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媒体艺术的另一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媒体艺术的另一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为一种新型的艺术,新媒体艺术为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多种可能,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学界对新媒体艺术的观察多集中在形式的把握和技术的关注上,对新媒体艺术中关键的切近思想的部分很少提及,本文着力关注被人所遗忘的这点加以论述。

【关键词】 新媒体艺术;传统思想;技术;心灵

新媒体艺术以多媒体系统为物质载体,以互联网等新兴信息传播工具作为传播媒介。使其塑造了全然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新的表现样式,同时又使其文化定位具有很深刻的不确定性,不仅在表现手法,甚至在自身本质身份的定位上都呈现出一种类似于布朗运动的游离性与不确定性。多媒体技术的可能,使得一切有可能成为艺术表达的素材都参与进艺术的表达过程之中,其外在形式上表现出反叛否定传统秩序的反叛性,同时在审美特征上又表现出贴近草根甚至媚俗的广泛性。也正因为新媒体艺术这一显著特征,使得新媒体艺术产生了传统艺术所不具备的传播功能与审美意义,这也导致了人们对新媒体艺术外在形式与表现手法的过分关注,从而忽略了其内在的精神内核。

一、新媒体艺术的内在性构建

长久以来,对新媒体艺术所提供的刺激感官体验是我们一直热衷讨论的话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形式也随之不断进步,特别是现代社会,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一切的互联网不断完善,一方面人类的感知范围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却又导致我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少。人类的心灵成为“数值化、模块化、自动化、流体化和编码化”系统中的一个因子,变得被动、冷漠,分裂成原子。既无法感知过去,也无法预知未来,自主性与能动性严重受限。①当电子信息与多媒体技术成为艺术创造所必备的工具时,艺术成了一种跟商业价值紧密相连的东西,艺术家在暗房画室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创建艺术世界的活动被转变成为可以批量复制生产的商品。艺术家的主导地位让位于对数字技术的掌握,一方面产生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人人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简单方便的客串一把艺术家,大大降低了艺术的门槛,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数码技术下的“拟像”生存,产生了一片片独立的虚拟空间,现实与虚拟世界混为一体,历史的地位逐渐被人所把持的媒介所取代。如哈桑所说:“技术把我们的感觉力推到正在撤退的宇宙的边缘或推入物质幽灵般的间隙。”②人类此刻变得异常强大也异常脆弱,而艺术,则在大众的涂抹下丧失了原本的主体性。

一般而言传统艺术总是处在一种静止或缓慢进化的状态,他们带给受众的是理性的思考,而新媒体艺术始终处在一个流动的过程之中,通过一种类似快餐式的感官体验,使受众在极快的时间内感受到刺激与晕眩。在艺术创作失去主体性的情况下,古典艺术中那种通过艺术作品承载崇高理想与伟大情怀的作品就失去了生存土壤,而毕加索之类焦虑荒诞的抽象画作也只能让人陷入更深的焦虑之中,于是,新媒体艺术的着眼点就落在了对感官体验的把握上。通过多媒体技术,制造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环境,使得受众获得一种超越真实的感官体验,通过数字的仿真技术,使审美意象直观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化解了传统艺术形式人们为了维护自身合理性与存在性的乌托邦式境界追求,使人们更自由的表达超越现实的愿望与思想。尽管这种方式让传统的人们难以接受,认为他使人沉醉其中,在游戏人生中迷失自己,但是其重新构建一切,“心灵在符号中概括自身的能力,也就是人的智性运用符号和语言干预自然、创造自身的能力”③新媒体艺术的诞生方式,使其具有鲜明的连接性与互动性。通过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连接与互动,使受众在自主的探索与体验过程中感受作者的创意,并通过自己的思考,激发自身内心的灵感火花,从而达成一种顿悟或解脱的。尤其是互联网技术与新通讯手段的迅猛发展,使艺术的传播与互动过程更加便捷,审美由原来的小范围扩展为在线的集体狂欢。在种种因素的推动下,欣赏的过程由以往单向的接受过程变成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受众在欣赏的同时融入了创作的体验,甚至可以直接参与改变和完成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这种新的审美体验,受众也由观察这一跃上升至创造者得身份。这种依靠自身的内在力量获得新生的内在性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与考量的。

