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孙禄堂武术思想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孙禄堂先生是我国著名武术家。名福全,晚号涵斋,别号活猴、万能手。河北完县(今望都县)东任疃村人。他曾从李魁元(一作“垣”)、郭云深学形意拳,从程廷华学八卦拳,从郝为真学太极拳。后来他以郝太极为基础,融会互合三家之精髓而创孙式太极拳。在国内外均享有“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的盛誉。著述有《形意拳学》《八卦掌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论拳术内外家之别》等重要专著和文章。
孙禄堂生于公元1860年12月22日,逝于1933年12月16日。今年是孙禄堂先生诞辰150周年。我们学习他的专著和文章,回顾他的武术之路,用科学发展观来研究他的武术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武术运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内家与外家结合
我国武术源远流长,开始阶段并无内家和外家之分,直至明清一代才有外家与内家之分。明清之际的学者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写道:“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扑,故别少林为外家。”自此拳家分为外家与内家两大派。外家以少林为代表,内家以太极为代表,两大派互相争斗不休,影响了我国武术的繁荣昌盛。
民国17年(1928年)南京中央国术馆成立,天下各派名师皆荟集于国术馆内,真是人才济济,但派别之争激烈,外家与内家之争尤烈,孙禄堂先生厌恶这种门派之争,毅然辞去内家拳掌门人之职,并于1929年著《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一文,指出外家内家之分“皆皮相之见也”。“皮相之见”即皮毛之见,只看到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它的实质。从外形看,外家拳以刚猛为主,内家拳以柔为主,但这是表面现象,其实质是外家拳刚中有柔,“自刚练而致柔”;内家拳是柔中有刚,“自柔练而致刚”。二者“刚柔虽分,成功则一”,最终都达到刚柔相济的中和境界。从练功方法看,内外家都强调“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内外家差不多,都要达到易筋、易骨、洗髓的目标;而“内练一口气”,二者却有所不同,外家拳练的是硬气功,练成后可以击石开石,内家拳练的是软气功,练成后像皮球。但硬气功,练到高级阶段,也可向软气功转换。
孙禄堂本人是外家与内家合一的典范。他早年习是少林拳,练过硬气功,“初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之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后来他得前辈宋世荣的教导,懂得了养我“浩然之气”的重要,开始养气,炼成了太极真功。有一次他曾在他的弟子陈健侯面前显示了这种气功:
有一次孙师平卧于铺有地毯的地板上,屏气一会儿,嘱陈健侯摸他的膀臂。陈健侯遵师嘱摸触他的膀臂,感觉到有麻感似的一股电流触在身上,触模哪里,哪里都棉如气球,有电流感。孙师讲:“‘大匠以人予规矩,不能以人予巧。’方才你触摸到的电流感,是我多年来‘内练一口气’所积累的神妙之处。不像外家拳只硬在一块地方。这是巧,你若能苦练也可达这境界也,或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
孙禄堂一生勤奋好学,闻别人有一手之长,必前去拜学,即使成名后,仍然如此。“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既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学习别人的长处而又善于创新,终于使他融会百家之长而自成一体。孙禄堂独创的“二三十六手太极拳”不仅是三拳合一的产物而日,是内家拳的精华与外家拳的精华相结合的产物。孙禄堂还曾对陈健侯说过,内家拳就是一个圆,而外家拳是先练半个圆,然后冉练半个圆,两个半圆合成就是一个圆。所以内家与外家最终是一家,不应有内家外家之分。
孙禄堂这一观点在当时是振聋发聩的,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当时的国术界门户众多,门户壁垒,互不服气,争斗时有发生。1929年的《汀苏国术馆年刊》刊有《国术界的弱点――派别》一文,指出了当时派别之争的严重性与危害性。南京中央国术馆中有个教授班,派别之争更为严重,闹得连一个班长都无法产生。孙先生撰写此文,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指导意义。“华夏武术是一家,拳不分内外,艺可见高下”“君子和而不同”足孙禄堂等老一辈武术家的共同心愿。
武术与文化结合
武术若不与义化结合,那就是野蛮的,不文明的,是没有前途的。武术只有与文化结合,融入到义化系统中,才能源远流长,文明昌盛。
孙禄堂先生是怎样把武术与文化结合起来的呢?
