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作文“序列训练”为什么困难重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作文“序列训练”为什么困难重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最好的教材,是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精心开发,融入个人创造的教材。这个道理,很多老师都明白。同样,教师即使有最优秀的教学方案,也难以一劳永逸,因为学生的积累及学习状态在变化。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写作观念也在变化,写作的基础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并掌握。

上世纪80年代,一度有许多老师研讨作文序列训练”的问题。有的老师具体提出过“阶梯式训练”“三步十八法”等,主张循序渐进,一步一个台阶(有的“台阶”多达五六十个)。同时,也有刊物介绍过“快速作文法”“快速构思法”等。写作教学也像纷乱的江湖,令很多老师茫然失措。

只是“序列训练”喊了多年,莫衷一是,僵在那里;应试教学的“作文速成法”则大行其道,把原本就比较脆弱的写作教学“序列”进一步颠覆了。到处有“高考作文专家”鼓吹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天下趋利,谁还在意那个“序列”?1999年全国高考命出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当年小学高年级学生竟然也被要求写话题作文。一些青年教师曾很期望有个“序列”,按部就班地教学,然而一遇高考,成王败寇,他们也不得不丢下那个“序列”了。

“序列训练”本身有缺陷。学生起点不一样,阅读经验不一样,积累不一样,写作的兴趣也不一样,用“序列训练”,难以因材施教。有些学生根本不需要教,他在小学就学了“观察”,就学了“选材与立意”,也知道要“构思新颖”“合理剪裁”“流畅与自然”“本色表达”,等等。中学生完全可能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获取经验,而阅读是没有“序列”的。经过阶段训练,学生可能了解写作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也有用,然而不可能指望学生学了这些知识之后就能写好作文,毕竟写作是实践性极强的思维和表达活动。“练”有些用,“训”则未必有什么道理。学生从小学阶段不断地按规定“练”,不过是为了习得一般知识,训练基本能力;到了中学,不变革学习方式,仍然这样做,这就值得商榷。听说有些专家主张高中写作也要“循序渐进”“当堂讲当堂练”。对此,我有些不解:12年的母语学习,12年的“训练”,究竟按照什么样的“序列”“螺旋式上升”呢?高中生需要的是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如果全按“序列训练”来教学,即使不受应试的干扰,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可能也很难划分界定,而且教师也很难保证学生在每个“训练”环节上都“达标”。

上世纪80年代,我曾按“统编教材”中的写作训练进行“序列”教学,但很快发现这种按部就班的“训练”不适合我所教的班。这个班的学生大部分已经基本掌握了选材构思,记叙描写,谋篇布局诸方面的要领;有两三名学生能写5000字的小说,他们需要提高议论能力,可是教材安排在高二;而升入高二时,一部分学生记叙能力仍然不强,有的几乎完全没有描写意识;部分学生只能“说清”,至于“说好”,很难。那一段时间,有两家刊物曾提供名师设计的“序列训练”,共有几十步,要“分步落实”“步步落实”。我没有具体考察的机会,但我知道我不可能落实,因为我算过,按每周4课时安排,我得把学生教到“高五”才能完成。

教学的对象不一样,教师的教学体验也不一样。当年的“统编教材”,要照应的是全国每个年级千万名学生,如果必须确定一种“训练方法”,只能取其“中”;其他情况,或许适当降低,或者允许超越。学校有特殊性,“统编教材”不太适用。那么根据自己学校的状态,编一本校本写作教材可不可以?我在1997年曾不自量力,准备着手编一套“师大附中写作教程”,但很快就发现很难完成,因为我的思路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班级(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困难因素)。我也就是在那时想到:即使存在一套“写作学”的知识体系,当它进入教学领域时,可能呈现的形式和步骤也会是不一样的。

