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当代高校学生“边缘人”的心理特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当代高校学生“边缘人”的心理特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现代高校中,“边缘”大学生的出现是当今中国大学生学习、教育生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表现,成因可从心理和学校两方面予以分析。当代持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对其大学生活、学习甚至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 现代高校 边缘人 心理特征

随着高校扩招学生人数的增多,加上“80后”、“90后”年后出生的学生崇尚个性化的思想,现在的高校校园里出现了形形特征的学生,“向一面旗帜看齐”已不再是大多数大学生心目中衡量自身价值的标准,他们有着看待事物的看法和主见。在这个群体中,“边缘”学生的出现是当今大学生学习、教育生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我一直担任高校学生辅导员工作,通过和大量学生谈心及平时细致的观察发现,这种学生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表现。

(一)沉迷网络游戏难以自拔

一般大学生刚进校第一学期,只要不是功底太差的学生,则都学得不错,期末考试也能基本通过。第二学期,一些学生开始沉迷网络游戏,成绩下滑得很厉害。大二时,对学校给出的警告,试读一年是急在心里又无法控制自己,可以说是已经“油”掉了,基本不上课,没日没夜泡在网吧里,以为一切可以靠考试前拼。大学里,特别是理工科专业,靠临阵磨枪根本不行,结果就很有可能一路亮红灯。因为无法正常地进行重修考试,一般情况是到了大三下学期,学校要求退学。其实在退学前,学校发出过试读警告,可是有的学生总是认为这是学校在吓唬他们,真的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明明知道再不去上课就会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可就是不愿意做,又急又烦,就再次放开玩,学习成绩一塌糊涂。其中也有学生受到退学这个刺激,努力自己改正缺点,一下子选了很多学分课,甚至每周六也要上课,想把英语学好,想多考点证书,如果不是学校拿出强硬的举措,有的学生就会一直这么浑浑噩噩。据了解,能及时回头的学生不是太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到大都是被老师、家长、社会“压”着读书,目标就是考试、升学。考上大学后,忽然觉得目标没有了,学习环境非常宽松,便茫然不知所措。这好比一个一直被父母抱着的孩子,忽然有一天,父母把他往地上一放,要他自己走路,孩子当然不知道如何迈步。有的慢慢摸索,学会了走路;有的却跌跌撞撞走了弯路。不少学生进大学时,人生观、价值观模糊,对于毕业后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并不清楚,人生志向严重缺乏。他们喜欢张扬个性,又没有张扬的“资本”,所以很容易迷惘。沉迷网络游戏便是这些迷惘学生寻找到的一种“寄托”,也可以说是一种所谓的“精神寄托”。

(二)对未来缺乏目标感

一些家长和学校老师认为导致学生不上课主要的“罪魁祸首”是网络游戏。通过与学生谈话,我们了解到,也不尽然。学生对学习、对自己未来没有目标感。网络游戏只是一种玩的内容,没有它,他们可能会玩别的东西。因为很多学生从小到大好像就没有自己喜欢学的东西。现在高考的硬试教育,对所有高三学生来说,高考要考的科目就“有用”,不考的就“没用”,只把精力放在“有用”的课上,“没用”的课不怎么学。小学、中学上课时,从不记笔记,也不好好听,升学考前“突击”一段时间,总能如愿考上好学校。家长似乎更重视考试结果。大学志愿也是家长帮着填的。我们在军训时经常可以听到大一新生互相聊天时说,早听说大学怎么自由、宽松,现在进来了就得好好玩玩。高三苦读时,很多学生都在想进了大学一定要痛痛快快地玩,找工作等到毕业时再愁。大学里混的“捷径”很多,如可以找人代点名,可以从学长那里打听到哪位老师考试比较“宽松”,自觉考不过就给任课老师送点礼……结果自食苦果。我带大三,有个学生就很后悔,小时候没形成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现在想认真学,却很吃力。也想好好听课,可一个半小时里常常走神;想好好记笔记,可就是抓不住要点,很难做到边听边记。有时干脆就不来上课。即便是考进名校的学生,有些人也属于“会考试,没想法”。我曾与一位学生交流:“当初是想上哪个学校?现在为什么考上理工学院了?”“不知道,爸妈定的。”“想过将来干些什么?”“没想过。”有些学生退学后又重考,甚至“两进两出”,令人惋惜。中学教育没有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没有教会他们寻找人生目标,到了大学便难以融入新环境,形成了“浑噩”思想。

(三)因为“过度自由”而耽误学业的人多

紧张的高三后,一下走进“自由”的大学,许多同学都不适应,不知道怎么约束自己。经常一起通宵联网游戏的同学,或多或少学习都受到影响。念文科的可能靠“突击”过关比较容易,许多人“低空飞过”。可是特殊专业不一样,比如美术,平时不多练、多画,到考试时就是画出不来,光有点子没有用。新生唱歌、聚会、网游,为自由而兴奋,早把学习置于脑后。加上大学里班级结构松散,实行学分制,大家选课不同,说不定一年读下来相互都不太认识,管起来确实比较困难。辅导员大多很年轻,有的才刚刚学校毕业,指导有限,何况一个人要兼顾上几百名学生,确实有时也是鞭长莫及,这样就更给了一些好玩、自控能力差的学生有机可乘。不少大学生将成绩不佳、自己不想上课归罪于“自由惹的祸”。“进了大学,没人管我们,不知道该干什么?”“干吗要搞学分制,要自己选课?学校给我们安排好不就得了。”部分大学生已习惯于在别人安排下生活和学习,即使出了问题也从来不知道从自身身上找原因。