他把武术纳入到传统文化的系统中。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佛)、道“三教”合一的文化,孙禄堂继承与发展了“拳道合一”的思想,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有所创新。在理论创新上,孙禄堂先生首先把拳理与易理结合起来。孙禄堂先生一生爱《易经》,对《易经》有深入的研究。每到一地,都要遍访善《易》者。“易传”“系辞”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孙禄堂在《白序》中把《易经》中的“一理、二气、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等奥义”迁移到太极拳拳理中来。他说:“一理者,即太极拳术起点腹内中和之气,太极是也。二气者,身体一动一静之式,两仪是也。三才者,头、手、足,即上、中、下也。四象者,即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也。五行者,即进、退、顾、盼、定也。六合者,即精合其神、神合其气、气合其精,是内三合也;肩与胯合、刖‘与膝合、手与足合,是外三合也。内外如一,是成为六合。匕星者,头、于、肩、肘、胯、膝、足,共七拳,是七也。八卦者,捌捋挤按、采捌肘靠,即八卦也。儿宫者,以八手加中定,是九宫也。”现代科学已证明,人体是个全息图,孙禄堂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其实,不仅人体是个全息图,而且人的细胞乃至DNA都是一个全息图。
其次,他把拳术与儒、释(佛)、道结合起来。他写的《拳术述闻》(原载《江苏省国术馆年刊》,民国18年即1929年)孙禄堂先生的这篇文章不仅阐述了“万法归一”的思想,而且还阐述了“拳道合一”的思想。他说:“拳剑之理,大别有三:其一,上下相连,手足相顾,内外如一。其二,不即不离,不丢不顶,勿忘勿助,其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庄思缄先生曰:“内外如一,是诚中也,合乎儒家;不丢不顶,勿忘勿助,是虚中也,合乎道家;无拳无意,是空中也,合乎释家。斯三者,修身之大法则,亦人生之不可或缺者也。”庄思缄先生的话,其实是孙禄堂自己的话。早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他在《拳意述真序》中就说,形意、八卦、太极三派“所练拳术之道,能与儒释道在家诚
中,虚中、空中之妙理,合而为一者也”。(《孙禄堂武学录》第266页)
为什么要把武术思想纳入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论大系统来呢?众所周知,在解放前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社会历来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社会。“三教合一”一贯是主流礼会的主流思想,或者说,是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这个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页)。今天,“三教思想”已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思想只有纳入主流社会的主流思想中,才能得到社会和政府的承可,才能得到迅速发展。
在实践上,首先,孙禄堂先生要求习武人明确习武的目的性。孙先生认为习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强身、克敌、祛病、延年,而且是为了强国强种。他写的《江苏省同术运动的趋势》(原载江苏省政府《江苏旬刊・元旦特刊》,民国十八年一月一日刊行)他说:“提倡国术,强健人民体魄,为强国救亡之工具”。孙禄堂老先生把国术与革命的目的联系了起来,“直欲贯彻总理主义,提高吾国国际地位,臻世界于平等”,强国救亡,提高同际地位,才足学习同术的根小日的。
其次,孙禄堂先牛强调拳可以改造与完善人格,通过练拳之“规矩,可以变化人之气质,开人之智识,明人之心,是化除后天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孙禄堂著、孙剑云编,《孙禄堂武学录》,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第305页)“拳之道貌岸然无他,不过变化人之气质,得其中和而已”。(同书,第307页)中和之道,即是中庸之道也。《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符合道德规范)谓之和。”孙禄堂说:“(太极拳)练之至善处,以和为体。和之中智勇生焉。”(见孙着《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1929年《江苏省国术馆年刊》)当功夫达到得中和之道后,性情变得谦和,与人为善,“智勇生焉”。这里的“勇”并不是好勇斗狠的“勇”,而是勇于战胜自我,战胜门户之见,战胜“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气质豁达,遇同道无所不爱,无打人之心。当然遇到暴徒,能见义勇为;遇到外族入侵,则勇于献身,捍卫祖国。
