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认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认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数学课堂活动应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实践,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使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学生;主动参与;认识;体会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与支持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课堂活动应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实践,使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一致的。

1 影响高中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问题分析

1.1 教师是主体,学生是配角

“以学为本”是长期以来一直提倡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更关注怎样把课讲好,而对学生怎样学,怎样激发学生的学,怎样为学生更好的学创造条件不够关注。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多,学生除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或在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练习外,几乎没有独立思考和探索发现的机会,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单调,内容贫乏,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活动空间。

1.2 教师引导过细,学生被动学习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引导过度,总担心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的讲授从系统的回顾到细微的分析,从特殊的例子到一般公式的推广应用,后面还有巩固练习,可算是讲练结合。表面看似学生不断思考,其实暴露的是教师的探索和思考过程。整堂课都是教师在演示,学生的活动只是在验证教师的想法,而对于问题本质的理解等关键环节被忽略了,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学习过程仍然是被动学习。

2 关于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认识与思考

2.1 提高自主参与度是课堂学生活动的先导

影响学习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是否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高明的数学教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激励学生自己去学数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度,学生只有愿意学习,主动学习,才有了提高成绩内在的、持续不断的动力源泉。

2.2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最好途径是亲自、独立的去发现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自觉参与的过程,它是任何数学教师都不能替代的。在数学课堂活动中,独立探索与相互交流是两个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最好途径是亲自、独立的去发现,即在给定的条件下,在不断的产生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过程中,尽量多的自己去发现要学习的材料,只有这样的学习活动才是有效的学习。

3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总结了自己在培养学生主动参加数学课堂活动的一些做法,与同行切磋。

3.1 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条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动力和方向。事实上,每个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并不是空着脑袋的,他们的头脑中有先前的经验和积累,有各自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恰当的设计问题情境,巧妙的将学习目标置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良好的问题情境像磁场,吸引学生进入一个充满问题、充满思考和研究的数学世界,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建构新知识。课堂上教师的调控随学生思维进展而定,这样的问题情境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机会,是一种以学生的思考与表达、思维与推理、交流与反省为主体的数学活动过程。活动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分析综合能力得以提高,真正体现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2 强化探究过程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关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思想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设计好学生参与探究的手段和方式,帮助学生把问题解决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包括失败的思路暴露出来,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课堂学生活动的实效性。如,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主动探究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课前,让学生准备一块纸板,一段细绳和两枚图钉,出示问题后,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体验椭圆的画法,感受成功的乐趣;再利用多媒体演示进行辅助和规范,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1)纸板上的作图说明了什么?(2)在绳长不变的前提下,改变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画出的椭圆有什么变化?当两个图钉和在一起时,画出的图形是什么?当两个图钉间的距离等于绳长时,画出的图形又是什么?(3)根据以上实验说明椭圆是满足什么条件的轨迹。以上过程,把教师的演示示范转变为引导学生操作实验,放手让学生去进行数学的实验、验证、猜想、证明。通过实验的演示与操作,借助多媒体手段和学具的运用,使学生亲自参与到定义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说明,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其认知结构的过程,他们通过对自已建构的反思促使其深化理解,这样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才真正具有实效性。

3.3 恰当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支柱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其实质就是要转变学生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依照教学目标,恰当的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相互激励,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产生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在与同伴讨论、交流与探索中,学生能摆脱权威的束缚,对疑难问题各抒已见,不受拘束,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能对同学的思路发表不同见解,可以批判性的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习的精神状况轻松活泼,积极主动,在讨论、交流中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的课堂活动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学生主动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学生的主体性形成与发展的最好舞台,教师把学生带进活动,活动把学生带进数学,数学点燃了学生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1]黄坪.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目标的探索[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9.

[2]黄河清.中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策略[M].中国林业出版社.

[3]朱慕菊,等.走进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马进.新课标下的创新性数学课堂教学[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