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培育高油玉米 创新发展中国农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培育高油玉米 创新发展中国农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然而人们只知道玉米可以作为普通的粮食和饲料作物,殊不知它还能成为高效的油、粮兼用且营养全面的多元化作物,这也是原中国农业大学宋同明教授付诸一生为之追求的目标。

敢为人先,问鼎中国高油玉米奠基人

自从1896年世界就开始了对高油玉米的研究,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高油玉米才开始作为高附加值的玉米,逐渐被市场认可,特别是美国杜邦公司购买了高油玉米技术专利之后,各大种子公司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使高油玉米种植的规模化生产成为可能。

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高油玉米研究,宋同明教授就是我国高油玉米研究领域的开拓者。1937年出生于河南省宝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宋教授,艰苦的生活经历让他养成了坚韧的性格,“半斤油”的触动让他树立了明确的目标,一定要研究出属于中国自己的高油玉米。1961年他从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并凭借着优异的成绩留校任教。机缘巧合之下,他有幸成为我国玉米遗传育种界专家李竞雄教授的助手,从事细胞遗传学教学和玉米遗传育种研究。为了抓住这来之不易机会,他刻苦钻研,对每一项、哪怕是很小的一项试验他都当成头等大事尽心尽力去做好。在李竞雄教授的悉心指导下,他迅速掌握了细胞遗传学教学和研究方法,并开始了伴其一生的玉米遗传育种事业。为了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他作为访问学者于1981年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进修,成为我国最早一批赴美学习的玉米遗传育种学者之一。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1983年他被该大学聘为农学系名誉教授。

两年后,一直心系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宋同明教授回到国内工作,他深知在中国发展高油玉米,最大障碍便是种质资源的严重缺乏,只有创新开发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油玉米种质资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依赖外国高油种质的被动局面。然而创新种质资源谈何容易,美国曾有7位科学家花费了100多年时间才创造了伊利诺伊高油群体(IHO)这个种质群体,亚历山大教授创造ASK种质群体花费了将近一生时间。

想要尽快开发出属于中国的高油玉米种质群体,必须另辟蹊径。宋同明教授发挥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创造“大群体、多参数、分阶段、综合轮回选择法”,使高油玉米种质的选择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比传统方法每轮含油量提高50%以上。同时,创造的种质群体扩大数倍、综合性状也得到有效改良,率先实现含油量与粒重选择同步,他创造的高油玉米基础群体北农大高油(BHOC14)和亚伊高油(AIHOC8)含油量分别达13.5%和18.0%,并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紧接着,宋教授开始挑战自交系与杂交种培育这一世界难题,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自1998年以来共培育高油玉米自交系140多个,并育成了农大高油1号、高油6号、高油115、高油4515等系列高油玉米杂交种,开辟了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

2004年,宋同明教授发明的利用常规玉米杂交种生产高油玉米的三利用(TEU)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并申请了国际专利。创造的高油玉米资源在数量、平均含油量、遗传背景、综合性状等均居世界先进水平。在2006年召开的辽宁省新民市“全国高油玉米产业化论坛暨中国农业大学新成果展示会”上,近200位专家学者给予了高油玉米的一致肯定,并认为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北农大高油玉米也开创了我国独立创造的玉米资源的首次出口纪录。

宋同明教授在教学领域笔耕不缀,撰写了《植物细胞遗传学》、《高油玉米》、《玉米遗传与突变性状彩图》等著作,70多篇。他还身兼多职,先后担任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团顾问、杜邦先锋公司和瑞利生公司顾问等职位。他先后主持了“六五”至“九五”高油玉米育种攻关课题和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其中“高油玉米种质资源与生产技术系统创新”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凭借着在高油玉米研究领域的成果,他被称为中国高油玉米育种和高油玉米种质资源创新的奠基人,被冠以“中国高油玉米之父”的美誉。

市场前景广阔,加快产业化步伐

党的十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任何科研成果的价值只有在产业化过程中才能得以体现,对于宋同明教授培育高油玉米,业界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推广应用有可能改变我国和世界玉米的生产方式,很可能成为未来玉米生产的重要方向。在目前看来,由于高油玉米的产业化效益链还没有形成,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要打破这种困境.应该从科研、企业、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出发,统筹上中下游发展,建立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宋教授说,“以玉米深加工和饲料企业为龙头,科研单位和育种企业作技术支撑,广大农户为依托建立起大面积连片的高油玉米生产基地,最终有可能形成巨大的高油玉米产业。同时,国家能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和引导,在市场中实现优质优价,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为高油玉米的产业化发展打开一条康庄大道。为此,宋同明教授通过与国内育种单位和企业开展联合育种,形成了育种单位和企业参加的高油玉米协作组,为推动高油玉米发展提供助力。

在主持我国高油玉米育种研究的同时,宋同明教授还倾注大量心血进行甜玉米和糯玉米的培育,育成了普通甜玉米杂交种“农大甜单1号”,并荣获1989年度经贸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紧接着又育成了甜单8号等品种,这标志着在加强甜玉米育种方面,我国已与世界同步。1999年他又成功培育了“超甜一号”餐桌用珍品甜玉米。这一品种的产业化发展无论从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丰富菜篮子品种,还是从增加农民致富途径、开辟新的收入来源以及从出口创汇需要来说,都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他培育农大白糯1号,白糯2号、紫糯3号、高油糯54、白早糯等杂交糯玉米也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加快高油玉米和特用玉米的产业步伐,使我国变成特用玉米生产和加工大国是宋同明教授一直努力的方向。虽已年逾古稀,但宋同明教授的玉米之路还在继续,能为祖国的强国梦提供科技支撑力量是他毕生所愿,他为此付出一生亦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