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府民间音乐的特色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府民间音乐的特色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西府”指的是如今的咸阳以西的关中西部地区,其中宝鸡的三区九县占据其核心位置,古老悠久的西府文化也被宝鸡地区的人们传承至今。西府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比如民俗民风、青铜器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艺术等。特别是西府民间音乐,由于其传承历史悠久、保存作品完整、形式丰富多样以及艺术特点鲜明,至今仍为当地人们所喜爱,也是我们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珍贵资料。

【关键词】西府民间音乐 唱词 曲体结构

西府民间音乐的概况

对于“西府”这个称谓,现今的大多数人可能并不太熟悉,但对于长期生活在陕西宝鸡地区的人来说,“西府”却承载着这个地域上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从地理上来说,“西府”指的是如今的咸阳以西的关中西部地区,其中宝鸡的三区九县占据其核心位置,古老悠久的西府文化也被宝鸡地区的人们传承至今。西府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比如民俗民风、青铜器艺术、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艺术等。特别是西府民间音乐,由于其传承历史悠久、保存作品完整、形式丰富多样以及艺术特点鲜明,至今仍为当地人们所喜爱,也是我们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珍贵资料。

西府民间音乐包含的艺术形式非常丰富,种类繁多。比如“西府民歌”,根植于陕西四大历史文化之一的姜炎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炎帝时期,《宝鸡县志》和《凤翔府志》对此都有文字记载;再如“西府曲子”,是“关中曲子”的一个分支,源于春秋时期秦国雍城的秦曲,后来吸收融合了诸如唐代大曲、宋代鼓词以及其他一些地方音乐,并且经过一代代艺人传承发展创新,形成了现在宝鸡地区家喻户晓的民间戏曲和曲艺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除此以外,还有锣鼓乐、宗教音乐、西路秦腔、碗碗腔、眉户戏等民间音乐形式。笔者将从理论的角度,以“西府曲子”、“西府民歌”为例,分析这些民间音乐的独特艺术特征。

西府民间音乐的唱词特色

中国的民间音乐绝大多数都是声乐形式,或者声乐和器乐的融合。唱词不仅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宝鸡地区人民丰富多彩的物质精神生活,而且也能体现这一地区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西府民间音乐的唱词特色:

1.表现内容特征

西府民间音乐的唱词内容丰富,涵盖了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有反映劳动人民现实生活的,西府民歌《摘豆角》中唱道:“太阳出来照西坡,手提上篮篮摘豆角……”;西府曲子《金琵琶》中唱道:“大雪纷飞天气寒,独坐草堂把泪沾,兵劫旱荒年年起,饥寒交迫实可怜。”这些对现实生活描绘的歌词,可以说是西府地区最真实的历史记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人民生活的各种状态。也有反映爱情内容的,西府民歌《戏秋千》中唱道“正月里是新年,情哥叫我戏秋千……”,还有《放羊》、《十二对花》等,这些歌词简单直白,大胆质朴,即使是艰苦的生活也改变不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还有反映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的内容,西府民歌中的《系龙床》、《关羽十想》、《小祝英台》,西府曲子中的《正簧》、《银纽丝》、《古城会》等,这些在西府地区广为流传的作品讲述了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古城会》中唱道:“思想三桃园,泪珠撒胸前,我弟兄徐州失散,把二弟围困在土山……”的描述,表达了刘备由徐州兵败兄弟失散后,联想到自己一直以来颠沛流离、落魄挨打、一事无成的人生际遇。

除此以外,还有以古诗词作为唱词的,或以一些宗教内容为唱词的等。

2.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惯用的方式,这种手法通过修饰调整语句提高语言的表现作用。西府民间音乐的歌词中大量修辞手法使用,不仅能彰显地域特色,更能提高其艺术魅力。

(1)比喻:这是西府民间音乐歌词中最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表示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辞格。西府民间音乐的歌词有很多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某些事物进行比喻,枯燥单调的事物,通过比喻,使其形象鲜明、生动新鲜、活泼亲切。比如将“两杯酒”比作“两朵梅”、 “韭菜开花”比作“一把伞”等。

(2)夸张:秦岭茫茫,渭水汤汤,西府宝地,弦歌悠扬。美丽富庶的关中西部平原,孕育了西府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极具浪漫气质的情怀,表现在歌词语言上就是大量使用夸张的手法来歌唱生活,歌唱美好事物。

(3)盘歌:所谓盘歌就是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对唱,在一问一答中来讲述事情或说明道理或表达情意,以此引起听者的注意和思考。如:

问:什么开花在水里?什么开花在路旁?什么开花叶叶尖?什么开花一身刺?

答:浮萍开花在水里,马兰开花在路旁,桃子开花叶叶尖,玫瑰开花一身刺。

问:茶山牡丹好看,你咋给嫂子不摘一朵?

答:你的干嫂子去世早,摘下牡丹无人带。

3.歌词形式

西府民间音乐的歌词来源于生活和历史故事,一般句子都比较简短,特别是西府民歌,往往三言两语,言简意赅。西府曲子歌词也很简单,不同的是作为一种戏曲音乐,往往会加入很多衬词,每段唱词一般都会形成韵脚,一韵到底。形成的词式有两句半,如:三月里来正清明,清明佳节放风筝,风筝飞上天。有七言两句对联体,如:梳妆懒对菱花镜,漫步金莲出门庭。还有绝句体,一般说来,绝句体小段唱词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它与唐诗中的五言、七言绝句颇相类似,如:八洞本姓韩,家住古长安,怀抱木渔鼓,手提竹花篮。

