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文化软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自信与尊严,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未来发展的路途。由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涉及三个方面,即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及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体育强国的构建,在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提升国家形象的亲和力,扩大中华体育文化影响力;在提高体育文化产业的国家竞争力,提供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在促进我国体育强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与提升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体育强国;国际亲和力;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091-04

1 前 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最后都要归结到文化上面,体现为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文化软实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自信与尊严,更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真实国力和未来发展的路途。探讨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不仅有助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能用文化涵养我们的心智,从思想和心灵上给一个民族“强筋壮骨”。以体育为载体来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扩大体育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提高体育产业在国际的竞争力,是我国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强盛发展的重要前提。

2 何谓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的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提出来的。1990年,他分别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中译本《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认为,软实力的来源有四个方面,即制度、价值观、文化和政策,实际上四者都可以归属于广义的文化。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即通过吸引,而不是以强迫或收买为手段来达到目的的能力。它来自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以及政策对他国、他人的吸引力。如何发展本国的软实力,各国有着看似不同、实则相通的思路。软实力对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是一个重要的参照系。软实力之所以为软实力,在于它的以德服人而非以力服人,具有软性、温和、隐蔽、渗透的特征,适用感染和教化等途径。表面上文化似乎很“软”, 看似柔弱如水,但其也蕴含着“水滴石穿”的不可忽略的坚强的力量。由此,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也曾经说过,政治、经济是文化之表象。历史上许多国家的危机,不仅是政治的腐败、经济的衰退、社会的腐朽,最根本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没落。探究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巨变与前苏联的解体,其文化是内因。可以说,建立军事强国不如建设文化强国。因为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复兴的基础。一个国家形式上的灭亡,不过是最后的结局,而其深层原因必定是由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先告衰亡。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也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在不断地扩大。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在提升本国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同时,提升本国文化软实力也显得更为特殊和重要的。

3 文化软实力视域下的体育强国构建

3.1 通过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构建体育强国

3.1.1 国家形象的涵义

国家形象(Country Image)是指特定国家的外部国际公众通过复杂的心理过滤机制,对该国的客观现实(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所作所为)形成的具有较强概括性、相对稳定性的主观印象。[2]国家形象也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界政治、军事、文化、科技、教育等诸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获得的国际社会对其的解读、认知和评价,是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表征,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无形资产。它是民族精神、意志的集中体现,它不但有助于形成公民对国家、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更有助于向外界展示国家独特而个性鲜明的一面。良好的国家形象,是一国与世界各国展开友好交流和合作,争取更多发展机会的一个重要前提。国家形象并不仅仅是外在“形象”,而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内容是核心,是基础,它决定形式,并通过形式表现出来。2006年5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一些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的就有“少林寺”、“功夫”,这些跟体育有关的词语。可以看出,体育实力也是国家形象的一种具体表现。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奥运赛场的频频奏响,奥林匹克舞台上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体育大国和强国,在国际社会中眼中,中国的形象也日趋强大。

3.1.2 大型体育事件提供了国家形象塑造的机会

由于体育活动可以超越世界上不同语言、 政体、宗教进行交流和合作。因此在国际交往中,体育成为展现综合国力、振奋民族精神、传播和平与友谊的重要标志和手段。并以其独有的魅力、不断扩大的影响和持续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活动,使世界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丰富多彩。体育赛事为人类交往提供了平台,为国家形象的塑造提供了契机。国家体育水平及其传播反映了综合国力的基础,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了51 枚金牌,全世界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体育大国, 同时也看到了一个迅速崛起的政治经济大国。可见,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的胜负关乎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竞技水平,而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国际关系的博弈中,时有依托体育成就来维护国家利益的现象。如体育曾在美国、日本、 德国、前苏联等国的战略崛起过程中都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种竞技形式,一场体育比赛,甚至于一个运动员,通过传播,都可以作用于国家形象,影响和推动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建设,这在中外体育传播史上是不乏先例的。1964年日本通过准备和举办奥运会,创造了“东京效率”,为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创造了契机与奇迹;韩国则通过举办1988年的奥运会,创造了“汉江奇迹”,争取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为其日后的经济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北京2008年奥运会从申办的那一天起就肩负起向世界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美誉度的重要历史使命。大型体育事件往往能同时成为一个国家升华民族精神的亮点、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和拉动经济起飞的支点,其作用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胜过纯官方的国家形象塑造和宣传活动。