(四)同学之间关系处理不好或不愿和别人交往而成为同学们心中的“边缘人

有的同学在家里一直就是父母的中心,什么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什么事情都是别人听自己的,形成了不依不饶的个性。到学校后和同学难免产生摩擦。在同一个班,特别是在同一个寝室,这种情况更严重。常常为了生活上的一点琐事就和同学争吵,甚至大打出手。性格外向的学生会在与同学、室友不断的摩擦中最后融入这个集体中,而性格内向或者个别容易走极端的同学就会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愿意改变自己努力适应周围的环境而被淘汰、不被周围的朋友和同学接受,在这种情况下就会边缘化,慢慢就没有了可以值得信赖的朋友,也没有沟通的同学,独自一个来去在校园中,同学们也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这些人,无形之中一道看不见的隔阂就隔开了两个群体,也隔开了本应该融洽相处的同龄人。还有一种学生就是因为家庭条件好,根本就不屑于跟班上的同学交往,独来独往渐渐成了同学们心中的“边缘人”,更成了一般同学心目中另类的人。

那么,我们给予这些“边缘”学生的自由度该怎样把握?怎样才能让这些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目标?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三种办法。

(一)高校导师制值得借鉴

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大学应该给学生相当的自由度,如果还是像中学那样管理学生,那么他们今后到了社会上,面对种种选择,会更加不适应。但是,自由不等于放手不管,应采用“自由加指导”的教育方式。特别是对于大一学生,指导的分量要大些。国外高校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大规模、系统化的新生入学教育不可少,个性化指导很重要。美国斯坦福大学新生一入学,就能从校园网上选择一位导师。导师每周与学生见一次面,在轻松聊天间了解情况,对学生学业、人际交往等方面进行指导。国外不少高校还设立了“低年级学生学业指导办公室”、“学生未来发展办公室”,由资深教师坐镇,对学生开展一对一辅导。前者指导学生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如何利用好大学资源等;后者针对学生职业发展、深造方向等提出建议。文科比理科好“混”,似乎是国内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呢?文科生考试容易“临时抱佛脚”。复旦高等教育研究所张晓鹏教授指出,国外的文科生整天忙忙碌碌,看书、查阅资料、写报告,丝毫不比理科生“自由”。因为学校和老师给予学生必要的约束,如规定大量阅读书目并检查,布置论文、演讲等。老师在课堂上仅仅要求学生记听好讲课、做好笔记,课后交一到两篇论文甚至什么作业都没有,让学生没有紧迫感,认为有大量的时间。学生根本不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充实自己。现在的大学生自控能力、自我约束能力都不太强,在这样松闲的大学生活里浑浑噩噩“边缘化”的地度过也就不足为奇了。最重要的是这样的学生等到毕业了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大学生活存在问题。

(二)老师不能一下课就走人

不少教育专家表示,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学校要探索新方法,教师要增强责任心,而不是一下课就夹着讲义走人。我和本院中文学院一位资深教授交流时发现,他给学生上课,学生的作业本多达几十份,但在所批改的每本作业本上,他都会写上一句话。有的学生作业本上内容寥寥,他便写上:“你肯定还有更多的话要说,为什么写这么少呢?”有的学生表现出对专业的浓厚兴趣,他便写:“希望你化兴趣为动力。”其实每位学生都是可爱的,教师应该对他们负责。复旦大学早已在新生中推出导师值班制度,资深教授坐镇办公楼里的“值班室”,为学生解疑释惑。可试行下来应者寥寥,很少有学生主动上门。后来,导师把“值班室”搬进学生宿舍楼,咨询、交流就多了起来。不少导师表示:“学生不上门,我们就应该主动出击。”现在大学里很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都很远,上课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下课就急忙离去,没有把上课当做一次和学生交流的机会。更有甚者,学生上课睡觉,全部责任在学生。确实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除去学生自己的原因之外,老师从来就没有想过自己上课学生为什么会睡觉吗?试想如果一个老师的课上得精彩,那么哪个学生会睡觉呢?可能更没有老师认为,在课堂上有学生睡觉或是不听课是老师的耻辱。

(三)推行老师和学生的谈心制度

现在的大学生成熟年龄和认知能力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社会上和校园里的诱惑越来越多,心思越来越重,容易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迷惑和心理疾病。必要的师生聊天和谈心是很重要的,哪怕是一次非正式的谈话都有可能改变学生的一生,这对心里存在困惑的学生更是起了很好的疏导作用。现在高校扩招后一个班的学生很多,给老师的谈话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每学期一对一的谈话可以不局限地点、不局限形式,只是老师要有意识地了解与学生的谈话内容,了解学生最真实的想法,事后再把谈话的内容一一简要地记录下来,到用时有据可查。如果实在是老师不够或者精力不足就可以实行两头谈话制,也就是说抓住学习、思想都表现好的和表现不好或者发现有心理疾病或潜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这两种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就可以说基本掌握班上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只有了解了学生在想什么,才有可能随时随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

总之,无论是辅导员、班主任还是专业老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人生大目标。到了大学,有的学生设立的目标仅仅是找一份好工作。老师要引导学生想长远、看未来,使他们的人生目标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虽然前面所说退学的学生只是极少数,但是还有不少学生“挣扎”在退学边缘,还有一部分学生一直游荡在校园生活的“边缘”,我们应该对他们给予更多关注,如果他们都能及时得到引导和告诫,就会少走许多弯路,对他们自己和整个社会都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