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编辑眼中的“鸡肋”稿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编辑眼中的“鸡肋”稿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者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我们编辑有时把难以采用的来稿称为“鸡肋”稿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里,笔者将这类稿件归纳为六大“鸡肋”稿件。

事情小而缺乏深入挖掘,分量轻而没有新闻价值。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一个基层单位开了什么会,你们的领导讲了什么话,一个人办了什么好事,这不能说不重要,但它是不是带全局性的新闻呢?有些事情在本单位看来或许还算个大事,譬如,某基层单位开展岗位大练兵,组织职工出外疗养度假,获得上级的什么荣誉,在通讯员所在的单位来说,可能是多年不遇的大事,可拿到报纸上就不一定是大事了。因此,当通讯员衡量要写的东西是否具有新闻价值时,一定要跳出本单位的小天地,把它放到全局的位置来衡量,不要劳而无功。

通讯员要想提高全局意识,就要多看报多学习,吃透“上情”,把握大方向,比如从党报的要闻版中了解一个时期的报道重点。“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意思是说,只有掌握全局,才能局部抓住好的新闻主题。找到新闻题材后,还要考虑用哪种体裁,从何种角度报道才能够为编辑和读者所接受。

把一般的工作汇报当成新闻,把值得报道的东西埋没了。从通讯员的来稿看,大量的稿件是工作汇报,甚至把工作总结稍加改造就当成新闻稿件发给报社。作为编辑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来稿,题目下面起个头、戴个帽,然后下面就分个一二三。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首先、其次、再次……这样看上去好像层次还很清楚、条理也很分明,但这些是不是新闻呢?比如,《某某单位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文章主体是:一、加强学习,统一认识,抓好思想到位……二、理顺关系,明确目标,抓好责任到位……三、遵循原则、优化手段,抓好方法到位……这样的文章用新闻写作的规范要求,便会感到主题不突出,材料不新鲜,可读性不强。工作总结不是新闻,但工作总结中往往埋藏着有价值的新闻。

编辑一孔之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新闻主题。简单地说,新闻主题就是新闻作品的中心思想,这其中包含三层意思:第一,新闻必须有主题;第二,只能有一个主题;第三,反映主题必须集中。写新闻报道时,面面到不如一点到。要想挖掘出工作总结中的新闻来,必须换一种结构,不是一、二、三的现象罗列,而突出一点或两点实质性的问题来写,坚持用事实说话,而不是观点套例子、例子戴帽子。其次,要到现场写,写出现场的情节。另外,消息中也可穿插写人,写人的对话,写人的思想活动。这样新闻就活起来了。

没有理出“串珠线”,文章层次结构混乱。比较常见的毛病就是文章层次和段落的安排上比较混乱,没有理出一条清晰的“串珠线”,这条“串珠线”就是事实发展的线索。往往几层意思搅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前后内容重复,第一层讲过的,第二层又重提。

编辑最头疼的是“乱麻团”稿件。如果你写的稿件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虽然文字长了些,水分多了些,但编辑有办法给你砍短、有能力帮你挤掉水分。但是遇到结构混乱的稿件,编辑就很为难,多数情况下会选择放弃。

编辑一孔之见:新闻主体部分层次的安排非常重要。要善于根据内容特点灵活地安排层次。哪些事实在前面、哪些事实在后面,事实和事实之间如何过渡和衔接,都要做好安排。在确定主题后,就要把稿件的各层意思划分清楚,不要上下脱节、左右矛盾。最关键的需要在材料的分析上下工夫,想得多,才能写的层次和段落清楚。

单纯考虑主题需要,所倡导的精神不近情理,有副作用。当我们要倡导一种什么精神或风格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合乎情理,否则,再正确的主张也不会得到多数人的响应。譬如,有位通讯员为了突出一名职工对事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就写了一篇题为《恋新娘更恋工地》的通讯,写一名小伙子,新婚蜜月还没有度完,就告别新娘奔赴日夜牵挂的工地。小伙子的精神无疑是可贵的,但这种做法却不近人情,不可贸然提倡。还有忘我、忘情、忘家的领导干部,自己病了不休假、爱人病了不回家之类的。很难想象这种连家人都不爱的领导怎么会爱我们的职工。倘若将此报道出去,会产生不良的导向。

现在,人文主义或者叫人文精神理念,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我们这个时代到底要宣传什么样的典型?作为一名优秀的通讯员,应当更多地思考哪些人物应该大力宣传、哪些人物尚未注意宣传,从而不断扩大报道视野,丰富宣传内容。

大话套话空话连篇,文章不生动不具体缺乏吸引力。俗话说:“板凳硬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但我们的来稿中患了“空病”的情况最为常见,这反映在两个方面:(1)观点多,材料少。习惯于观点来观点去。如果讲到概念化观点多了,文章就更显得空空洞洞。(2)老话多,新话少。比如《某某段“纠”“防”结合保安全》,文章导语是:“为了认真贯彻部长和集团公司、总公司关于重大火灾事故的重要批示和会议精神,某某段全体干部职工行动迅速,按照总公司的部署,认真开展安全大检查活动。”都是一些老掉牙的空话。写这种新闻的通讯员,可能出于这三种原因:一是写材料、写领导讲话较多而习惯了;二是不太愿意动脑筋,信手拈来;三是确实不知道如何写得引人入胜。

如何治住“空”病?最重要的是学会用事实说话,内容充实,言之有物。不能把领导讲话稿、工作简讯之类的材料拿过来,不经采访,也不经任何文字消化加工与改写,就当作新闻报道原文照搬。要使材料紧扣观点,一不要摆大架子;二不要搞空议论;三不要说大话套话。学会“以小见大”、学会利用材料说明观点、学会多用新话,使读者产生爱读的兴趣。

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过关,文章词不达意。有人写新闻不大注意字句的准确,感觉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乱敲!或者语言不简练,唆唆,别人一句话能讲清楚的事情,他十句话也讲不到点子上。新闻语言的具体特色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准确、简洁、鲜明、生动。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它是作者写作才能高下和文字把握能力的反映。没有扎实的文字基本功,要想写出简洁、优美、动人的篇章,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

搞新闻报道,必须先过语言关。词、句、篇,就是新闻写作的语言关。这个基本功不练好,一味追求写作技巧和方法,就是舍本逐末。多写多读多积累是我们过好语言关的唯一办法。

(作者单位:广州铁道报社)

编校: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