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应对危机的战略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应对危机的战略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所受影响不仅比其他产业大,而且比浙江、江苏等省份的同类产业严峻。文章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层次原因分析,并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如何提高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和实现产业科学发展,提出了战略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升级;创意经济;产业集群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9-0043-05 收稿日期:2009-03-04

纺织服装产业是广东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以服装出口为主的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高达423.67亿美元,同比增长18.72%,位居各省市之首。但2008年,受次贷危机、外贸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和全球金融海啸等多重因素影响,许多中小企业无法承受环境骤变而从出口市场退出,出口量大幅下降。据海关统计,2008年1至10月,广东纺织服装出口330.9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下降19.3%。通过主要出口市场对出口增长贡献的比较发现,“拐点”在2007年第三季度出现,也就是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之时,而且从次贷危机到金融海啸,出口形势越来越严峻,多家企业倒闭。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浙江、江苏、山东、上海、福建五省市的出口却都呈现增长,其中江苏、浙江2008年上半年增幅均接近20%。为什么广东纺织服装出口受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会如此严重,其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走出“寒冬”,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讨。

一、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开始转移至中国大陆。广东利用地缘优势,依靠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经验,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至今可以划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承接世界产业的转移开始,依靠“三来一补”的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赚取低廉加工费;第二阶段大概从“九五”时期开始,一些企业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从国外购进大批先进设备,转向规模化生产,产业链逐渐完善,订单、贴牌生产盛行,品牌意识逐渐强化;第三阶段,2003年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实施了名牌战略,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逐渐增强,产业结构和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逐渐形成20多个有区域特色的中国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和专业镇,产业与市场互动,批发市场蓬勃发展。

二、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广东省虽凭借地缘、政策和物流等优势,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的纺织服装行业的领头羊和世界知名的产业基地。但近年来,受到了国内浙江、江苏、山东等省市的追赶和国外市场的挑战。国内方面,2008年无论是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量还是增长速度,浙江省都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广东省;在品牌建设方面,广东全国知名品牌落后于浙江和江苏。

国际方面,发达国家日本、英国、法国等以设计或生产高质量、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或采取虚拟企业运营全球知名品牌、控制市场渠道的方式攫取高额垄断租金,东南亚的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价格、欧美出口无配额限制、最惠国待遇和税收优惠等优势参与竞争。在资源全球化流动配置背景下,纺织服装的“设计一生产一销售”全球价值链随着劳动力价格、资源条件等比较优势的变化而动态调整,但广东纺织服装产业未能紧跟形势变化,在加工外贸优势不断被弱化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区域竞争力,出现了“一流设备,二流管理,三流产品”现象。制约产业发展的潜在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牌建设滞后。缺乏企业家精神

尽管实施品牌战略以来,品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2004年实现中国名牌零突破,2006年实现驰名商标零突破,走过了“无牌――贴牌――创牌――名牌”过程,但是名牌产品的稀缺仍然是产业“软肋”,未能摆脱“产业强、品牌弱”的尴尬局面,在竞争中仍处于追赶和从属地位(见表1),自主品牌出口有限,而低附加值产品大量出口又带来了包括节能环保、贸易磨擦等一系列问题。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调查发现广东大部分企业家务实,过度追求短期收益,注重有形资产的经营和积聚,经营思路上墨守成规,模仿跟风,凭借高产低成本方式竞争:虽然在款式、面料、工艺水准等方面至今仍有优势,但是企业家缺乏品牌观念、创新精神和居安思危意识,厌恶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的风险,“为她人作嫁衣裳”赚取贴牌加工费,不愿意放弃这种低附加值的粗放经营模式,沦为国外品牌的生产基地。造成品牌建设不仅远落后于浙江宁波、温州等地,甚至已经不及近年发展起来的福建晋江。

