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灵感“溜”于笔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灵感“溜”于笔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学习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如何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数学课堂中也可以让学生像美术课一样动笔涂涂画画,把抽象的数学用具体的图形表示出来,让学生的灵感笔尖“溜”出,难道不是一种学习的妙招吗?这样不仅学生乐于接受,而且也容易掌握。

一、 画图激发兴趣

布鲁纳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决数学问题时思路的开阔和敏捷性,数学思维的各种特殊而巧妙的形式……构成了数学这门学科潜在的吸引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数学这种内在力量显示出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对数学产生深刻的兴趣。低年级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比较弱,当理解困难时如果在纸上画一画,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就能化抽象为直观,揭示概念本质;化隐性为显性,再现想象模型;化无序为有序,梳理事件规律。

二、 画图呈现数量关系

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教学与图形相结合,还可以用图形来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如一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较弱,对一些解题方法的理解存在较大困难,这时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在纸上画一画,借助图形的直观引发联想,促进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最终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快速找到问题的答案,理解方法的实质。

如:“百分数的应用”例1的教学中,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要先算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多少公顷。”的意思,根本不需要教师再多加解释。当求第二个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时,大部分学生就列出“20-16=4(公顷),4÷20=20%”的算式。这样,借助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学生对解法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三、 画图突出重点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也曾指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将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可见,要让学生实行“再创造”,必须彻底改变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教学生听、教师讲学生练的被动学习状态,应该在开放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成功地发现或创造数学,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都有这么一种体会,有时解答一道题目,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一下子找到这问题的重点。能否找到问题的重点之处,是学生能不能顺利解答题目的前提。而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仅仅依靠学生的想象,学生考虑问题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周密,从而影响解题的正确性。这时,教师也可以恰当地引导学生来画一画、以画促思,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题。

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一内容时,向学生呈现这么一道题:“把两个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周长是多少厘米?”学生想都不想脱口而出“40厘米”,我再问:“都同意吗?”除了个别同学不响应以外,都说同意。没回答的同学虽然感到有一点疑问,但又说不出究竟错在哪儿。的确,三年级学生光凭想象来回答这个问题,确实是存在一定困难的。看着学生陷入了困惑之中,我轻轻提醒一句:“我们平时碰到困难是怎么办的?”学生一下子兴奋起来,纷纷说道“画图、画图”,便动起笔来。不一会儿,只听见有人叫:“不是40厘米。”“不是40厘米。”“边少了,周长不一样了。”……响应的学生越来越多,刚才的疑问也在动笔画的过程中解决了。

画图是解决问题时经常使用的策略,这个策略能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便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掌握“画图策略”的数学技能,逐渐具有应用有效策略的自觉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增进学生的思考力与理解力以及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