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活教育”在幼师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活教育”在幼师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把课上活,这是不低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确实不易。它是教师水平、素质、教学习惯、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全方位综合体,绝不是一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它又是具体地体现在各个方面:内容上、方法上、环节上等等。做到把课上活,绝非一日之功。上活的语文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关键词】语文课;活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思路;教师;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求异思维;教学环节;学习气氛

“活教育”是“五四”以后在我国出现的一种教育改革理论,它是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倡导的。

陈鹤琴认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教育的主要弊病其要害是一个“死”字。他非常赞同陶行知先生批判旧教育的名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提出,一定要把这种死气沉沉的、腐化的教育改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活泼的、有生气的教育”,使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故把自己的新教育主张取名为“活教育”。

为了创立活教育理论和实践,建立中国化科学化的新教育体系,陈鹤琴从20年代至40年代末,坚持进行科学实验和教育实践,尤其是在幼稚园、小学以及他所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幼师、幼专实验和推行活教育,在当时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和进步的作用。

活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三大目标(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十大区别、十七条教学原则、十三条训育基本原则及其实施步骤、五指活动等。其中三大目标是核心,其它几部分均是围绕此展开的。

半个世纪过去了,在今天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学习研究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仍有其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下文拟围绕三大目标,结合幼师语文教学实践,谈谈我们从学习研究实践过程中得到的启发和认识。

1 活教育的目的论与语文教学的“积能”“育人”观

活教育的三大目标,首先提出了“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目的论。陈鹤琴认为,“做人是教育最起码的任务”“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无知的人使他有知,主要的还要教会不会做人的人会做人”。他要求教师通过教育和教学工作,从小塑造儿童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造就富有科学头脑、民主思想、国家民族意识的新国民。他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身体、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为民众服务的精神、合作的精神。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认为这是一个现代中国人所必备的条件。

活教育在其实施过程中十分注意将培养目标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将人才培养和民族素质的提高作为着眼点。

今天,我们提倡教育应当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型的四有人才,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应放在首位,其中各门学科的教育当是德育的主渠道。尤其是语文教学,由于它自身的特点,使其具有很强的教育性,具有独特的教育魅力。

在教学中,我们较有意识地利用了课本“文以载道”,“文以载情”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感情,陶冶其精神情操,丰富其心灵世界,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例如学习《我的老师》一文,引出话题: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我对教师专业的认识;我将当个什么样的老师。通过议论,同学们对师生情、教师工作的意义责任及其教师所必备的儿童观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学习《天山景物记》,让学生谈谈初读课文后的体验感受,对课文内容作出自己的情感评价,在交流中使个体美感体验趋于丰富化、强烈化。在分析练习中进一步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其由语言魅力唤起的美感。接着听说课配合进行朗诵练习,师生合作,用声音塑造景物美、人情美、祖国山河美,表达出课文的情词美、意蕴深的特点及其自身的感受,在情感共鸣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增强了能力,也受到了教育,一种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由此滋生。

我们还利用演讲、说话、调查、讨论、辩论会、小品表演、文学沙龙等语文活动形式创设思想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或联系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或引导学生将视角转向社会大天地,关心天下,关注现实。比如课前说话的内容有“一项批评和建议”、“我的最新收获”、“时事新闻述评”、“向您推荐一本书(一篇文章、一首诗、一句话”等等,从实践中看,这类题目有助于学生学习观察社会,理解生活,增强主人翁态度与参与意识,评价是非优劣,注意汲取最新信息,关注时事等。辩论会是学生欢迎的一种语文活动形式。我们曾组织过几次成功的辩论会,让学生既训练了语言及思维能力,又进行了自我教育。如“幼师生恋爱利大于弊”“老实人吃亏”等等。又如小品演出中有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校园生活、社会风尚等内容的节目。现实性针对性强,富有表现力和教育性,深得师生喜爱。