主张用作文“序列训练”的,其目的是“达标”“合格”。但是,在主张培养创造力、发展个性的教育中,“达标”与“合格”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目标。我也希望有个合理的“序列”,可满足一部分学校写作教学的需求,但看到各种自称正确的“序列设计”,感到无所适从。“序列训练”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要求,反倒有可能制约一部分教师的教学创造,因而我主张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旧时代,好多人非但没有经过写作的“序列训练”,没有见过写作教材,有的甚至没有进过学校,靠着自己下工夫听、说、读,也学会了写,而且写得比后来人好。他们的写作实践,我们不能忽视。今天,有相当数量的人完整地接受过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其间几次接受“序列训练”,仍旧不会写;很多教师接受了高等教育,仍然不会写,而且这类情况竟然相当普遍――在各种评比考核中,我们也看到语文教师的“不会写”和“害怕写”。曾有学生给我看他以前的作文本,教师的评语竟然全是“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有高中教师只给学生的作文打“A、B、C”,有的甚至打两颗星、三颗星,是他们偷懒吗?我看不是,很可能是不会写评语。在一次职评考核笔试中,我们要求申报高级职称的教师用半小时对一篇优秀作文写一则200字的评价,近一半教师认为“不容易”,估计他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很少写评语。而有人认为这正是由于没有“序列训练”所致,因为如果有既定的“阶梯”或“步骤”,教师可以用现成的语句有针对性地写评语。比如,他在一个阶段的训练中,可以只写“中心突出”“中心比较突出”或“中心不够突出”;在另一个阶段,他则可以写“描写生动”“描写比较生动”或“缺少描写”。――我不太了解有多少教师热爱这样的方式。

“序列”试验不下去,“统编教材”的训练步骤也难以落实。高校教授编的“写作教程”,有的是写作的一般知识、文体概念,论到“教学实践”,就没有招数了。十多年前,曾有高校教师撰文否定“写作学”。 写作学会的老师针锋相对,请我著文谈“写作有学”。可是我认真看了对方的分析,发现很难驳倒。写作如果有“学”,它的体系是什么样的,它在基础教育阶段又是怎样呈现并实践的呢?我问过很多教授学者:你们的写作能力是怎样“训练”出来的?结果没有一人说自己是被教出来的,几乎都说是自己读出来的,悟出来的。写作学会的老先生问:“按你们这种观点,那我们写作学会是不是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说,你们当然可以继续研究“写作学”,至于“写作学”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起什么样的作用,你们主张的“序列”是否重要,与“写作学”是否成立也无绝对关系;不遵从“序列训练”,也不能说明写作可以“不学而会”,而是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学生的写作个性和需求。唐代有“诗学会”吗?有“诗作教程”吗?连“诗人协会”也没有,更别说“写诗学习班”了。我至今仍然认为,那些能写的学生,很少是老师教出来的,多数学生是他们在阅读积累的基础上悟出来的;教学所做的,就是在让他们通过大量阅读,获得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后,保持并发展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并在关键时刻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帮助。最有效的写作教学,是在他们“爱写”以及“能写”时,给予必要的指导。

当然,在小学阶段实施有关作文的“序列练习”,让学生获得一些写作的基本知识,可能是比较有效的。因为在这一阶段,他们需要有一些入门知识,但是,发展的不平衡很快就会出现:对文体的兴趣,对写作内容的关注,阅读的积累,个体之间就会形成差异。需求有所不同,兴趣自然也就不同。

多年来,我一直在想:是否可以暂时把“写作学”放在一边,让小孩子自由地写,看他注意什么,看他写什么,看他需要教什么,然后再考虑如何教他。比如,学生自由地写杂感,写散文,往往没有段落意识,不足千字写成二十几段是常事。这时,教师就有事可做,可以指导他注意用“合并”“连缀”“层次”“顺序”“删除”等方法,理清思路,整合段落。而如果一开始就强调“结构段落”,他很可能写不出那些有价值的话来。写作非一夕之功,有什么必要在一开始就告诉他“写作是一门学问”“写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呢?不要急,慢慢来。

有必要强调一下:“序列训练”在某个阶段有作用,对某些教学班有作用,但没有必要作为唯一的选择;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教师一定要有变通的智慧。

(责 编 朱亚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