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村孩子自制学具习惯培养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村孩子自制学具习惯培养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要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在软硬件上的投入均衡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就乡镇教育而言,学校没有订购配套的教具学具,又因学生地处山区,经济相对贫乏,自己购买也存在诸多问题。培养学生自制学具的习惯是时势与特定环境的需要!

【关键词】农村孩子 自制学具习惯 培养

学校教学管理理念提出实行推门听课制度,了解教师常态课教学情况。在一次听一年级下册《认识钟表》的数学课中,出现了这样的场景:教师拿着钟表模型,教学整时与几时半的知识。只看见教师拿着演示的钟表,一边不停的讲解着该怎样读怎样写,一边不停的用手拔弄着时针与分针的位置。下面的学生看似认真的瞧着老师的独自表演,实际上却是一脸的茫然,不知所措。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有钟表学具。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教学效果的好坏可想而知。这触发了我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吗?是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学习方式吗?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吗?试想:如果孩子们也有较为规范的钟表学具,在教师的引导与帮助下学习钟表知识,每个人都亲自动手说一说时间,拔一拔钟表,课堂效果肯定就大不一样了。

城乡统筹,教育均衡发展,城乡教育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要真正实现城乡教育在软硬件上的投入均衡还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就乡镇教育而言,学校没有订购配套的教具学具,又因学生地处山区,经济相对贫乏,自己购买也存在诸多问题。培养学生自制学具的习惯是时势与特定环境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赋予教师更多的内涵。从师生关系看,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合作者;从课程运作的角度看,教师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又是课程改革的参与者与建构者。“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新的方式,构建动态课堂、合谐课堂、生成课堂是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培养学生自制学具的习惯是顺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1.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

培养学生自制学具的习惯,从教师自制教具做起。教师是学生行动的典范,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课堂上制作标准规范而又漂亮精致的教具,学生会从心里敬佩自己的老师,也会由衷的向老师学习,并产生自己试做的欲望。

2.培养学生自制学具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制学具的习惯,从一年级开始,从每一节课做起,常思常做,持之以恒,小学生数学学习离不开感性材料作支持。苏联心理学家加里培林认为:心智活动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到内部心智活动的转化过程。根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只有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的直观形象性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要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活动去从感性上认识教材内容,建立数学知识表象,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数学认识结构。对于小学生而言,最重要最有用的感性材料就是学具。在一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小棒、卡片、实物图形等都会成为学生最初学习数学知识最常用的学具。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时,让学生摆小棒,把2根小棒和1根小要棒合起来,理解2+1=3;通过摆鲜花图片,把3朵花与2朵花合起来,理解了3+2=5……在这一操作实践过程中,学生感知并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学到了数学知识,并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丰富性和自主构建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切实实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四基目标!

3.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及制作学具难易程度,教师要为学生制作学具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论语》中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制作学具亦然。学生能自己独立制作的教师绝不代替,如前面提到的小棒、简单的卡片、生活中学生很方便就找到的实物等。当学生制作学具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进行有效的指导与帮助。如前面提到的《认识钟表》一课的学具制用,根据一年级孩子的年龄特征与动手能力,学生独立制作钟表模型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制作钟面的圆片(标好1-12的位置)、两颗针(分针与时针)以及固定两颗针位置的图钉,在教师的提示和帮助下就可以制作一个简单的钟表模型了。学生通过自制钟表学具,对钟表的构成情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课堂中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就可以拔出教师指定的时间,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学习,互相拔钟表。有了学具,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而不是只观看老师的“个人秀”。体现了在课改当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学生学习方式,构建了动态课堂、和谐课堂,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学具的充分应用对学习新知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培养一种习惯,成就一种品质,让思维能力和创新种子在学具制作的过程中得以萌生

对学生制作的学具,课堂充分利用,凸显学具价值,课后组织评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学生的自制学具的过程中,要一边动手一边动脑,且思且悟,很多奇思妙想会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如在小学六年级《认识圆柱》教学中,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圆柱模型。学生在自制圆柱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仔细认真,如果在制作过程中稍有马虎可能粘接不上,或导致做出的圆柱体不规范,不标准。学生经历了制作圆柱的过程,对圆柱的侧面积(侧面展开图)、表面积(如果进行包装,需要多少的包装纸)、圆柱的底面积等概念有了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在制作过程中,会联想到圆柱与圆锥有什么联系呢?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制作学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在长期的坚持中,学生养成了一种习惯:遇事作好准备,认真分析,根据实物潜心思考,不盲目,不随从。

长期从事乡镇小学数学教育的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且行且思,渐行渐明。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知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者,要直面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以及学生的真实需要,要把学生真正视为学习的主体,让数学活动成为学生获到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将“做数学”的课改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动。通过引领学生自制学具,持之以恒的训练,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培养操作与实践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具制作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体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获得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