总之,语文教师有大量机会通过教材,通过课内外各种语文学习的形式,也通过自身的言行来影响学生,掌握思想教育的“契机”,进行“育人”的工作,从而完善青年学生的心理结构,使他们获得全面发展。语文教学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的在于“积能”和“育人”。活教育目的论中所提出的“建设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服务精神”“合作精神”“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等条件均体现了“积能”与“育人”的要素。在这当中,陈鹤琴先生特别指出:“如果我们训练的儿童,熟读各种知识和技能,可是不知服务,不知如何去帮助别人,那这种教育就可以说全无意义……人如果不知道助人,不知道为大众服务,那么就一定变做一个自私自利,只知有我不知有他的市侩,与禽兽也就相去不远了。如果人人如此,那么民族的生存极堪忧虑,国家的前途也万分危险了。”活教育的目的首先是解决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在教育教学中首先应当重视的问题。

2 活教育的课程论与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活教育的课程论,也是陈鹤琴先生的一贯主张。他认为,传统教育把学校与社会、自然隔离,校墙高筑,学生闭门读书,教育脱离实际,教育内容固定、僵化。他尖锐指出:传统教育迷信薄薄的几本教科书,把它作为教师唯一的教学法宝,儿童唯一的知识宝库。“把一本教科书摊开来,遮住了儿童的眼睛,儿童所看见的世界,不过是一本六寸高八寸阔的书本世界而已。一天到晚要儿童在这个渺小的书本世界里面去求知识,去求学问,去学做人,岂不是等于梦想吗?”他要求教师在搞好课堂教学、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为儿童提供更多的接触社会自然的机会,教儿童所需要和应当知道的东西,唤起新的兴趣,学习活的知识。在幼师教学上,他要求学生一方面要打好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吸取无限丰富的活的知识,同时又要结合婴儿园、幼稚园和小学的实际进行学习。当时,幼师的教材就十分重视结合实际,就地取材,强调理论及实践的结合。

受活教育课程论的启发,我们在丰富教学内容方面也作了一些尝试。除了课堂学习、书本学习之外,经常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的知识宝库,为学生提供直观的、生动的、鲜明的形象,提供直接的经验,使其在与环境和社会的接触中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尤其是培养其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

比如在调查报告写作活动中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进行调查研究,写出报告;状物文单元教学中让学生到校园自然环境中去,面对美景进行植物描摹;说明文单元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周围环境(如附近菜场、水果摊、学校设备等)了解蔬菜、水果及其它实物的形态、特点,并进一步查阅研究资料写出实物类说明文,参观工厂生产程序后写作程序说明文。儿童文学教学中指导学生到孩子们中间去搜集儿童情趣和写作素材等等。

又如在听说课教学中,组织采风故事会,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在学校周围的街巷中走访,并着意街名巷名,每人以一街巷名编一个故事。要求充分展开想象,情节合理,内容新颖。故事会上有许多生动、新颖、有趣的故事涌现。如“付家街的故事”“周渭祠的来历”(湖南会馆)等。

除了让幼师生适当的到社会、自然当中去吸取一些必要的知识,获得能力外,我们还注意结合幼儿园的实际进行教学。例如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根据幼儿园需要和毕业生的反馈,大大增加了实用文(尤其是幼儿园实用文体)和幼儿文学的教学比重。在状物文、说明文和幼儿文学教学中,结合幼儿园教学内容进行写作训练。在听说课训练中根据幼儿园工作需要增设了许多实用内容,如各种场合的发言等。根据幼儿园的课程设置改革的现状及其幼儿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到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体现了各学科互相连结的整体性原则。如幼儿文学教学中的题画诗、图画故事、歌词创作,科学文艺作品创作、童话剧创编汇演活动,听说课朗诵训练中“诗中画、画外音”的体会方法等等,均注意到与相关学科(美术、音乐、自然、教育、劳技等)密不可分的合作。

诸如这类方法,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进了技巧的提高,也使学生从老师的教学中体会到各科目间互相连结渗透的整体性原则。