3.1.3 凭借大型赛事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

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直接体现。体育在竞技上体现出一种永不言败的精神,用不着语言上的沟通,体育本身就是一种世界语言。它的文化内涵赋予其无可比拟的价值。因此,借助体育的影响,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国家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早在中国古代,体育就是一种传播本国文化、树立本国形象的有力途径。唐中宗景龙四年,李隆基带领唐朝皇家队与到长安迎亲的吐蕃队进行了精彩激烈的马球比赛。唐朝皇帝在场上“东西驰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威名远扬。第二年,吐蕃王加倍供品朝拜。西汉以后我国的六博棋传入印度,唐朝时马球、围棋等传入日本,并迅速传播开来。[3]而在今天,体育传播作为快速且高效塑造提升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对体育赛事的报道已经远远超过体育传播本身的意义,已成为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价值的核心。如对北京奥运会的传播和体育新闻报道,让全世界都更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是一个平等、友善的伙伴,是一个可以相信、可以依赖的朋友,我们的国家形象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维护和提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展示了中国重信、守诺、开放、透明的国家形象,也展示了充满活力的中国改革创新的形象和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我们应凭借在大型赛事的良好表现展现中国的文化魅力,激发外国公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价值观与文化,消除他国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忧与戒备以及树立一个文明的、负责任的、值得信赖的中国形象。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今世界,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某些国家之间的政府对话大门关闭,而体育交流的大门往往成为了化解国家间矛盾与争端的重要通道。因此,要构建一个体育强国,就应善于凭借体育这个载体来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树立威信并获得信赖。

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不仅涉及国家行为,也涉及公民的个人行为。毕竟,中国国际形象的质量与所有中国人素质有重要关系。[4]如北京奥运会成功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就展示了中国人民热情、友好、文明、礼貌的东道主形象。在国际赛场上,中国的官员、裁判、运动员、观众等的言行举止同样也会被看作是中国人的文明水平的代表。2010年11月举行的广州亚运会男子自由式摔跤60公斤级的赛场上,曾出现了一幕感人的画面:在中国运动员高峰与伊朗选手扎林科拉伊争夺铜牌的比赛结束时,右腿膝盖受伤的扎林科拉伊表情痛苦地倒在地上。虽然在比赛中对方还曾因咬了自己而被判罚,高峰仍然友好地伸出双手将其抱起来送下赛场。这一体现了公平竞赛和体育精神的友好举动赢得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和媒体的广泛报道,高峰也因此荣获了该年度“世界公平竞赛奖”中专门表彰运动员在比赛当中公平竞赛行为的“顾拜旦奖”,这是中国运动员首次获得该项殊荣。高峰的获奖是国际体育界和新闻界对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上良好道德风尚的高度认可,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员公平竞赛、展示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中国国家形象的国家亲和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由此可见,要建设体育强国,就不能忽视对体育事业从业人员以及国民的文明素质的提升,这是提升国家形象的国际亲和力、提高国家体育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措施。

3.2 通过扩大中华体育文化影响力构建体育强国

3.2.1 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基础

在体育文化领域,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中华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是体育强国必须具备的一个特征。增强中华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弘扬体育文化。中华体育文化博大精深,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并以包容性的特征彰显其全球性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的体育文化,深入挖掘民族体育文化中有益的思想养分,滋润孕育符合时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这是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思想文化内源,是中国体育屹立于世界体育强国之林的立身之本。在20世纪20年代初,印度国父甘地曾有句名言:“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这话至今被印度人为圭臬。在今天,对于该如何发展体育文化,也颇有借鉴意义。在文化战略上,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做好发展体育文化的工作,传承是基础,而创新则是发展的动力。我们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体育文化的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增强中华体育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善于从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我国体育文化具备以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人生态度、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等是能得到世界承认的特点,我们可以以此来与世界各国建立起信任关系。我们还应利用日益拓宽的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积极研究借鉴国外一切于我有利的文化成果和有益经验,推动中华体育文化与世界各国体育文化相互融合,通过各种途径彰显我国体育文化的精华,扩大我国体育文化在全球的影响力。

3.2.2 通过文化交流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纵览中外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强大国家的兴起,往往都会在国际上掀起相应的文化潮流,形成一股强大的国际文化影响力。如马其顿的崛起,将希腊文明传递到从地中海到印度河流域等欧亚非广大地区。因此中国要由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就一定要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来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可通过多种渠道主动输出中国的体育文化。

(1)利用体育是国际“通用语言”的特点,通过大型体育赛事进行体育文化交流。在信息社会,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文化传播力不强阻碍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5]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独特魅力的文化内容,也取决于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体育传播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参与意识,现场的体育活动或比赛更为受众提供了其他媒介所不能提供的实际、具体、生动、可视性极强的场景,所传递的信息更具冲击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拓宽中华体育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与管理,使之成为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体育文化影响力的新引擎。

(2)对我国的国际体育明星、体育品牌进行“文化包装”,利用他们扩大中国体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体育原本就是融化文化坚冰的最佳利器,而一个明星英雄则是拉近距离的促进。当姚明来到NBA,美国人见识到他们另一项值得自豪的国球也有了中国人的杀入,他们对中国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兴趣。汉字、功夫、兵法等等,这些中国元素现在也越来越影响美国人的生活,不得否认,姚明开了个好头。