从纺织服装的全球产业价值链来看,利润分布不均匀,主要流向两端,一端是研发和设计,一端是品牌和营销,中间是生产制造,形成U型曲线(黄永明,2006)。虽然广东占据了可观的出口市场份额,但由于大部分企业处于世界产业的OEM层次,产品研发、设计以及品牌营销等环节被出口市场欧美发达国家控制,靠拼数量、竞压价、抢出口,陷入了“贫困化增长”(Immisefizing Growth)道路。低利润率导致资本积累不足,制约企业技术进步和市场开拓,最后只能维持适度规模经营赚取微薄收益。因此,随着企业发展,企业家精神越来越重要,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直接影响到市场竞争力。

(二)企业管理模式落后――家族式经验管理

企业资本构成比较单一,家族式管理体制束缚企业发展。广东纺织服装企业的发家史几乎都是一致的,一般都是原来从事“三来一补”家庭作坊生产或服装批发业务,积累原始资本和经验后,自主创业,为国外贴牌加工赚取利润。所以,这些企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家族式经验管理。或许在企业创业初期,这种管理模式有其优势,管理效率高,沟通、信任的成本低。但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家族式管理的弊端逐渐暴露。如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技能、思想和理念落后,人才导人和培养机制不完善等,在一定程度上给恶性竞争埋下了隐患,阻碍了企业的战略发展。

(三)私营中小企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

广东省承接产业转移的主体是一些胆子大的私营企业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纺织服装企业3万多家,包涵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中小民营企业是主体。但民营企业家在直接融资上受到信誉限制,在间接融资上又缺乏抵押能力,筹资中多以个人积累或从亲戚朋友中借资为主,致使资本积累和规模扩张都十分有限,产业结构分散,专业化层次低。很多企业都是单个环节生产或者家庭作坊式生产,甚至包括一些大型国有或者国有控股企业,很少有一体化综合型龙头企业,整个产业出现总量大、规模少的特点。据规模以上统计,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1510户,仅占全省纺织服装企业数的5%,其中规模在1亿~5亿元的大型企业仅188户,规模超过5亿元的企

业仅19户,上市企业只有7家。

(四)产业集群内部过度竞争,对外缺乏竞争力

来料加工、贴牌生产的产业性质决定了广东纺织服装集群之间、区域之间存在大量同置性,呈“蜂窝”型结构,结果是内耗过大,而对外缺乏竞争力,甚至导致“柠檬市场”现象。目前,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产品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相当薄弱,很少在创新基础上形成生命共同体,“以廉取胜、以量取胜”的短期行为普遍;行业自律性不强,相互压价,抄袭、模仿现象突出,过度竞争甚至无序竞争。最终,形成了“两低三多三少”的产品结构:技术含量和品牌附加值低的产品多,高新技术、环保型产品少;大路货多,“名、特、优、新”产品少;粗加工多,精细加工少。一旦本币升值或成本上升,价格竞争优势就会淡化,产品升级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贸易依存度高,中小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脆弱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广东本地并不盛产棉花等原料和原煤、电能等重要能源,依赖外地采购或者进口,并且远离原材料和能源主产地。另一方面,企业主要是OEM厂商,加工贸易出口占54.98%,自主品牌和一般贸易出口比重低。尽管部分企业的产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没有建立或控制销售渠道,丧失市场议价主动权。这种两头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受国际国内经济波动的影响非常大。次贷危机就是见证,海外需求不断减少,国内生产成本却在攀升,企业接订单非常谨慎,出口压力越来越大。

据海关统计,2008年l至6月,广东出口纺织服装151.4亿美元,比2007年同期下降22.7%,与同期31.3%的增速对比鲜明。上半年广东服装出口企业共10776家,比2007年同期减少219家,其中有44%企业出口额不足10万美元,有12.6%企业出口额不足1万美元。从企业主体来看,私营企业曾是广东服装出口主力军,2007年占出口额的56.6%,但2008年前三季度,私营企业出口77.8亿美元,同期下降50.9%,仅占31.7%: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5.1%,占45.5%;国有企业增长12.4%,占19.2%。这些数据表明,在外部需求骤降时,中小型私营企业首当其冲,出口巨幅下滑。

