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育与幸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育与幸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各位同学,晚上好!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教育幸福”。自古至今,追求幸福是每个人的最大心愿。但事实上,很多人却未能如愿。据2008年北京市卫生局的数据,我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还有约200万人自杀未遂。这个数字足以让我们在座各位感到不寒而栗。在自杀的人群中,有青少年,有中老年,有学生,还有高级知识分子,也许他们自杀的原因各种各样、五花八门,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再能感受到活着的意义和幸福。

目前,幸福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哈佛大学甚至将幸福作为一门课程。那么,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活动,与幸福有着怎样的关联?这是我们在座各位教育学人应该思考的问题。今天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这个话题。

幸福需要教育吗?

生而为人,无不在为幸福而努力和拼搏,但何谓幸福,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命题。对于饥肠辘辘者,能饱餐一顿可能就是幸福;对于口干舌燥者,能喝一杯清凉可口的水可能就是幸福;对于爱书如命者,能获得一本好书可能就是幸福;对于那些失学者,能进入学校读书可能就是幸福;对于我们莘莘学子,能在自己学术领域被人认可可能就是幸福;等等。可见,幸福是个体需要的满足,需要不同,对幸福的理解就不同。因而,幸福是主观的,是我们个体的主观体验。

也许有同学会说,既然幸福是个体的主观体验,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那只要我觉得幸福就可以了,幸福还有教育的必要吗?答案是肯定的。人不仅是自然人,而且是社会人。这就决定了个体的幸福必须受到社会价值的制约。符合社会价值规范的愉悦心理体验,是被人认可或羡慕的幸福,而违反或有悖于社会价值规范的愉悦心理体验,则不能称之为幸福,也不是长久的。

幸福是个体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多种多样,自然也有了各种各样的幸福。我们该追求什么样的幸福呢?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幸福的层次性。大致来看,幸福可以分为物质层面的幸福和精神层面的幸福。不同层面的幸福的社会意义是不一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人们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即精神层面的幸福。

虽然幸福是个体的主观体验,但它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相反,幸福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是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体现的。可以说,幸福就是过一种正当而完满的生活。那什么是“正当而完满的生活”?“正当”规定了幸福的社会性、伦理性,“完满”规定了幸福的实质内涵,对于幸福而言,二者缺一不可。试想,在正当而不完满的生活中,个体只是社会发展的工具,个人价值被忽视,自然无幸福可言;而在完满而不正当的生活中,个体自私自利、无视社会价值的“幸福”必定也不会长久;既不正当又不完满的生活,更是与幸福相去甚远。因此,只有在既正当又完满的生活中,才能享受到幸福的真谛。要过一种正当而完满的生活,需要的不仅仅是一定的生活技能,还需要具备高尚情操、健全人格、道德实践能力等相关素养,而这些都需要通过教育才能获得和提升。

综上可见,无论是把幸福当成一种主观体验,还是当成一种正当而完满的生活,不管是从幸福观的提升来看,还是从幸福能力的获得来看,幸福都离不开教育。

教育关涉幸福吗?

教育关涉人的幸福吗?我们先从教育的定义和目的谈起。我们知道,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的幸福息息相关,从最初教给人们生产生活经验,到后来教给人知识、培养人能力、启迪人智慧、提升人品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个体由无知的自然人或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转变成拥有知识的文化人、智慧人、科学人、理性人、道德人,乃至全面发展的人。对受教育者个体而言,受教育的目的又何在呢?仅仅是为了生存吗?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需要、促进社会发展吗?在座的各位同学,从小学到大学,到现在的研究生,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首先,从受教育者个体的角度而言,人所具有的不确定性特质,决定了人需要教育。但是,人接受教育并不只是为了谋生或者成为社会期望的人,还是为了满足自己更高层次的需求,为了马斯洛所说的“似本能”的高级本性。

其次,从教育的本质来看,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追求物质满足的能力,还应包含引导、促进人思想上的意义建构,使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富于建设性和超越性,愉快而有意义。正如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培养能够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所有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

