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道即归一 所治不求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道即归一 所治不求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陆越子先生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我们没有看到他随波逐流的一面,所见的只是他用全部的身心,守望着一片心灵的净土,一片民族艺术的精神家园;并始终如一地沉醉其间,不懈耕耘,以一种独立性的姿态和前瞻性的睿智,打破世俗陈规,开辟了中国花鸟画(特别是写意花鸟画)的一片广阔而自由的新天地,并取得了令世人感佩惊羡的收获。这种内心自省的艺术理想,这种“与古为徒、意与古会”的努力,这种强烈的个性和始终如一的治学态度,这种入世型的出世精神,是一种真诚、一种境界,值得崇尚。“那个不作声的是我,那个喊痛的也是我”的精神,是我们这个时代之所急需。对于一位艺术家,尤其是对于一位当下钻研中国画的艺术家来说,陆越子先生这种现代“知识人”所特有的文人志趣,所投射的时代意义,是积极的。这是一种溢出“智慧”的“爱智慧”的智慧,是“为道即归一,所治不求同”的哲学观。当然,“归一”简单,“不同”就不简单了,而既“归一”又“不求同”则更不容易了。

中国画艺术,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与西洋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最高时没有区别),其思维和表达方式也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其价值标准、追求目标和发展轨迹也各不相同。可以说,中西绘画的形成、发展和终结,是两极相同、中间相对(有时相冲)、方向一致、概念各异、方法相宜(一般层面不同,更高层面一致)、“性格”偏差的两种艺术形式的一个层面的两个概念的东西。两者既有分歧,也有认同;既有排斥,也有相融,并同在一个“大艺术”的范畴。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孰是孰非,也不能丁是丁、卯是卯,更不能损此益彼,甚至弱化一方。因为中西绘画所依托的,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哲学背景),所以,发展进程中肯定有不同的思维,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具体还是综合。

我们知道,哲学起源于古希腊。中国有“哲学”这个概念,也只是近代的事,并且是依据日本的翻译,结合中国的“哲人”概念而形成的一个概念。其实,古希腊的哲学概念与我们传统哲学的概念,有一定的区别。中国的哲学称其为“哲学”,也不准确。如果把“哲学”的这个概念,还原成西方哲学,尤其是还原成古希腊的哲学概念的话,那中国是没有哲学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懂希腊文的人都知道,希腊文中关于“哲学”的意思(概念),是“爱智慧”,即含有“爱”和“智慧”两层意义。而中国则把哲学定型为“智慧之学”,把“爱”去掉了,或者说其中没有“爱”这一层意义的东西。不错,中国有智者、有贤人,也有真人;但他们都不是“爱智慧”。他们只是用自己的“智慧”,去达到别的目的,比如治国平天下、解除人生的痛苦等一些人生的实用性的东西。而“智慧”本身,中国人是不“爱”的。相反,对“智慧”却有清楚和明确的“目的”。其实,凡是有“目的”,就不“真诚”了,也就不“爱”。最“真诚”的“爱”,是无“目的”的。因此,中国讲哲学,是在一个宽泛意义上来讲的。如果把“哲学”定为“智慧之学”,或者更广泛地扩展一下,哲学是“聪明之学”,或者说哲学是一般人生的高层次的思考,那中国当然有哲学,不仅有,而且还很发达。所以,讲中国有没有“哲学”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限定。也就是说,究竟指的是哪一种?如果指的是西方(古希腊)的那种“爱智慧”的哲学,那中国肯定没有。因此,在这个前提下,说中国没有哲学也没错。