(六)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力资源优势丧失

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成本中占到60%,而廉价劳动力曾经是广东纺织服装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之一。但是,近年广东的总体工资涨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珠三角地区出现了“民工荒”和“技工荒”。而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80%产能集中在珠三角和粤东地区,结果是劳动力资源不足,企业招工难。2008年《劳动合同法》更是成本上涨的催化剂,2007年纺织企业的平均薪酬仅960元,2008年开始企业给出的入职薪酬为1160元,比同期上升了136元,涨幅达13%。其次,广东纺织服装类高等院校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对能利用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服装设计的人才缺口高达12万,尤其是能熟练掌握工艺且了解国内外流行趋势的设计师,导致企业难以打造特色、紧跟潮流。

三、促进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科学发展的对策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是在全球价值链驱动下形成的(黎继子,2005),并嵌入跨国公司外包所形成的全球生产网络中,其本身对建立区域竞争优势的作用是有限的。在全球的资源比较优势调整过程中,由于上述因素制约,广东纺织服装产业没能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在全球产业链中迅速丧失优势。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线,以提高行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依靠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全面促进产业集群升级,提升区域发展优势和区域竞争力,在全球价值链中定位在中高端,实现由纺织服装大省向纺织服装强省转变。

(一)转变价值观念,走向创意经济

市场需求是创新的主要源泉。目前,消费模式已从“物”的消费转向“感受”的消费,人们倾向于感性、品位、心理等抽象消费,产品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来应对需求升级,但企业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创新文化。因此,企业尤其是核心大企业要获得市场势力,企业家就必须转变传统的价值观念,接受新的价值体系和服饰消费文化,敢于运用高科技进行产品和工艺创新,创立品牌,在更广泛的领域、更高的层次参与国际分工。

现代营销认为,一个完整的产品包含核心产品、有形产品、附加产品和心理产品四个层次(菲利普・科特勒,2006)。所以,企业要在价值链上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就要在这四个层次上进行自主创新:在核心产品层次要原料创新,依靠科技研发天然环保型原料,满足舒适保暖的功能需求;在有形产品层次要采用CAD/CAM等技术进行款式设计创新。反映顾客的审美品位、生活理念;在附加产品层次要市场服务创新,满足不同偏好,最大化顾客价值;在心理产品层次要品牌文化创新,创造差异化的服饰消费文化,以体现社会地位和满足社会归属需求。总之,企业只有持续在产品上进行技术、设计、市场、管理等创新,才能拓宽产品结构和市场,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感性选择,才能从“加工型”向“创意型”转型,提升品牌附加值的利润贡献率,在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中提高竞争力。

(二)实施产业升级免税政策及内源型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提升的核心是产业升级,所以企业要走出“贫困化增长”道路。必须坚持以质取胜战略,切实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步伐,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根据Kaplinskv R.&Morris M.(2001)的产业集群升级观点,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升级应从工艺流程升级开始,然后逐步实现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最终达到价值链的升级。

政府要引导产业发展,制定相关产业升级免税政策,鼓励企业引进环保型、清洁生产等高新技术和新工艺,选择无污染或少污染的原料、能源替代品。一方面能有效替代传统的手工劳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环保责任与经济效益得到有机结合,实现“三废”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强化生态观念。有了技术、设备后,要招聘、开发和用好设计等技术人才,培育组织创新能力,重视研发新材料和设计新产品,向技术型高附加值效益产品转变,这是目前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升级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实现产品升级后,要重新组合优势环节和战略环节,弱化或转移非核心业务,调整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与组织方式,逐步移向更高的价值链,获得垄断优势和利润分配控制权。