西府民间音乐的旋律特色

西府民间音乐的形式种类丰富多样,尤其是西府民歌和西府曲子更是西府民间音乐的代表,从表面形式看,每种体裁、每种类型的音乐各不相同,但是作为同宗同源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很多本质内容表现着相同的艺术特色。

1.曲体结构特色

从现存的已收集到的西府曲子和西府民歌来看音乐结构,一般按照生活和故事内容所需的篇幅大小和情节需要,分为以下两种结构形式:

(1)单曲体结构。即一首民间音乐作品是一个相对独立并且较为完整的唱段。这种形式的作品可以分为小调和大调两种类型,这里的小调和大调并不是音乐理论中的大小调式,而是民间艺人从作品的结构规模上进行的简单划分。

①小调。这种形式的作品一般篇幅短小,内容简单,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主题,从曲式结构上看是一个简单的单乐段体,这种结构在西府曲子和西府民歌中都比较常见。如西府民歌《劝五更》,全曲为对比二句体,前后呼应,朗朗上口。再如西府曲子《金琵琶》,形成了起承转合的四个乐句,虽然简单,但是结构以及歌唱的内容都是完整独立的。

②大调。大调的音乐结构较为庞大,所展现的生活内容或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多变,民歌的旋律相对简单,而曲子的旋律则更加复杂,篇幅一般都比较长。民歌主要是通过歌词的变化形成前后贯穿的生活内容,如《十二对花》,以每月一种花来描绘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场景和内容,适当还加入了一些历史典故,形成规模庞大的民歌作品。曲子更多的是通过旋律的发展变化来扩大结构,从作曲技法上来说,这是一种变奏技法的运用,也就是将某一段或某一句旋律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变化来丰富扩展。

(2)连缀体结构。这种曲体结构多运用于西府曲子,主要是根据乐曲歌唱内容的要求,将代表不同作用、表达不同感情的曲牌,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和模式套路连缀起来演唱的,一般都是在乐曲开头和结尾之间插入若干曲牌。曲牌连缀的组合模式是“曲头+若干曲牌+曲尾”。如越弦曲子《老龙哭海》的曲牌连缀结构为“越调、背宫、金钱、银纽丝、吹腔、钉缸、连厢、紧诉、倒扣板、背尾、越尾”。

2.节奏节拍特色

西府民间音乐中的民歌和曲子大部分都是2/4拍,有一个很有特色的现象,如果某个作品是其他的节拍,一般很少贯穿始终,中间都会运用变换拍子,形成节拍强弱规律的变化,这种节拍的变化尤其在曲子中体现较多,主要原因是曲子作为一种民间地方戏曲,由于故事情节以及表演的需要,有时需要自由的节拍组合,不太需要强调某一节拍的强弱交替循环规律。从节奏上看,民歌的节奏相对比较简单,在一首作品中会出现较多的节奏重复,而曲子中的节奏变化就比较频繁,大量使用大小附点节奏,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等。但无论是民歌还是曲子,或是其他民间音乐形式,一般都是比较规整、方正的节奏,基本不会出现改变强弱规律的切分节奏或后附点节奏,更没有自由、散乱的节奏型,这和西府这个地方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地区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宫廷贵族的礼乐制度长期影响着当地的民间音乐,反映到节奏型的运用上基本都是选择相对稳定、符合正常强弱规律变化的节奏模式。

3.调式旋律特色

西府民间音乐基本以五声调式为主,民歌中徵调式、羽调式、商调式较多,曲子中宫调式和徵调式更为常见。

(1)从调式上分析,大调性色彩的调式使用频繁,徵调式用的多,角调式很少使用,从已收集到的二百多首作品来看,徵调式的作品几乎占60%。还有一个显著特色是,很多作品的调式并不是唯一的,形成了转调,而且转调很频繁,这个转调并没有使用民间音乐常用的同宫系统转调,而是大量使用了“清角为宫”或“变宫为角”的方式进行转调。

(2)从旋律偏音的使用上分析,民族五声调式强调“宫、商、角、徵、羽”五个正音级,旋律在进行中也多使用正音,偏音仅仅是点缀和装饰,而且用在节拍不太重要的位置。但西府民间音乐的偏音不仅大量使用,而且多用在强拍或强位,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突出多变的调式,使音乐色彩更加丰富。如西府民歌《十二梅花》,只看结束音,会很简单地认为是徵调式,大调色彩,但是仔细分析旋律,大量清角音的加入,使我们在吟唱这首民歌时又有一种小调性羽调式的色彩,这首歌曲就运用了“清角为宫”的转调。

(3)从旋律线条上分析,大多数西府曲子和民歌的旋律线条起伏较大,超过四度的大音程的跳进也比较多,这就形成了所谓的大波浪起伏的旋律线,这种旋律线能表现强烈的情绪变化,也能很好地刻画纷繁复杂的生活场景和故事传说。如西府民歌《十二花》,以十二种花描绘了一年的十二个月,生活场景宏大,旋律从最高音的g2到c1,短短两个乐句形成了十二度的起伏;再如西府曲子《古城会》,是三国故事的唱段,旋律中五度到八度的跳进比比皆是。

对于西府地区人民群众千百年积累下来的民间音乐艺术瑰宝,作为我们音乐工作者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挖掘这些艺术财富,进一步传承、创新、提高。西府民间音乐是一座丰富珍贵的巨大民间艺术宝库,是研究关中西部古代社会、文化、思想的一本教科书,也是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需要我们特别关注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佳雨,和风.宝鸡旅游文化大观[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2.

[2]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贺星.西府民歌的考察与研究[J].黄河之声,2011,4.

[4]王渭清.西府曲子的艺术特征及传承保护刍议[J].当代戏剧,2011,1.

[5]陕西省凤翔县文化馆编[Z].西府曲子,1980,4.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音乐系 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