二、新媒体艺术与传统美学的关系

新媒体艺术还有一个显著而深刻的特点,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各种审美因素完全调动起来,产生传统艺术形式所无法企及的多样的传播功能。通过多美融合,形成一个完整有机而又全息的审美思维方式。不仅使人在欣赏的时候调动各种感官,还在互动中引发受众的情感交流与活动,使他们成为艺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实现审美主体与客体在审美意识上的辩证统一。

回顾人类艺术的发展历程,在艺术的早期阶段,人类通过诗乐舞一体的形式,朦胧的表现着自己早期的意识形态。随着科技的逐渐进步,各种艺术形式也就以一种比较明晰的姿态向前发展着,虽偶有交叉,但基本上是沿着各自的轨道独立前进,各自以其所对应的感官对象为本,艰难而缓慢的向前发展着。直到二十世纪随着媒体技术的多元整合,情况才有了新的变化。新媒体条件下,各种媒体的融合,产生了全息的审美方式。各种审美思想也一并融汇贯通,技术与艺术,东方以西方,似乎人类的各种思想都可以交汇其中。不幸的是,很多人在新媒体艺术现代性特征的外表下裹足不前,不肯承认期当中蕴含的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这对全面认识新媒体艺术是有着严重不利影响的。在创作实践中,很多艺术家都不同程度的吸收了传统艺术形式中的优良因子,赋予了多媒体艺术勃勃的生机。如约翰凯奇从禅宗思想中获得灵感而创造的“偶然艺术”。白南准将媒体与器械,音乐艺术与视觉艺术,东方的周易思想与西方电子消费文化融为一体等,多种感官媒介的融合,多种思想的交汇贯通,使得传统艺术美学同新媒体艺术之间达成了一种天然的默契。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中,有这样一个重点,就是要求“物我相忘”,不论是《周易》之中的观物取象,或是庄子的“物化”,都要求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融统一。新媒体艺术在生成中不自觉的就唤起了这种对客观事物完整把握与体验店全息性审美追求,形成了现代与传统在艺术领域一次不自觉而又成功的会师。新媒体艺术与时代与科技的发展紧密相连,虽然被很多人认为是商业领域各种利益竞争的附加产物,但新媒体艺术在事实上却依然关照了数字时代人类的生存状态,在这一点上,不论如何古老,传统艺术形式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内涵,都可以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一个参照。

三、结语

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同科技紧密结合,一方面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封闭性,将艺术审美的范围大大扩展,同时降低了艺术的门槛,使艺术同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街头文化、俗文化、广告语、消费常识、生活指南、设计方案、历史图片、档案、地图等,很多时候人们已经难以明确的将生活中的商业活动和艺术活动区分开来。另一方面,新的艺术创作手段,使得艺术创作变为一个简单而又快速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新媒体艺术的新媒介、新形式不仅改变了当代人的生存体验与文化境遇,改变了公共空间的概念,丰富了当代艺术语言,拓宽了艺术思维,影响了创作的题材、形式和意义,而且也另一个角度为艺术找到新的审美可能性。但回过头来看艺术二字,新媒体艺术从根本上讲还是艺术,不论是在心灵内在性的构建,还是在审美理想与特征上,我们都能从中找到传统的影子。

参考文献

[1]陈敏南.新媒体艺术与传统美学[J].美术观察.2011.02

[2]鲁放、周伯华.中西方新媒体艺术之差异探究[J].2010.23

[3] 张文化,新媒体艺术:建立在主体间性上的审美意义[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2期

[4] 王娟、刘子建.传播新视角――新媒体艺术的沟通和发展[J].《电影评介》,2009年19期

[5] 张屹.新媒体艺术:陌生化与日常性的统一[J].《艺术百家》,2009年1期

注释

① 谭旭红.新媒体艺术的“内在性”特征[J].文艺争鸣.2011.06

② 哈桑.后现代的转向[M].刘象愚译.台湾时报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

③ 哈桑.后现代的转向[M].刘象愚译.台湾时报出版企业有限公司.1993

作者简介:

徐媚,女,(1978.5-),讲师,广西岑溪人,研究方向:艺术教育相关技术

罗锦雄,男,(1978.12-),广西融安人,讲师,研究方向:广告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