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拥抱改变 常态出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拥抱改变 常态出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以“拥抱改变,迎接时尚新挑战”为探索命题,2013中国时尚产业论坛在上海举办。围绕如何捕捉时尚机遇、迎接时尚变革,著名自媒体人罗振宇、IBM方案软件集团总经理夏然、银泰商业集团CIO兼银泰网CEO寥斌、雅鹿控股董事执行总经理程伟雄、艺之卉时尚集团董事长周胜、旭荣集团执行董事黄冠华等企业家,以及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时尚专家David Shah、潮流研究和时尚咨询专家Ornella Biggnami等专家彼此分享了独到的见解与务实的解决方案,成就了此次论坛重量级的智慧探索之旅。

改变中的时尚机遇

“改变,是时尚产业存在的常态,也是时尚产业应有的一种姿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在致辞中表示,时尚产业作为一个以小博大、潜力无限的产业,正影响甚至改变着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随着“体验经济”的到来,一切产业即为媒体,时尚产品成为掘金的重要法宝。“产品要变身,就要成为表达物,要成为媒体。而谁能把传播的价值加上交易的要件,制造稀缺性,构建‘魅力识别体’,谁就有可能在复杂的竞争格局中胜出,占据一席之地。”罗振宇的“魅力识别体”观点,让人深受启发。

与此同时,时尚快速循环的周期不断缩短,这也从另一个侧面为激活时尚的创造力赢得了商机。谁都有可能成为这个周期的主导者,冗长周期下的“一股独大”变得难以为继。

孙瑞哲表示:“时尚存在于忘却与回忆的互动之间,在二者之间,它通过循环而回忆着过去。”如今,时尚循环的圈子越来越小,循环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从19世纪的每10年循环一次,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每个季节循环一次,这是传统纺织服装产业难得的商机。

从产品结构调整到设计风格融合,从资本介入方式到商业模式匹配,从消费者关系建立到传播营销方向,无一不因为时尚而及时调整与改变。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改变,创新将无孔不入地根植在每一个产业、行业里,而时尚的差异和个性的宣扬,将是这个商业时代最大的机遇。

整合中的时尚变革

对于我国时尚品牌而言,只有从加工制造、设计等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开始,整合上下游资源,通过纤维、纱线、面料、服装等不同环节的提升创新、时尚对接,才能塑造时尚话语权,营销世界。

程伟雄表示,中国服装品牌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而“变革”贯穿始终。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的生产批发商导向,核心竞争力是生产;第二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品牌商导向,核心竞争力是渠道;第三阶段是2000年起的零售商导向,核心竞争力是终端门店;第四阶段则是2010年为分水岭的线上线下O2O模式,核心在于实体渠道与电商渠道的互通互融。

变革已经成为服装品牌安身立命最自然的一种状态。正如周胜所言:“我们不再把创造力挂在嘴边,这应当说是这个行业存在的基本动作了,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那么,变革的年代里,那些基本且核心的动作又包括什么?

“社会发展带来的审美趣味的改变,只有融入消费潮流才能引导潮流;科技发展带来的消费功能的改变,只有依托科技创新才能引领创新;大数据、新媒体时代带来的传播方式的改变,只有拓宽营销界面才能提升营销;资本力量带来的发展速度的改变,只有撬动资本才能拥有发展的资本。”在孙瑞哲看来,唯有在心态、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模式上全方位拥抱改变,我国本土自主时尚品牌才能真正崛起。

对此,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奢侈品管理专家卢晓则强调:“打造中国的精品品牌必须具备5个核心要素,包括要有自己强势的文化,而且是传统与现代美学的完美结合;体现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要体现科技创新的水平;对产品价值观有强烈的市场认同感;品牌设计与营销人才不可或缺;商业模式要面向国际化。”

David Shah与Ornella Biggnami一致认为,从产品导向到零售导向的演变,需要时尚品牌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更加精准的分析,并结合时代风潮的自然反应,加以人为引导,才能引领时尚,创造未来。他们同时提到了对消费者内心的关照,以及跨文化资源整合的重要性。

绽放中的时尚力量

在向纺织强国冲刺的关键时期,如何拥抱、迎接新挑战,在探索中领航行业发展?论坛嘉宾同样提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

“对时尚基因的塑造与风格的凸显,重构差异化竞争优势,才能帮助品牌在日益高涨的要素成本面前,取得不容讨价还价的议价能力。”孙瑞哲认为,当务之急是要界定好时尚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的交融性,时尚产业应当成为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个性标注。

程伟雄则表示,品牌必须有品牌信念和品牌主张,能传达出真正的价值观取向;同时,能够满足消费群体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活场景,并兼顾商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有效结合,才能在创新中绽放时尚的力量,从而走向世界。

事实上,对于时尚的探索与追求,中国品牌一直不曾懈怠。“做品牌,要避免对成功的急迫性,对进步没耐性,缺少底蕴;另一方面,要注重创意和设计,对营销市场加强重视。”黄冠华指出,中国不缺制造,也不缺文化,缺的是对时尚的真正理解,没有放在产业链中系统而完整地打造时尚。

时尚不止一面,从定位到研发,从设计到生产,从品牌到营销,时尚无处不在。与会嘉宾的共识在于:不管是品牌的崛起,还是时尚的变革,身处在“大数据”时代,跨界合作、创新共赢才是王道。

任何一场战争的胜利,都不会仅因为拥有一个勇猛的将军,后面肯定是一个强大的团队,纺织服装产业亦是如此。而这,或许也是“中国时尚同盟”想要整合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