(3)通过把代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体育书籍、体育影像产品、体育电子刊物翻译成多国语言进行文化输出。中国当代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政策的出台,主席“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号召的提出,都为中国体育文化的输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国体育文化输出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利用产业化提高文化输出“势能”。如把凝聚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精华的中国传统武术、五禽戏等项目进行产业化推出。同时要注意,对外进行中华体育文化输出的目的,是要让西方了解中国体育文化、认同中国体育文化,进而接受中国体育文化,最终达到能够在世界体育文化大家庭中发出中国体育的声音。文化输出是渐进、持续发展的过程,只有长期不懈进行文化交流,才能使西方人从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接受到接受,从接受到欣赏,从欣赏到积极参与。电影《少林寺》、《李小龙传奇》在海内外热播,这些都说明传统武术得到较为普遍的认同,中华体育文化对外输出,可以传统武术担当先锋。当中华体育文化融入各国人民的生活时,其国际影响力就不言而喻了。

3.3 通过提高体育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构建体育强国

3.3.1 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2011年2月18日在京《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蓝皮书认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落差较大。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10%以上的水平。世界文化市场,美国独占鳌头,占43%的份额;欧盟紧随其后,占34%;人口最多、历史悠久的亚太地区和澳大利亚仅占19%。这19%中,日本占10%,澳大利亚占5%,剩下的4%才属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太地区国家,这也就是说,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国家文化产业尚如此,体育文化产业就更不用说了。究其原因,可以发现在国外,软实力研究常常是为体育文化产业服务的。由于体育文化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度,能对其他产业产生更大的拉动作用,所以很多发达国家都把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和打造,作为软实力加以研究、培育和提升。通常来说,在一个市场要推广一件产品,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对产品进行宣传、包装和促销,让它产生高额的附加值以后再推广市场。体育也一样,不管是推广体育运动项目,抑或包装一位体育明星还是开发体育旅游项目,都需要融入体育文化,用文化对体育明星、体育旅游产品进行精致的包装,再推向市场就水到渠成了。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之所以发展缓慢,对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缺乏创造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研究者本身引起,从事研究理论的所谓专家,与外界接触不多,缺乏实战经验,如果体育文化研究者与体育相关企业、体育经纪人、旅游公司等相关行业是没有联系的,这样就会产生懂体育的不懂文化,懂文化的不懂体育的严重后果。这样就会极大地限制了体育文化产品的开发,阻碍了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3.3.2 提高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策略

发展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6]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文化作为软实力的主要载体,既是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经济领域一个重要产业。体育文化产业是一种利用体育文化自身功能及辐射作用创造价值的产业,是为社会提供文化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和经济部门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认为,体育文化产业的统计范围包括生产和销售音像制品、书报刊、影视、艺术品、文物、运动器材、健身器材等以物态形式呈现的文化体育产品的行业和以劳务形式出现的体育文化服务行业,如:演出、娱乐、文化艺术教育、文化经纪与、体育竞赛、体育表演、健身娱乐等行业。体育文化产业竞争力,是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标识。它既是一种现实竞争能力,也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通过以下途径可提高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提高体育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的状况,走出受制于人的困境,必须立足于自主创新,形成一个适合人才发挥创新智慧的制度环境、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工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因此要善于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培育新的文化业态、提高和扩大文化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覆盖范围,以提升我国体育文化竞争力。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电影、网络视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公共视听载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手机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体育文化产业不仅要在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的新的文化业态中实现创新,在管理方面也要实现制度、行业法律法规、营销等多方面的创新。

(2)要重视对体育文化知名品牌的塑造。知名品牌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通常由文字、符号、图案和颜色等要素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中国的体育文化产业要发展,要使优秀的文化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要有一定知名度的体育文化品牌”。[7]放眼世界,所有知名的体育品牌无一不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如阿迪达斯强调德国意志和品质,而耐克则强调美国的自由和梦想。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产品也将失去灵魂。因此,我们要树立牢固的品牌意识,将品牌文化作为品牌战略的切入点,从文化的宏观视角塑造品牌,推出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体育文化艺术精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文化品牌,让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引领国内市场,进军国际市场,使体育文化品牌得到不断提升、辐射力不断增强、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才能确立体育强国的形象。

(3)要重视实施人力资源开发战略。文化产业发展的源头在创意,而创意来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不能建立一支适应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能否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发展体育文化产业需要两类人才:一是文化体育专业人才;二是文化体育经营人才。而人才的获得可通过整合我国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教育资源优势,加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如在一些院校开设与体育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还可通过人才交流的途径,加强国内、外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体育强国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除了要做好上述的工作,还要注意拓宽用人渠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人才使用、竞争和激励机制,健全文化人才的服务机制,积聚和使用各种文化体育人才,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这样才可以做大做强我国体育文化产业,达到体育强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3.

[2] 吴友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 胡怡,金雯雯.体育传播与国家形象塑造[J].湖北社会科学,2005,(12).

[4] 王希.有关中国国际形象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0,(1):8.

[5] 杜超,王松华.文化资源转化与文化产业业态创新[J].同济大学学报,2008(04):99-103.

[6] 王勇慧.试论体育文化素养的建构[J].中国学校体育,1999(4):60-62.

[7] 陈飞飞.体育文化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1):23-25.体育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