不过,一般来说,真正的“哲学”一定是“爱智慧”的。“爱”这个概念,体现了西方哲学的一种“反思”精神。如果一个人是个“爱智慧”者,那他一定会反思、不知足、有追求等。因为“爱”,就会产生一种动力,一种求知欲。这正是中国传统里面所缺乏的东西。中国忽略了这一点,所以“自大”,所以“知足常乐”等。也正因为中国人忽视了对“智慧”的“爱”,从小就教育孩子,一定要按父母和老师的规定和要求去做,祖先也是神圣不可侵犯。不像西方那样可以否定老师,否定长辈,否定古人,哪怕是老祖先,并把“做人”与“做事”分而论之。西方哲学思想影响下的这种“反思”精神,也促进了西方科技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成就了西方的古典艺术(雕刻、绘画等)。另外,古希腊哲学思想下的社会,也是个“契约社会”,并什么都要有一个保证。这样一来,就把“语言”推到了一个神圣的层面。因为语言,可以借助来展示社会上的这些现象,所以就有了逻辑、概念、定义等与生活相关的概念(强调“语言”本身)。不仅如此,还强调“反思”必须是在“结果”基础上的反思。这就要求做什么事情都要从最基本开始,是先“结果”后“原因”的思维,是“知其然”,并在此基础上又要“知其所以然”。所以,他们就从自然学的几何、物理开始,到音乐、政治、法律、道德、美等,并分科、分层地由低级到高级。中国则不然,它是不分科不分层的,也不把最高层次和最低层次分得特别清,而是合二为一。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这个道理。其实“天人合一”的理念,只能有助和谐,却不能创造科技。换言之,中国一切都知道,并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但没有先“结果”后“原因”的思维,与西方是颠倒的,是“知其然而不然”,甚至是“知所以然而不知其然”。

表现在艺术上,我们强调艺术“底下”的或“之外”的那种体验性的东西,而西方则强调艺术本身(“本体论”)。所以,就绘画而言,西方是先强调对象的结构、解剖、明暗关系等,然后再在此基础上考虑深层次的意境和思想等。中国则是先强调意境、境界等(高层面的东西),其他具体的东西,则混合在一起,如结构、解剖等可以考虑,也可以不考虑,甚至还可以忽略。这是我们很奇怪的一面。当然,艺术可以这样,而其他方面如语言、科技、智慧,甚至法律、政治等就不行了,就空泛了,并落不到实处(“原则上”)。所以,自古以来,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往往一开始就是“高层面”的东西,一般人很难看得出,西方人更是无法理解。因为中国艺术家是先从高处做起的,低处的东西往往被忽略了,所谓“逸笔草草”的美学观。其实,“逸笔”就是高层面(“形而上”)的东西,“草草”则是对低层面(具体)的东西的忽略。因此,当代中国画家如果要有所成就,必须考虑中西哲学影响下的中西绘画两种不同思辨的融合,而不是“具体”的中西方绘画方法上的结合(“中西结合”)。

在陆越子先生的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这种精神和这种思想,即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并存的艺术性的东西。他对待艺术和人生是“真诚”的,表里俱澄澈,对待名利的态度,漠然俱自然(“爱”)。从他的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不是人步亦步、人趋亦趋(“反思”),相反,倒有一种不被蒙翳的艺术心眼,去发现、去创造、去表现、去“写”、去直抒胸臆,或花卉,或蔬果,或鱼虫,皆朴实自然,率真烂熳,趣味天成(“知其然”)。把文人胸中的“士”气、“逸”气、“清纯”之气倾泻了出来,把生命的节奏、心灵的节拍,不假雕饰地描绘出来(“天人合一”)。这正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所不可或缺的为人和品格,天真、生拙、深厚、朴野……我相信,他绝对不是伪君子和假道学者。

一般人评论画家,大都喜欢从具体的技法层面来展开,甚至具体到用笔、用墨、色彩、章法等(书法家津津乐道于每个字、每一笔),大多数书画家也认同,甚至如果不这样,他们还认为是没说到“点”上。这其实是一种误区,也是一种浅薄。一位在艺术领域浸淫数十年的艺术家,到现在还在这些具体的、基本的问题上津津乐道,岂不是等于在现代化农业的今天仍大谈落后的农耕技巧?我断不取这种态度。

陆越子先生,思想上是自由的,文化上是传统的,艺术上是“为己”的。他的中国花鸟画作品,传统的多,外来的少;实践的多,提出的少;创新的多,守旧的少。在当代中国花鸟画史上,特别是江苏花鸟画史上,他是一颗闪亮的巨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亮度”和“高度”将与日俱增。

■(责编/杨昀 美编/叶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