最后,他根据易理创造了“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这三十六式拳架每一式,都足一个卦象。三十六手中蕴含了六十四个卦象。
精英化与民众化结合
中华武术的传承,历来有两条:一条是“治世传贤人,乱世传子女”;一条是,择徒而教,口授心传。我们现在称它为精英化教育。孙禄堂先生的传授,继承了这一传统,传授十分严格,主张“师父找徒弟”。孙先生一生确实培养了很多精英。据童旭东《因材施教育俊杰――谈谈孙禄堂先生的弟子》一文,有裘德元、张玉峰、孙振川、孙振岱、齐公博、任彦芝、陈守礼、刘春霖、陈微明、朱国福、朱国祯、肖汉卿、肖格清、李玉琳、李敦素、刘正邦、郑怀贤、胡凤山、曹晏海、马承智、李庆澜、袁伟、柳印虎等,除此以外,“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的还有,陈健侯、沈祖安、徐铸人、童文华、金一明、金仕明、陈敬承、金淑英等”。孙先生是如何培养这些精英的,在这一大批名单中,我只熟悉陈健侯先生,只能以他为例,说明孙禄堂是如何培养精英的。
首先,在人才选择上,①思想品质上:要做慈孝敬。②学养上:有文化底蕴,最好通《周易》《老子》。③体质上:筋骨特好。④志趣上:矢志爱好武术,并有相当的武术基础。⑤禀赋上:悟性特高,能举一反三。并有坚强的毅力,做到坚贞恒。⑥经济上: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所谓“穷文富武”也。有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用来学拳练拳,做到师父随叫随到。
其次,在程序上,师父选中后,要正式投帖拜师,备贽礼,设拜师宴。 再次,签订师徒协约。当时他与陈健侯约法六章是:①永不叛师;②不得私传(师傅批准后才能传人),法不入六耳;③不准要师傅教(意思是只有师傅想教时,才能教;徒弟不能主动提出要师傅教);④每式所教最多不得超过六遍(六次不会,从此就不教);⑤与师打斗,不要怕伤痛;⑥学到真传,不得随意伤人。 最后,授拳过程:先坚实地练好基本功,基本功不过关,不教套路。学好套路,进行推手(定步到活步)。然后喂手,散手。师父测试合格,就令找比手,在实战中提高技艺。他的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学生必须勤学苦练,“没有坚贞恒,真传学不成”。强调“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最后不仅要得其形,而且要得其神,形神俱备,才承认他为传人。
孙禄堂先生在实践巾认识到,中国武术的教习传承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传承方法,实质上是精英化教育。它虽能培养出类拔萃的人,但是数量毕竟有限得很,而中华大业需要的是千百万人才。所以,他主张把“单传”与“广传”结合起来。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把精英化教育与民众化教育结合起来,把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
他在《江苏省国术运动的趋势》一文中说:提起国术,往往会认为是少数人的事,其实,这是大多数人的事。因为提倡国术的目的在于“强国救亡”。“强国救亡”不仅是军警学生的事,而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要来个全民健身运动。孙老先生还认为团体练习较之个人练习,“尤易增长兴会,收效必速而且普及”,兴趣高,收效大。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观点。他编书,出书,办拳社,办国术馆,做教习,都是为了实行武术的民众化教育,“把这‘力的艺术’输送到全民的生活里去”(《江苏省国术馆成立宣言》)。
江苏省国术馆开设了师范班(官警班和志愿班)、女子班、民众班(露天班)。师范班70多人,女子班30多人。民众班招收学员一般为200多人,分成年、童子、女子三个班,不收费用,每天晨学习一小时左右。前二者是专修班,属提高班,后者是普及班。这说明江苏省国术馆的教育,很好地体现了孙禄堂先生把精英化与民众化结合起来的教育思想。江苏省国术馆在全国性武术比赛中,获得了优异成绩,这也以事实说明了孙禄堂武术思想的正确性。
今天我们纪念孙禄堂先生,决不是为了搬出名扬四海的老祖宗而自我陶醉,而是为了老老实实地学习他的武术思想,认认真真地继承他的武术事业,诚心诚意团结各门各派,一心一意地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武术文化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