我们觉得,教师的示范和鼓励是卓有成效的。它促进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关注探究的兴趣,并使他们也开始有意识地将教学和实际相结合。例如课前说话练习中有一项“展示和解说”,其中的内容很能说明问题。有“蝴蝶的捕捉及标本制作”,植物及农作物的展示介绍,有集邮、火花、糖纸、钱币、广告画、烟标、石子、贝壳海螺、工艺品手工艺品、小制作、剪报、摘抄、土特产品等等,还有结合专业的折纸、折手帕、脸谱头饰、幻灯、壁画、网线装饰画等玩教具制作,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知识内容和实用技巧。

总之,活教育提出的以大自然大社会为活教材、活教具、活教师,教育要联系实际的主张,突破了以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框框,对于我们今天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课堂和书本以外的知识,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实用性,建立开放式的教学体系具有启迪意义。

3 活教育的方法论与语文教学方法的改进

活教育的方法论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它和课程论是密切配合的。陈鹤琴先生认为,“间接的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文化的积累,对教育学生是重要的,不可少的。但这是不够的,还要经自己的观察和探索,获得直接经验,才能加深认识和理解,才能检验这些间接知识的真实性以至有所发明和创造。”他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特别强调“做”字。他说:“所谓‘做’,并不限于双手做才是做,凡是耳闻目睹(观察)、调查、研究,都包括在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

他认为师范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把读书与工作统一起来,读书与实习打成一片,用他的话说,教学过程就是“做、学、教合一”的过程。学生要在实际活动中培养组织教育、教学的能力与从事社会活动的能力。

他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等等。他还主张教学游戏化、故事化,用比较、替代,积极地鼓励、暗示、竞赛、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等途径促进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吸取了活教育的有益经验来改进教法,强调理论联系实践,把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训练思维,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等放在首位。使教和学取得了一些确实的效果。

例如在教案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先组织学生学习范文和有关理论,进行游戏教案的改编,观摩评比,而后选出若干份有代表性的教案以组为单位进行试教、评教,在此基础上要求大家对教案进行修改。随之结合一年级保育员实习,布置学生在组织半日活动中进行实践。使同学们既检验了教案的质量,加深了对教案形式内容等方面的了解,又得到了实际运用的锻炼。在此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些具体方法。如游戏法导入教学,体会教案的结构环节;在改编前由教师作改编、试教的示范等。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均体现了教和学的真切的联结,学生在活动中,运用中始终伴随着浓厚的兴趣。

又如,自2008年起届届沿袭的童话剧汇演,是我们组主办的一项重要活动。这项活动要求人人参加,一组一剧,自编、自导、自演、舞美、服装、道具、音响效果等均由学生自行设计和制作。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及创造性,同时也综合考查了学生语文、教育、音乐、美术、舞蹈、劳技等多方面的学科知识能力水平,合作精神,组织交往能力等。我们还将学生的表演用摄像形式记载下来,要求每届同学在观看两届演出和录像基础上,认真评价,努力超越,做到年年有新的突破和特色,一届胜过一届。事实也正是这样。每次汇演之后我们还送戏下园下乡,使之真正成为一项综合性、实践性、实用性很强的活动。

在教学中,我们从师范性、幼师性出发,经常采用教学游戏化、故事化、设置情景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他们掌握从事幼教的实际本领打下了基础。

例如,在听说教学中以“打电话”的游戏形式进行对话训练,以“开火车”方式续编故事,训练语言表述及开拓学生思维,引发想象力;以“看词表演”的游戏训练学生的态势语使用等。又如,在文言文学习中让学生排“课本剧”进行表演;将课文改编成连环画脚本等。将文言文咬文嚼字的学习同故事、表演相结合,一举多得。尤其是教学中设置各种“场合”“情境”,使学生能较快进入“角色”,训练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也将课堂学习同生活、工作实际统一起来了。例如有一课是“生日祝辞”,在班级内选一日期相当的同学过生日,另选出她的父母、兄弟姐妹好朋友若干人。生日会由好朋友主持,其余各人假拟准备礼物一份,并准备与礼物有关的祝辞。“生日会”上同学们很快进入了角色,十分动情,祝辞也精彩纷呈,充满了诗意和情趣。当大家纷纷吃着假拟的生日蛋糕却真情地唱起生日祝福歌时,已全然忘了这是一堂语言训练课,仿佛正沐浴在友情温馨中,很多人的眼里闪着激动与感动的泪。