再次,从教育实践来看,教育的过程就是教育者教会受教育者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真、善、美是人类的理想品质和永恒追求,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个体所体会到的必定是自我实现与无私奉献的幸福。试想,当一位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翱翔时,他体会到的,一定不是累和苦,而是求知的乐趣和幸福。可见,教育中蕴含幸福,教育以教人幸福为旨归,幸福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承认教育应该关涉人的幸福,但我们并不提倡“教育万能论”。对于幸福,教育不可能解决人类幸福的全部问题,也不可能承诺人一生的幸福。教育对人的幸福的作用是有限度的,人的幸福的实现还有赖其他可能途径和手段。

幸福视野下的教育是怎样的?

教育是直面人生命的事业,如果说,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那么教育的终点则应是人的幸福。为此,着眼幸福,重构教育是当务之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获得幸福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他就不具备参加正常社会生活的资格。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是获得幸福的必备条件。尤其在当下,在升学、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教育注重的更应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应是惟知、惟智,更不应是分数第一。从长远来看,这样只可能导致教育的短视和个体的不幸。知识、分数仅仅是个体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尤其当个体不得不面对和承受更多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时,获得幸福更需要人格的完善。只有人格完善的人,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成功、失败和坎坷。幸福并不意味着只存在于人生的如意、成功和顺利中。何况人生并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失败对于任何人都是在所难免,关键在于要能从失败、挫折中寻找、体会生活的真谛、人生的意义和另一种意义的幸福,这是最难能可贵的,而且是获得真正幸福的必经之路。

第二,面向学生生活,为学生幸福打下深厚的根基。学生是社会的人,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接受教育,并且一定时间之后,学生还是要带着教育所得走向生活。教育内容若脱离生活,学生就无法体会到幸福的真谛。如果学生不知道学的书本知识除了能获取高分数,还有什么实际用途和意义,那么这样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对学生而言,都不能算是真正的幸福,甚至无真正的快乐可言。因此,教育必须使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追求生活的意义。这就要求教育在内容上必须打破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藩篱,从清高返回世俗,从天上回到人间,直面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将来坦然、从容面对真正的社会生活,才可能在真实的生活中获得幸福。

第三,加强师生对话,和谐关系让师生共享幸福。幸福不仅仅存在于人与物的关系中,更存在于人与人的和谐关系中。因此,加强师生对话,改善师生关系是幸福关照下的教育的应有之意。学生和教师是同样大写的“人”。尽管在知识的掌握上,教师居于优势地位。何况,在后喻文化时代,教师在知识上的优势地位在逐渐改变。但是,在人格上,教师和学生是完全平等的。尊重、交流、对话是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应然相处方式,是教育以人为本的应有体现。任何强迫性的灌输或惩罚,不管教师的初衷和动机是多么的好,对师生当下或将来的幸福生活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教人幸福的教育,不仅要看结果,而且要看过程,要力求结果与过程的统一,目的与方法的融合。

第四,实施多样化评价,为学生幸福保驾护航。学生是整体的、处于不断发展中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必须是全面、动态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多体会到成长的幸福。为此,我们必须摒弃目前以分数为惟一标准的评价制度,实施多样化的教育评价。从评价目的到评价内容,从评价方式到评价手段,从评价类型到评价主体,必须从单一走向多元。在评价目的上,要坚持以发展为目的的评价取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有用武之地,都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进步,都能获得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幸福感;在评价方法上,使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相结合,使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都能得到充分的、公平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不仅要强调他人评价,还要注重学生自我评价,使学生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劣、长短,只有能够真正认识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接受自我,不仅仅是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还包括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他通过努力克服了自己的短和劣,才能真正感到成功后的幸福;在评价类型上,要将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结合起来,不仅要让少数学生为自己终结性的优异表现感到幸福,而且要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自己不断出现的亮点而时刻感到愉悦和自豪。

最后,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不但能感受到教育中的幸福,而且在将来能够通过教育给人幸福。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