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神域之舞 10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神域之舞 10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传地处滇川二省的“巴塘”、“理塘”、“建塘”为藏王三个儿子的封地。在昆明常听去过“三塘”的朋友,谈及“三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具特色的藏族人文风俗趣事。听得多了,探访“三塘”的念想,便成了袅若游丝的梦,总在心中不时地飘忽。终于等来了机会,我们一行五人驱车从昆明出发,途经楚雄、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四川得荣县,到达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巴塘县,有机会近距离观赏神域之舞——藏戏。

藏戏

巴塘藏戏,藏语叫“降嘎冉”,是藏戏四大流派之一,起源于17世纪,经过30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雪山牡丹”的巴塘藏戏分坝子演出和舞台演出两种,主要以坝子演出为主。

有关藏戏起源的最早文字记录,见于藏戏《云乘王子》的剧本:“往昔”,我雪域之最胜成就自在唐东杰伯赤列尊者,以舞蹈教化俗民,用奇妙之歌音及舞蹈,如伞纛覆盖所有部民……而轨仪殊妙之“阿佳拉木”遂发其端。这段话里的唐东杰伯,现在一般写为汤东杰布,被尊为藏戏始祖;阿佳拉木现在一般写为阿吉拉姆,或简称“拉姆”。藏语称仙女为“拉姆”,藏戏的俗称意为“仙女姐姐”。从古到今,凡藏戏演出的场地,皆供有汤东杰布塑像或唐卡画像,视其为戏神。凡开场戏也首先要奠颂汤东杰布,看戏的观众捐献钱物,但首先要向汤东杰布神像献上哈达。

据记载,早在公元7世纪的松赞干布时期,就已经有面具舞蹈。为迎接文成公主进藏,就曾表演过场面恢宏的面具舞蹈。公元8世纪,莲花生大师主持建造了桑耶寺。为宣扬佛教思想,莲花生大师揉合当地民间和宗教的歌舞,演绎佛经故事,发展出了一种类似“羌姆(跳神)”的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这是藏戏的萌芽。

当初莲花生一路“降妖捉怪”,佛教征服苯教,把苯教的众神和舞蹈都接受下来,“跳神”溯其源是从苯教中的原始巫术演化过来的。表演者脸戴面具,以哑剧的方式表现佛经故事。因此,跳神中的鹿、猴众神,大都是经过佛化的苯教巫神。后来随着佛教的兴盛,又给面具舞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从此,宗教面具成为藏地面具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格冬节

我们开车来到巴塘县苏哇龙乡的谷峨荣桑珠土登尼夏林寺,该寺院为格鲁派所建。寺院建于高崖之上,据该寺格西介绍:寺院己有100多年历史,是前几年从芒康县索多西乡搬迁到这里的。这些堡垒式建筑,巧妙地依山而建,临水而居,上承白云朵朵,下揽江水滔滔,展示出教派的地位和佛法的尊严。跳神节也是寺庙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每年的跳神节,都会吸引大批附近的藏民,前往观看喇嘛们表演驱鬼伏魔的面具舞蹈,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今年的格冬节即跳神节,由苏哇龙乡南戈村主办。寺庙操场由十几个喇嘛在中央绘制“人皮”,据绘制“人皮”的喇嘛介绍,所有跳神节目,将在“人皮”区域进行。寺院外喇嘛与请来的木匠师傅,也在制作骷髅头像的巴林。在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中,有跳恰穆和展示大佛两项内容。而每个藏区佛教寺庙里,每年都要跳恰穆,也就是俗话的跳神。“恰穆”是藏语,蒙语称为“布扎”,跳恰穆的活动,每个寺庙举行的时间有所不同。

翌日清晨,我们早早来到寺庙。寺庙走廊住满了参加格冬节的藏族群众,很多以家庭为单位。男女老少挤满了寺庙僧厨,排队打酥油茶。寺庙小卖部,人们购买五彩哈达。9点半,众僧齐诵经文,大殿内巨大木柱上悬挂着锦缎长幡,殿内四周雕梁画栋,并悬挂有古老的唐卡佛像,呈现出浓郁庄严的宗教色彩。前排有高约1米的活佛讲经座位,殿内两旁铺设有特制的几行数米长、可坐几十人的上好毡绒褥子,众僧盘膝而坐,端正严肃,目不斜视,整齐的诵经声回荡震撼在整个殿宇中。硕大的长号和大鼓声,浑厚凝重的音调,令人感到已来到一个圣洁神秘的境界。

酥油花

主殿佛像前的神龛上供奉着精美的酥油花,格西向我们介绍了酥油花的由来,酥油花首创于何时?传说不一。有的说是文成公主进藏带去释迦牟尼的佛像,佛教徒为了表示尊敬,供奉了一束酥油花,后来传到了塔尔寺。也有这样一种传说,宗喀巴幼年出家,年长负笈到深造求学,游子远行,总是想念故乡,一天夜晚,他在梦中梦见他回到了家乡,看到了湟水河畔开满奇花异卉,遍布各种仙禽祥兽,景色非常优美。

他做梦之夜正是藏历正月十五日,于是,每年的这一天,塔尔寺的僧人根据宗喀巴大师的梦境,举行花灯节。届时要在金瓦寺旁的广场上搭起高大的彩棚,悬挂五颜六色的经幡帛画,飘带流苏,万盏酥油花通明,香气氤氲,气象纷繁。花灯节将呈展大型酥油群塑,有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宗喀巴大师的事迹,甚至还有《西游记》唐僧取经的故事等等。