(三)产业集群特色定位。实施集群品牌战略

区域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上,所以要提升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不仅要产业结构升级,更要形成有序的产业架构和聚集特色。在20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市、特色镇中,各集群要以区域服饰文化为底蕴,以现有产业的比较

优势为契机,进行差异化互补型的独特定位。避免集群之间的同质竞争。如潮州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婚纱晚礼服名城,其唯一性和排他性就在于把传统的手工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将潮州特色融合到时尚潮流之中。这是其它国际品牌所不能取而代之的关键因素。

供应链式的整合是产业集群升级的关键(黎继子,2005)。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居多,很多企业从事单环节生产,应该利用集群这一生产体系特征,化劣势为优势,通过扶持若干骨干企业创建产业龙头,形成拓扑型或轴承型的核心企业领导型企业网络结构,在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工与配套协作的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和完整的产业链,实现柔性生产和外部经济。以产业垂直分工为核心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向以价值链为核心的国际分工格局转换,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不再是某个特定产业或产品。而是体现在创造附加价值的能力上(盛世豪,2004)。因此,在价值链方面,集群发展的任务是孵育创新性的集群,占据产业中高端环节,而不是打造单纯追逐低成本的集群。要通过自主知识产权、国际性销售网络等途径,有重点地建立和发展集群品牌。集群品牌与企业品牌互为依托,集群品牌的建设以企业品牌为支撑,而企业品牌的建设要利用集群优势构建核心竞争力。集群品牌与产业形成良性互动,促进更多企业集聚。

(四)组建集团股份制公司。设计、生产、营销职能分离

单个中小企业进行自主设计和品牌建设风险高,且也难以承受投资费用。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要发展,应该依托集群地缘等优势,采取强强联合入股方式,依据优势互补和自愿原则把分散的小企业整合到一起,组建集团股份制公司。入股企业根据员工特长进行职位再分配,作为集团分公司职员专门负责设计与研发、生产、品牌与营销等工作,如设计分公司根据品牌策划分公司的品牌构想进行设计、打板和样衣制作。通过资源集聚,扩大产业组织规模和提高组织专业化程度,促进家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规范化发展,而且纵向一体化发展能增强运营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集群的开放度和对外部市场的积极搜索是集群竞争力提升的两个关键因素,集群的成功与其同外部环境的知识互动紧密相联(刘爱中,2006)。目前,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内部缺乏专业技术人才,而集群所在区域又缺少有科研实力的大学或其他科研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区域比较优势的资源优化配置,可以借鉴摩托罗拉等电子企业的经验,实行“脑体”产业分离,将生产、营销和品牌运作等“肢体”产业保留在集群内,甚至可以考虑将过剩生产能力向内地或东南亚地区迁移,而将设计和研发等“脑袋”产业迁到流行时尚感强的广州、深圳,形成区域性创意中心,充分利用大学、科研机构的人才资源优势,快速而有效地提高产业的设计、研发水平和产学研的转化率,促进产业技术升级。

(五)加强行业自律和市场规范建设

行业主体是民营企业,规模小,数量多,技术的外溢和公共性等导致集群内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弱,抄袭、翻板等现象突出。如果不规范竞争秩序,完善管理机制,将会挫伤创新型企业的积极性,行业内部生存环境进一步恶化,遏制整个产业的科学发展,甚至可能陷入技术闭锁导致的发展停滞。所以。创建公平、公正和透明的竞争环境尤为重要。一是要让企业利用地缘、血缘基础上的非正式人际沟通网络,参与到自我监督体系中来;二是要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体系,发挥好协调、服务、监督功能,树立行业威信;三是在行业组织的领导下,共同签署行业自律等相关倡议,建立有效的行业自律机制和恶性竞争行为的惩罚机制;四是政府部门加强诚信经营、保护知识产权、防范低价竞争、维护产业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可以和行业组织一起出台相关惩罚性质的税收政策,落实相关措施,以约束不合理的竞争行为。

(责任编校 万小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