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变态转常态更多是无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基于“变态娘”现象背后的教育问题进行反思,试图从社会分层视角下反思教育的功利性追求、从短缺教育条件下反思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在骨感现实条件下直面教育公平与效率,初步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变态娘;社会分层;功利主义;优质均衡;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22-02
2011年7月,一位自称是“变态娘”的母亲在网上发帖称《女儿小升初,我被逼成变态娘》,激烈控诉“变态的教育”。“变态”教育下,学生累、家长累,教育误入歧途。“变态娘”说,“不‘变态’,孩子就没有好学校读”;“变态爹”说,“‘变态’的家长才是合格的家长”……古有花木兰,今有“变态娘”,共同为孩子上战场。“变态的教育”逼出了大群纠结焦虑的“变态娘”、“变态爹”,这种“变态”的教育现象在某种程度上都已然成为一定范围内常态的教育事实,这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
一、社会分层视角下反思教育的功利性追求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复杂系统,系统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而结构又是具有一定层次的结构。所谓社会分层,即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等级的过程与现象。在社会系统中,不同社会层次对应拥有的社会资源是不等的,这进而也会影响着其社会成员的社会表现,形成他们不同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政治权利、经济实力可以说是主导社会分层的决定性力量,社会文化即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阶层的沉浮流动。“如果社会的文化价值取向是‘安贫乐道’,人们就会安于现状;如果是一个提倡‘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社会,人们则处处表现为进取、奋发图强,力求超越。”[1]教育作为影响社会分层的重要因素之一,与社会分层紧密相连,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分层下不等的资源占有和享用,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制约着教育的成层,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追求;而教育在识别不同类型地位群体的同时,又可以反作用地将人们划归到不同层次的地位群体当中去。
社会分层是现实的、客观的、流动的,而非一成不变的。处于优势地位的社会阶层有保持其优势地位的可能性;处于弱势地位的社会阶层有提升其自身地位的可能性。人们总希望通过努力进入较高的社会阶层,这种努力表现在教育中,就是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命运,通过学习来成就未来。家长希望子女通过教育能够获得更理想的社会地位、实现代际间的向上流动,教育就被当成一种工具,其工具价值空前被重视,功利性追求由此突显。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认为教育是增进社会和个人财富、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这是一种以教育为手段而谋求外在的‘物’的教育价值追求,教育本身并不是目的”,[1]“其忽视乃至贬抑了人类的美德精神,根据功利主义以功利大小作为选择的唯一标准的这种思维逻辑,就无法避免工具理性泛滥、不择手段的问题”[2]。
“我绝对反对课外补习,可是我的课比谁补得都多!”——明知“有所失”却还要硬着头皮去做,所谓“理智”战胜“情感”,“被迫的功利”在这一点上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教育功利主义价值观肯定“合理利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活力、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然而,过分的功利,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是非正常教育的功利性追求。功利性的价值追求漠视了教育的价值理性,背离了教育的美好初衷。教育承载了太多本不应该承载的东西,争议都不在教育本身,而是指向外部,指向人们对待教育过于功利的态度。因此,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回归教育的本质。“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质,找回教育的人文精神。”[3]“教育要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发挥生命的自主性,培养生命的创造性。”[4]
二、短缺教育条件下反思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资源供给的短缺,既有总量性短缺,又有财政性、体制性和结构性短缺。我们实际上面对着“短缺教育”的现实,许多教育问题由此而生。[5]短缺教育条件下——有没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没有机会接受更多的教育;有没有机会接受更多优质的教育——这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三个层次上的教育资源短缺的现实。当然,这种教育资源的短缺会经历一个发展性的过程:一方面是三个层次上的同时存在,表现为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地区会面对不同的教育资源短缺的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处在不同短缺层次上发展的层递性,低层次的教育资源短缺没有得到解决时,高层次的教育资源短缺必然存在。“变态娘”的“变态”行为都是迫于现实压力下的无奈之举,更多体现的是中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所导致的家长们的集体焦虑,折射出家庭、学校和社会在教育关系领域中的冲突,要求教育与时俱进地做出改变和调适。