酥油雕塑是将色彩调入酥油中制作的,制品十分艳丽,符合物象的固有色,特别是花卉,花朵枝叶颜色配合十分生动,那大朵的莲花,西番莲,每层花瓣颜色都有深浅变化,色调逼真、自然,纤细的花叶,脉络分明,由于油质本身轻薄透明,甚至连头发丝都可以表现出来。这种独特的雕塑是其他雕塑不能比拟的,我们从中似乎也感受到花卉枝叶生命的颤动。神龛上还摆满了黄铜制的长明灯,还有擦得锃亮的净水碗排列有序,金光闪闪。当下,寺庙为防止火灾,在主殿旁另修一殿房,专为供奉长明灯,俗称万年灯,万年灯由信徒常年不断供奉添加酥油而永不熄灭。

面具

来到另一殿,喇嘛们正在戴各种面具,寺院主持(扎奔)向我们介绍寺院收藏着许多面具,只在格冬节和藏历新年时,才取出表演。藏族的面具千姿百态,在用途上,可分为羌姆面具、悬挂面具、藏戏面具、歌舞面具、折嘎说唱面具、吉达面具六种。羌姆面具是专供跳神用的,为巴塘一带最为常见。降神仪式中,面具往往被视为神灵的依附物,表演面具舞蹈时,表演者即是通灵者,所以表演者戴上面具后,须用红布裹住头部,不能露出自己的面容。羌姆面具除用于每年一次的跳神活动外,平时则密敛于神庙之中,或供奉于寺庙的显要之处。

每年的护法节,跳神是最重要的节目。10点整,为期三天的跳神表演开始了。跳神活动由抽奔组织,以跳神抽布为依据。抽奔都是曾到或德格宗主寺经过培训,再回寺院传授跳法。先由抽奔为喇嘛们分配角色,分麟二、猴二、牦牛二、象一、虎一等。跳神由克母先跳,老喇嘛格格导引,拜东西南北中五方。喇嘛们戴上各种假面具,扮装成牛神、羊神、鹿神和各种金刚、护法神。跳神时伴奏乐器主要有长号(东玛)、小号(刚利)、唢呐(将利)、大鼓、噩鼓、铙、钹等。

跳神并非噶举派独有,而是藏传佛教共有的节目。跳神所用的面具各式各样,大多以动物为原形,诸如:狗、马、牦牛、虎、猪、鹿、猴,还有武士、和尚、寿星、仙女等,“扮演者”和负责吹拉弹唱的都由寺内喇嘛充当。喇嘛们头戴各面具,身穿霞帔璎珞,曲有裂石之声,舞有天魔之态,虽笨拙,却肃穆。这种逐鼓钹之音而起舞,舞神时的每一种姿态,在宗教上都象征着一定的意义。

跳神中有跳黑鬼、跳白鬼、跳螺鬼、跳金刚、跳天王、跳护法神、跳星神、跳白度母、跳蓝度母、跳绿度母、跳弥勒、斩鬼和最后一幕送崇以烧巴林结束。面具中,菩萨、罗汉、金刚及护法神是其重要的表现内容。巴塘最为流行的,还是一些护法神面具,面目狰狞恐怖、凶相毕露。面具不同的颜色有着不同的含义,红色象征权力,表示文武兼通,智勇双全,为国王、忠臣所戴;黄色象征智慧和慈悲,表示知识渊博,功德无量,为神仙所戴;白色表示纯洁善良,为老人所戴;绿色表示生命,为母亲所戴;蓝色表示勇敢刚毅,为勇士所戴;黑色表示愤怒,紫红色表示凶残,两面三刀的人则戴阴阳面具,人们根据面具的颜色就能够判断出各个角色的身份。

寒林双尊

跳神表演期不断有藏族群众和信徒,为寺庙捐款捐物。捐款捐物者同时会被邀请到舞场,向场上表演跳神舞蹈的喇嘛们敬献哈达。每个跳神舞蹈的喇嘛,腰间敬献的哈达越来越多。场上双鹿舞表演者,把喇嘛事先放在“人皮”区域内地上的哈达用鹿角挑在角上,展示出扮演者的高超技艺,博得观众的热烈掌声。

跳神节中最具震憾心灵的舞蹈,当数寒林双尊舞蹈。莲花生大师的《度亡经》曾写道:“你要全神贯注地聆听,不只是你会离开人世,众生都会死亡,不要害怕死亡,不要眷恋这个世界,如果有这种眷恋,你就无法离开。”藏族人相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而只是六道轮回中的一个驿站或灵魂转世的一个暂歇处,据说,这种面具舞蹈描述的就是人死后在地狱里见到的各种景象。因而,当地人也把这种舞蹈称为“跳神”或“跳鬼”。寒林双尊源于胜乐金刚法统,是与金刚瑜伽母密续有关的主要护法神,在那洛空行母传承中尤其盛行。寒林双尊并不只是坛城中的造像,他们也是藏戏表演艺术中常见的人物,两个身着骷髅服饰的舞者所跳的舞蹈并不是自己创作的,而是严格基于金刚瑜伽母上师的观想体验。寒林修持是胜乐金刚法系的常见的修持法门之一。

在印度,很多胜乐密续修持者经常在寒林闭关,以增强他们对人生无常和生死轮回的感受,进而达到不二的境界。寒林是抛弃尸体、供野兽分食的地方。一共有八处寒林,住着八位“寒林女神”。修持者就坐在一个豺狼虎豹夺尸而食,臭气腐肉弥漫的骇人场景,观想禅定。一般来说,在坛城观想和唐卡艺术中,每个寒林都有八个特征,像一堆火、一棵树、一朵云等等。每一个特征都象征胜乐修持的一个方面,著名的寒林双尊骷髅舞象征着灵魂的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