还有更为小型的各种特定场合的说话练习,如作为幼儿教师面对不同特点的家长(粗暴型、溺爱型、盲目型)进行交流;主持运动会时发生“突发事件”(赛跑中一孩子摔倒了,另一小朋友扶起他),主持老师如何组织语言做到既鼓励表彰又不影响整个赛事的进程;正在进行体育公开课教学时,距下课还有十分钟,突然下雨了,如何应变处理等。这类练习既是语言艺术的训练,也体现了教育教学能力水平,实用性很强。

我们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采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方法,多取得较好效果。如以四人一组(小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调查报告活动、抒情诗鉴赏活动、名著赏析活动等,以十人一组进行的教案试教、说明文专题写作、幼儿文学基本理论学习等。比如在学习幼儿文学基本理论时,老师将归纳出来的四组问题分配给四个小组分组学习研究,要求有针对性地阅读课文和参考资料,提供意见,分析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对问题的研究结果和基本认识、观点。继而由每组选出若干位同学作发言人,向全班报告本组研讨结果(包括适当板书)。全班同学可向他们质疑提问,由各组发言人答问,本组同学亦可补充意见,帮助解答。本来这一章内容是比较枯燥的,但经这样的形式安排后同学们兴趣很高。由组内讨论到组际彼此讨论,尤其是发言人坐在上面解答,下面同学质疑提问时,颇有“记者招待会”的阵势,一些问题甚至引起了激烈的论辩,气氛热烈。在讨论争辩中对问题的认识趋于明朗。之后老师再适当补充小结,并在此基础上让每位同学自选论题(老师提供50个参考论题)、查阅资料、写作小论文,质量之好出乎意料。这样的方式之所以取得成效,在于给全体同学创造了想、问、讲的机会,以集体的力量来引起学习的兴趣,以大家的思想来互相感应,共同研究,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理所当然比老师一人面对全班更有效率。在这其中,老师的作用是设计问题,提供资料,指导如何学习研究和思想,激励诱导,给予评价等。

总之,我们觉得以上做法的确使得“读书生活兴致蓬勃,学习进步分外迅速”,扫除了那种使教学“呆呆板板、不好动、不好问、不用思想的沉闷气氛”。

陈鹤琴先生常对教师讲,活教育是创造的教育,它的教学主要功能之一在教儿童“知道科学方法,运用科学方法做事,运用科学方法求知”,是让儿童获得方法,获得发展创造才能的机会。要教育学生勇于发表,敢于探索,作到有所创新。上述活动确实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这样的作用。除此而外,我们在教学中还注意直接教给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方法和能力,鼓励积极的探索活动,鼓励创新。如我们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学习方法,有“科学的读书方法”“怎样做笔记”“怎样进行资料搜集、积累”(剪报、摘抄、做卡片、利用参考书等)“怎样利用图书馆”“怎样写小论文”等等,并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方法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作为一种教育体系,活教育至今仍有其强大的生命力,它提示了很多教育、教学上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创造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它的改革方向是符合现代教育理论发展总趋势的。

陈鹤琴先生当年倡导和推行“活教育”,是以反对全盘洋化和陈腐传统教育出发,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中国化、科学化的教育道路。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活教育,也并非是简单的模仿照搬一些原则和做法所能奏效的,而是要把握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精神,继承有益内容,结合我们教育、师范教育、语文教学实际,以他山之石熔铸自己,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造。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出现更加活泼的、前进的、生气勃勃的局面,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培育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北京出版社1983.12

[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 刘亚其.中学语文教研.快乐学语

[4] 中职语文教学.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