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意象、诗学与认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意象、诗学与认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意象是人类思维活动中基本而又无处不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象征和思维的认知先决条件。对意象的诗学功能进行研究为了解具有想象能力的心智的认知语义打开了一扇窗。意象是诗歌意义产生中普遍而核心的维度。然而,认知诗学迄今为止在阐释语义及符号机制方面尝试甚微。为深化认知语义符号框架内的诗学意象研究,需在单纯诗学解读和认知研究间建立直接关联,从而关注并探究诗学语篇中意义的产生,而非只是将诗歌作为对认知语义学中某些概念的佐证。

[关键词] 认知诗学;意象;心理空间;合成;关联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2)03-0098-07

一、习语的再加工

美国诗人埃德娜?文森特?默蕾(Edna St. Vincent Millay)在其短诗“第一颗无花果”(First Fig)中这样写道:我的蜡烛两头燃烧,/天亮之前就要熄灭;/可是呵,我的敌人,呵,我的朋友──/烛光闪烁多么可爱!(My candle burns at both ends;/It will not last the night;/But ah, my foes, and oh, my friends——/It gives a lovely light!)[1]其中,“两端燃烧蜡烛”(to burn one's candle at both ends)这个耳熟能详的谚语,采用惯用化的隐喻小句,指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谴责“燃烛者”(the burner)无节无制,挥霍人生。这个隐喻中有一个潜在概念——“生命/死亡即光明/黑暗”。然而此概念隐喻并未对隐喻表达自身所提供的措辞及意义产生的可能性作出阐述:蜡烛燃烧发光,蜡烛不能同时在两端燃烧,故而习语呈现某种可能的场景。依据心理空间理论①,隐喻习语包含一个来源空间(代表蜡烛的场景)和一个目标空间(指示某人的生活方式,此处指诗作的第一人称“I”)。[2]因此,“my candle”这一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合成空间,其中蕴含着不仅人生是一只蜡烛②,而且无节制的人生就是两端点燃的蜡烛这样的意思。这种不可能性在合成空间中得以想象,生活输入空间的无节制与蜡烛输入空间得以合成,产生了无节制燃烧的蜡烛这一创新意象。[3]

当然,蜡烛的隐喻只有在认知心智将这种双倍的燃烧理解为暗示燃烧时间的减半时才能起作用。因此,如果你无节制地挥霍或享用你的生活,你就会过早逝去,显然,这种活法是不可取的。

这种隐喻习语极为常见。与之相应的心理空间可用图1来解释。[4]3

图1 习语“两端燃烧蜡烛”的心理空间初次加工

诗歌语篇再加工了这种司空见惯的意义构建。然而,阐述者补论形成了让步型的论题:尽管这是熟知和被接受的,然而最好还是去双倍燃烧蜡烛——在foes(敌人)和friends(朋友)语境中——还有一个新的原因,即能量的双倍燃烧因此会产生双倍的效应,故而敌人得以被更有力地抨击,而朋友则会得到更强烈的愉悦,尽管时间相对短暂。

在说话人对于隐喻习语的知识作用下,早已确立且及时可用的心理空间网络此时被再次利用或循环利用:在维系合成意象的同时,一个新的达成关联的图式被激活。在二次循环中,这种“打发” 变成了“增加”,在着重强调和情感宣泄中,具有了活出且歆享人生美好一面的意思。自我消耗(将自己作为两端点着的蜡烛加以燃烧)的态度作为生存宣言的内容得以展现。相应的心理空间网络可视为图2[4]4:

图2 习语“两端燃烧蜡烛”的心理空间再次加工

由此,诗中存在着一个论点和一个反论点。后者胜出了,然而也要做出让步:激情须付出牺牲。第二轮循环并未完全抹掉第一轮的痕迹。

这种对已存语义结构进行再加工的现象,使得在非个人化习语中植入个人化的声明成为可能(My candle…),对此本文将观察另一个实例。事实上,再加工原则或许是一般诗歌的基本特征,且或许是美学意义自身产生的基本方面。既然致力于诗歌艺术的探究,我们需要更为透彻地理解其语篇条件。

二、结构层次

所谓语篇,即作为层次化、层级化实体组织在一起的语言或符号整体。[5]第一个层次是其语法结构——如My candle (主语) burns (谓语动词) at both ends (状语)等——它从语义角度而言构成了“阐述”(enunciation)结构,表明内容呈现的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语式”(mode)或“体裁”,如:反语、幽默、情绪化的声调和体温及可证性(evidentiality,指示语篇中暗示或表达的知识的来源,即断言的认识基础,如经验、推理或传闻等)。第二个层次是其语义内容,即前文所见的那种意象结构(imaginal),它反作用于实际交际中的语用空间。接下来,文学解读将这一结构(内容)嵌入一种形式构成模式中,如韵文、诗节等,这就是第三个层次。因而,诗中“last the night”(燃烧整晚)和“

lovely light”(可爱的烛光)这样目中无人、公然反抗的韵脚就具有了重要的文学意义,因为它作为准矛盾修饰法,强化了暗示的图式的正面对抗。最后一个层次是解读层次,涉及到在体裁语境中对作为诗歌的完整语篇进行美学评价。[6]这四个层次,在文学意义中普遍存在,是人们作为文学语篇进行阅读和体验时本体存在的既定的部分:(1) 语言(语法结构)及声明;(2)语篇的语义内容,包括意象和叙事性;(3)构成形式,包含语音、书写等;(4)在体裁框架中的美学解读地位。对于文学语篇的描写和评价一般都包括参照这些相互关联的意义结构层级所进行的观察。

三、网络的再循环

第二个例子是取自莎士比亚的第147首“十四行诗”[7]:

我的爱是一种热病,它老切盼

My love is as a fever, longing still

那能够使它长期保养的单方,

For what which longer nurseth the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