光明媚的三月,微风轻轻拂过田野,金黄的油菜花随风摇曳,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一个略显瘦削的身影出现在摇曳的花海中。他时而仔细观察花蕊,时而弯腰整理花枝,时而眉头紧锁,时而会心一笑。这个为花痴迷的人,就是第一批国家“万人计划”的入选者贵州省油菜研究所所长杜才富。

从农家子弟到科技明星,从偏远乡镇农推站到全国科学大会领奖台,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汇聚成一句话:心向“三农”,只为大地丰收。

农村人走农科路

1965年5月,杜才富出生在铜仁思南县塘头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泥土气息中长大的他,深知物候的变化与农事的耕种,父辈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旱不保产、涝不保收”的生产模式,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

那个时候,“读书跳农门”是农村人唯一的出路。从上小学起,杜才富埋头苦读,决心用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成绩优异的他也成了村里人人夸赞的对象。1982年,他从铜仁农校毕业,随后被分配到思南县塘头镇农推站工作。

稳定的工作,没有阻止他求索的脚步;科技的魅力,不断点燃他钻研的激情。然而,在信息闭塞的条件下,想要了解前沿科技、增加知识积累、从事科研工作,对于一个偏远乡镇的农技工作者来说,是何等的困难。

“一切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杜才富说:“那时候,有几本杂志可供查阅,虽然内容不多,也能了解科技信息,我还可以通过每年的科技交流会向专家学者请教。”点点滴滴的知识积累,成了他踏上科研路的“原始资本”。

实际上,杜才富的科研路,是从1990年调入贵州省油料科学研究所杂交油菜研究室之后才开始的。

“那时市面上普通的食用油营养成分并不是很好,人体的营养吸收率也比较低,是非优质的食用油。”为了研究培育出优质的食用菜籽油,在原所长侯国佐研究员的带领下,杜才富和同事们不断奔走在实验室和试验田。经过数年的探索、实验,“双低”杂交油菜品种“油研七号”诞生了。

“‘双低’意味着菜油中芥酸含量低、菜饼中硫代葡萄糖甙含量低,而油酸含量高达60%以上。”杜才富说,“油研系列”因此有“东方橄榄油”的美誉。

优良的油菜种子,需要广泛的推广种植,杜才富把目标锁定在中东部农业大省。贵州地处西南,属于经济落后地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较低。一个落后地区的科研团队要到发达的东部沿海推广科研产品,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又会引来多少质疑?

“我们扛着培育出的杂交新品种,赶火车、挤汽车,一个省一个省地走。”杜才富记忆最深的是1995年,他们从贵州出发,走过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向当地人介绍新品种的特点、种植要领、出油情况等信息。“每次都要走十二三个省,少则四五十天,多则两个多月。”

在汗水的浇灌下,杜才富的杂交油菜新品种开始在全国各地开花,种植“油研七号”的地区越来越多。

20多年来,陪伴他一路走来的,除了草帽、雨伞、竹棍、雨鞋、实验器材之外,还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入选国家万人计划、贵州省省管专家、省先进工作者、省青年科技奖、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和贵阳市首届创新创业人才等众多荣誉。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在杜才富办公室的茶几上,摆放着几个实验瓶,里面装满了各种油菜种子。在他的眼里,这是无价的宝贝。因为每一粒种子的诞生,都凝结着他的心血和汗水,都寄托着他的梦想和希望。

“每一次试验都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为了观察一个细微的变化,在试验田里一站就是五六个小时。”风里来,雨里去,几十年如一日,杜才富和他的团队用不懈的努力,换回了丰硕的成果。

由他主持育成的黄籽高油份“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宝油85”、“油研818” 、“福油508” 、“凯育118” 和“油研57”五个品种先后通过国家审定;“宝油517”、“宝油717”、“宝油87”、“绵新油19”、“鼎油17”和“宝油早12” 等六个品种分别通过贵州、四川等省审定;“油研10号”通过国家长江上、中、下游三个大区审定,是全国第一个同步通过国家三个大区审定的油菜品种。

“培育出优质新品种,必须让全国人民都享受得到,这样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怀着科技成果全民共享的信念,杜才富组建了贵州油研种业、思南油研种业、贵阳高新油研等三个成果转化平台,创建了贵州禾睦福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优质杂交油菜在省内外市场的推广种植。如今,“油研”系列已遍布长江流域及河南、陕西等13个省市,推广面积1亿多亩,创造经济效益100亿元以上。“油研”商标,成了“贵州研制”绽放在全国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科研的道路上,杜才富创造过奇迹,也填补过空白。他说,这是因为自己对农业科技的喜欢,也是因为身上的责任和担当。

脚下的路,或许狭窄,或许宽广,但一定很漫长。“因为喜欢,所以坚持”――杜才富从未停下脚步,这些年来,他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国家跨越计划等10多项重大项目,发表了30多篇论文。在他的带领下,2012年,贵州油菜研究所在全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估和全省工程中心评估中均获第一名。

“中国人的饭碗要端在自己手里,饭碗里要装自己的粮食。”的这句话,触动了杜才富的心。他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时时激励着自己。

植根沃土写春秋

秋种、冬管、夏收,试验、示范、推广,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20多年来,杜才富重复着这种看似单调的生活。正是在这无限循环的过程中,他攻破了一项项技术难题,实现了一项项科技创新,让农民微笑,让大地丰收

一项项闪光的荣誉背后,是家人的奉献。谈起“油研”,他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谈起家人,他面现愧色、廖廖数语。“无论是照顾老人,还是辅导孩子,所有的家务都是妻子一个人承担着。”

2007年,油研所从思南县塘头镇搬迁到贵阳国家高新区,科研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繁杂的事务却有增无减。家,就在咫尺,但他却始终把单位当家。

即使是自己最喜欢的篮球运动,他也很久没有上场了。单位之外,他的风采更多地展示在田间地头。

一项项丰硕的成果背后,还有团队的支撑。5名博士、15名硕士,这是一支让杜才富引以为傲的队伍。他们在杜才富的带领下,扎根沃土,茁壮成长。

“让全国人民吃上放心油、健康油。”杜才富用实际行动作出了有力的证明。由贵州油菜研究所携手贵州禾睦福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脱皮冷榨天然菜籽油,大大降低了芥酸与硫代葡萄糖甙,真正从源头上提高了菜籽油的品质。

“五年之内,‘油研’系列还会有更新的成果,其油酸含量将超过橄榄油。”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凝视着百米之外的试验田,杜才富目光坚定,信心十足。他脸上的笑容,就像一朵阳光下的油菜花,尽情绽放。(责任编辑/姚远)

对话杜才富

记者:对于转基因食品你怎么看?

杜才富:若直接食用转基因的含蛋白质的食品,特别是抗虫基因的食品,要特别慎重。目前我们应更多的从贸易、经济上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能盲目地跟风,只有我们真正拥有了转基因的知识产权,我们才有底气、才有资本去跟人家讨论这个东西的好坏。

记者:入选全国第一批“万人计划”,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杜才富:我更多地把它看作是责任与担当。作为贵州土生土长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们理应作出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贵州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支撑,我们应该建立起一整套人才考核和评价体系,无论是从外面引进的,还是本土培养的,都要以业绩贡献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