优质教育资源“是对教育教学能起到提升和促进作用的高质量教育资源”[6],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即学校的优质文化资源;学校的优质制度资源;学校的优质物质资源;学校的优质教师资源;学校的优质特色资源等[7]。教育资源短缺的社会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更是存在着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的弱势。那么,短缺教育条件下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分配,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教育问题。发展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根本上说还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财政性教育经费供给不足的角度上来看,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努力增加国民收入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要适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比例,增强政府教育投入的财政性支出。教育的发展总是由“不均衡”到“均衡”再到“优质均衡”的过程,优质教育均衡就是我们发展教育所追求的理想目标。“优质均衡”是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前提是“均衡”,核心是“优质”。“均衡”指向教育资源,“优质”指向教育质量。“优质均衡”是在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实现质量的均衡发展,就是在均衡的前提下追求教育的优质,实现均衡和优质的统一[8]。“我们所追求的‘均衡’,是一种科学的、动态的均衡观,绝非一种绝对的均衡、静态的均衡、名义上的均衡。[9]”从这个角度出发,要达到优质均衡,首先要做到资源配置的均衡,没有资源配置的均衡,教育均衡就只能停留在形式化的阶段,优质均衡更无从实现。
三、骨感现实条件下直面教育公平与效率
公平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公平是与真、善、美同位的。教育公平是教育社会的理想追求,是平等和效率的上位概念。一般来说,教育平等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无差别的基本平等,即人格尊严上的平等、基本权利义务的平等;第二,有差别的机会均等,即能力面前人人平等,亦指人人享有的非基本权利的比例平等。“教育的完全平等是基于人的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人性平等的要求;教育的比例平等是基于个体发展差异的要求。基本权利的完全平等应优先于非基本权利的比例平等。平等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教育权是最基本的教育公正,是教育公正的底线。”[10]“公平是平等和效率的和谐统一,教育公平是教育平等与效率的和谐统一”[11]。没有平等,效率就不能合理的分配;没有效率,就是平等的贫庸。换句话说,公平就是想要实现平等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主动性。给孩子最好教育不一定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因材施教下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才可能是给孩子的最好的教育。平等考虑的是孩子“吃得上”的问题,效率则是要顾及孩子“吃得好”的问题。“吃得好”当然不是“吃出病”,是要“合胃口”、“有营养”。教育既要让每个孩子“吃得上”,又要让每个孩子“吃得好”,就是要实现平等和效率的和谐统一。
“变态娘”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择校热”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选择的优势,虽有利于提高效率但不利于实现平等,客观上增加了家庭的压力、学生的负担,扩大了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不利于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好学校名利双收,一般的学校恶性循环,竞争的加剧更容易走上“唯升学唯分数”的误区。如果竞争发展成为一种不正当的竞争,那么作为公共事业的教育在此基础上长此以往,何谈公平与效率!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所造成的必然会是一部分家长占尽先机、一部分家长无能为力,那么钱权操作下,公平与效率又怎会实现!教育公平是教育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结果的公平,我们要在平等与效率的动态平衡中促进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在起点上解决“有学上”的问题,保障人人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要在过程上和结果上解决“上好学”的问题,努力实现能力面前的人人平等,即个体差异下的因材施教,保证每一个孩子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公平是一种基础性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扩大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公平程度的提高;教育公平的缺失或受到损害,将极大地影响到其他领域的社会公平,使得其他领域的社会不平等得以延续并进一步放大。”[12]
参考文献:
[1]郑海波,杜学元.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2).
[2]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
[3]张志勇.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价值观的全面回归[J].教育研究,2009,(2).
[4]王华.关于教育起跑线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0).
[5]谈松华.“短缺教育”条件下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公平与效率[J].教育研究,2001,(8).
[6]陈振华.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发展方式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5).
[7]谢维和.论优质教育资源的涵义与建设[J].人民教育,2002,(11).
[8]冯建军.优质均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目标[J].教育发展研究,2011,(6).
[9]龙宝新.城市免费义务教育政策的实践难题与现实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8,(17).
[10]冯建军.教育公正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平等[J].教育研究,2008,(9).
[11]郝文武.平等与效率相互促进的教育公平论[J].教育研究,2007,(11).
[12]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