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家创新:打破私营部门的神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家创新:打破私营部门的神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西方,人们崇尚自由创业,对私营部门的创新者总是崇拜有加。比如创造微软的比尔・盖茨,创造苹果的乔布斯,创造Facebook的扎克伯格,他们都是在大学期间辍学,白手起家,创造出一代传奇的天之骄子。这似乎表明,只有私营企业的天才发挥才是创新的源泉,而充斥着和行动迟缓的政府,是没有什么创新动力的。一个国家想要创新,其政府必须“坚守基础”,即在基础设施、教育和技能等方面加以投资,而创新本身则应交给市场和充满创新欲望的私营部门去做。

但是,当我们回顾上个世纪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新技术时,却隐隐发现,正是国家,而非私营部门,才是这场竞争游戏中的最高决策者。

创新背后的推手

实际上,真正的创新需要大量风险资金的注入,没有风险资金的投入,现代社会的创新便无从谈起。但是,创新能否成功是一个未知数,资金常常可能打了水漂。而即使成功,资金投入市场后能够收回本息的时间,也远远超过了传统银行或风险投资家愿意等待的时间。

在这个时候,政府就有必要提供大量创新资金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都会为新技术提供非常宽松的长期金融资助。现代社会两大著名的创新――互联网和GPS系统,都是由政府大力资助而发展成熟的。其中,互联网的开发资金由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提供,而GPS的开发资金则是由中央情报局(CIA)和军方共同提供的,它们早期只应用于军方,后来才向全社会开放。

这样的例子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每一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都会花费约300亿美元的开支在制药和生物技术的研究上,而每年75%的新药研制都是在这笔资金的支持下完成的。而创造奇迹的谷歌算法的开发,也是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获得资金支持的。

政府投资背后往往有着重大的使命――从将人类送上月球到防止全球变暖,当这些使命完成后,其创新成果就惠及了全社会。美国宇航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先后获得3000多项专利,带动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全世界计算机、通信、测控、火箭、激光、材料和医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因此,政府投资对创新的驱动力不容小觑。如今,放眼世界各国,我们都可以看到国家投资银行对于创新的资助。绿色能源就是眼下最典型的例子,从德国的国家复兴信贷银行,到中国和巴西的开发银行,国营融资都在绿色科技的开发方面饰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国家投资是杠杆

很多人无法认识到国家投资的重要性,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国家投资往往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而不是直接将钱送去支援创新研究。这话到底要怎么理解呢?

我们都知道,既然一种技术或专利能被称为创新性研究,那么这就说明在此之前,还没有人曾经有过在此项目上的成功经验。那么贸然地将几十万、几百万的资金投入到一个结果未知的项目当中,对于一心求利的商人而言绝对不是什么明智之举。据哈佛经济学家的调查研究显示,在2004-2010年间,获得风投资金超过100万美元的2000多家创业企业中,有75%在创业中失败了。这就表示这些投资完全打了水漂,至少短期之内是没有可能被偿还了。那么个人或私人部门手中即使有着庞大的资金,又有多少人会愿意用这些钱去进行失败率高达75%的投资呢?

而国家这时站出来,其实更多地起到了一种示范者和担保人的作用。比如国家下属的开发银行对于创新性投资贷款,不仅利息上会有所优惠,还会提供一些专门的金融工具,在保证相对安全的投资环境的基础上,吸引大量的私人部门投资。也就是说,可能国家用500亿的投资,能够吸引到私人部门5000亿的投资,这就是所谓的杠杆效应。

国家投资分担风险

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了鼓励创新,政府应该尽量减少税收,使私营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研发上。但实际情况却是,税收减少了,政府就没有资金扮演创新推手的角色了,而那些私营企业也没有积极地把资金投入到创新研发中。一些大型的制药公司甚至干脆关闭了自己的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而依靠许多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和政府公共资金来进行其核心技术的研究。显然,在创新这样的高风险领域,单纯依靠私营企业是不行的,因为私营企业有天然的逐利性,不可能把资金投在成本和风险都极大的创新研发上。

总而言之,政府在创新上起到的作用绝对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我们能很好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要求政府为国家的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反之,如果我们都认为只有私营部门和个人才是创新的动力,那么随着国家推动创新的能力被削弱,我们终将自食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