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进口片市场田忌赛马or车轮大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进口片市场田忌赛马or车轮大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早春时节,据路透社的报道,中美双方于2月17日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谅解备忘录,

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也将从13%提高到25%。

协议一经披露,便在坊间引起规模性讨论,

多数人认为美国大片增加将挤压国产片票房,国产电影制作将受冲击。

虽然协议细节至今尚未公布,但据国外媒体报道,大致内容包括:1、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20部配额基础上,再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2、美方票房分账比例从原来的13%升至25%;3、增加中国民营企业进口片机会,美国梦工厂与三家中国公司在上海联合创办总资产3.3亿美元的动画企业,中方持有55%股份,梦工厂持45%。

经过半个月沉淀,如今重新审视这份所谓协议背后,所暗含着的契机和杀气,以及各方所持的暧昧态度,或许眼下这出戏要远比尘埃落定结果明晰后更加好看和耐人寻味。

引进协议究竟带来什么改变了?

与中国广电总局与中影集团始终没有官方看法不同,继路透社之后,美联社第二日就以高姿态报道了这份协议,随后《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甚至英国《金融时报》纷纷都跟进,发表积极评价。美国电影协会主席兼CEO Chris Dodd甚至直接高呼“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按照他的分析,此项协议将让美国电影产业每年在中国至少多赚数亿美元的票房。

而在中国,官方虽至今没有表态,但此消息在民众层面已经引发暗流涌动,对该协议的各种片面解读也随之跃然纸上。影评人与学者所高呼的“震惊”“利好”和“狼来了”等评价,并不能满足各界对此协议所带来后续影响的猜测,随即处于电影利益链条核心的制片方与院线经理、导演便纷纷表态,他们的声音显得相对的克制与冷静。导演王晶第一时间在微博表态称“消息指分账片会加50%,众人马上大呼小叫,痛哭有之,悲愤有之,好像国片的2012真的来了。其实美国片能在国内过亿者也就二十部左右,试想去年有哪一部商业大片中国内地没上?就是有,不是过不了审就是题材不对口味,又有什么好怕?”而冯小刚则巧妙地将矛头指向了审查制度和版权问题,“好莱虎来得越多,中国电影人的创作空间就越大。因为把关的尺度是一个标准,他们能拍的内容我们也同享。政府必须加力打击盗版,不然好莱虎跟你急,这成果我们也分享,这回俺们有好莱虎撑腰了。看你们谁还敢!”显然在国内,苛刻的审查制度和广电总局的独揽大权,被看作电影人创作与收益的最大限制条件。为此记者也联系到广电总局的有关负责人,可他们均没有对处于敏感期的具体问题提供个人看法,“等官方通知”,是所有媒体得到唯一的答案。

电影产业链的中游队伍,也是最易直接受到影响的制片方与院线,相对弥漫着观望的态度。新影联副总经理高军连日来疲于应对各家媒体的采访,但因广电总局与中影集团两个最直接的领导层迟迟不表态,他也只能和其他人一样从字面上理解协议内容。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他给出的猜测也并不出人意外:“这些影片比到最后的还是得看质量,制作粗劣低级的作品,肯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命运。但对于院线来说,进口片的收益增加,是足以抵消国产片受阻的影响,但在最终协议落实之前,谁也无法估量它的威力有多大。”而星美传媒集团董事长覃宏则坦然得多:“做好准备,静观其变,等正式文件政策出台。星美将继续加紧盖影院,不会影院也全面开放外资吧?放弃制片?不会!我始终认为我们应坚持本土文化,我们不会永远拍不出世界公认的大片吧!”

影迷福音,还是望梅止渴?

