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校本课程”到“本校课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校本课程”到“本校课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自实施以来,“校本课程”一词风靡实践,却也耳熟难详。校本课程”自提出至今,一直经历着再概念化的考量,不仅体现研究者批判的旨趣,而且显示出人们对“校本课程”再概念化直爽的性格。

“校本课程”一词的确容易与“学校课程”、“校定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等相互交叉,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间也难以找到一致性分类标准,只有极少数西方作者在极少数的文章中提到“校本课程”。实际上,“校本课程”再概念化努力寻求的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意蕴,“本校课程”当属于一种可能的初步的概括,集中反映课程“具体化”、“德性合作”、“整体建构”的独特品质。

“本校课程”强调具体化,注重实践,追求情境化、特殊化,将一般的课程规定层层具体化,具体体现国家精神与地方课程要求,最终化为学校层面具体的课程产品,并置身于师生教与学互动的第一现场,体现出学校有效处理国家、地方课程决策的一种积极态度与行动方式,反映出学校对学校以外各层级课程要求的执行、调适与创生。

课程具体化自然地表现为学校个性与特色创建的尝试,它内在地包含着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发展尽心协力的尝试。为此,它特别倡导平等对话和道德沟通,主张德性的合作、对话,以及民主的课程领导,形成服务于学生高效能学习和个性充分发展的具体课程,具有明显的实践倾向。所以,本校课程是期望每一个学生最大程度获得的课程,是德性事业的结晶,体现着关怀伦理的课程诉求。

德性合作需要以学校历史与现实资源为基础,通过学校教育主体,致力于建设学校层面的整体性课程架构,创造三级课程管理共同产生作用的达至课程协同的现实性产物。“本校课程”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课程建构。包括学校层面整体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体系、课程进程与评价方式。这种整体的课程追求因材施教,合理设置课程门类,优化不同类型课程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校内外教育资源的优化与利用,表现相关人力的密切配合、乡土文化的有机融入、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适宜性改造。同时,也投射出学校独特的教育哲学、远景规划、文化再生以及学校创建的理想。

对于校本课程开发这项事业而言,“本校课程”只是本土立场的再概念化尝试之一。再概念化始终是前行的火车,只有阶段性的目的,没有永远的终点。何时达至理想?取决于研究者的热情与信念。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基础教育与教师发展研究中心,广东,深圳 518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