对于协议中最让人感到震撼的“中国将在原来每年引进美国电影配额约20部的基础上增加14部3D或IMAX电影”,业内有人认为“国产片生存本来就不靠3D或IMAX技术”。直至今天,中国国内的3D银幕也仅有2800块左右,对于以2D电影为主的国产电影来说,并没有本质的影响。但3D或IMAX技术在今后必然成为一个主流趋势,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此协议的签订无疑也会推动中国加大3D或IMAX银幕的投资力度。

如今,高额的发行成本、病毒式营销、话题性炒作已成为一部电影宣传时的必要手段。与国内影片“接地气”多样式的宣传策略相比,好莱坞包括CAA、ICM等经纪公司显然“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他们适应中国的市场文化尚需时日,好莱坞那些住在比弗利山庄大佬们,如何身体力行地去推动每项条款,真正放低姿态尊重中国市场,亲自来这里招揽生意,显然是一件不能掉以轻心的事情。

而最令影迷担心的一个关键话题,则是票价问题。此前张伟平便因在《金陵十三钗》的票价中提高片方分账比例而和院线剑拔弩张。而此次协议里,美方分账比例将由现行的13%提高到25%,这就意味着发行、院线、影院三方票房收益将减少12%。羊毛出在羊身上,由于进口片的引进成本和分账压力都摆在明面上,提升票价、控制影院租金、扩大总票房收益,这些都在考验着影院和观众的神经与荷包。

但对于影迷来说,看与不看,决定他们是否走进电影院的,终究是影片本身的质量以及自己的喜好。中国引进片的历史已经走过接近20个年头,观众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经验去分辨哪类是烂片、并且化解商业性很强的口碑营销。加上团购经销商的搅局,以及网络媒体和影评人的多方参与,如今早已过了仅凭名号就能捞金的时代了。如今更现实的是,我们的电影文化和产业链条,是否能生产出足以抵抗好莱坞的作品,如果烂片如潮,就算每年一部好莱坞片子也没有,影院也照样一分钱拿不到。影片本身的品质,才是决定市场未来走向的中坚力量。

国外电影鏖战好莱坞

全面抵抗

全面抵抗

法国

近十年法国电影市场被好莱坞不断蚕食,如今美国片在其本土比例已升到六成以上,每年的戛纳电影节对好莱坞影星的依赖也逐年递增。十年前,巴黎曾发生过一起举世闻名的“《侏罗纪公园》风波”。当年《侏罗纪公园3》在法引起轰动,一批著名影星冲进巴黎圣日尔曼大街几家电影院,抢出《侏罗纪公园》拷贝在街头焚烧,埃菲尔铁塔下示威人群浩浩荡荡。

意大利

意大利罗马市长詹尼・阿雷曼诺在2010年5月上任伊始就发起一场抵制好莱坞明星运动,包括妮科尔・基德曼、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等好莱坞影星均被列入“黑名单”,要求今后罗马电影节不再邀请好莱坞影星出席。阿雷曼诺的竞选口号之一就是“更少电影,更多安全”。

欧盟

1997年初,欧盟的部长会议决定集资1.2亿美元作为支持欧洲影业的保证基金以同好莱坞对抗,欧盟各个国家也相继向本国影业投入资金或提供补贴以抵制好莱坞。

韩国

想必很多人都还记得13年前那场惊天动地的“光头运动”,轰轰烈烈的“光头运动”不仅阻挡住韩政府亲美派对配额制的妥协,随后的电影振兴委员会更是凭借取消审查、资助新人等措施,换来韩国电影长达十年的繁荣。

消极接受

印度

印度抵制好莱坞化的方法,说好听的是创造自己的好莱坞,但其实印度电影对风格、市场的把握等方面很多经验是来自于好莱坞的。甚至如今很多好莱坞翻拍片成为宝莱坞生存的基础,他们经常会把好莱坞的电影进行翻拍,在里面加入很多本地的风格,使用本地的文化元素。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印度电影其实也在被转化。

捷克

1993年捷克开放市场后好莱坞电影长驱直入,没过几年,生活在布拉格的美国人就一点都不想家了,这个城市的一切跟自己的家乡没有什么区别,大街上到处可见麦当劳、万宝路,耳边传来的则是The Beach Boys的《加州女郎》。在这样的全盘西化(也就是美国化)环境中,抵制简直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