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自教自律现状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自教自律现状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研究通过制定《当代大学生自教自律现状调查问卷》,对中山大学1000名在校本科生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对自教自律的认识程度和大学生自教自律行为机制,从而了解当今大学生群体的自教自律现状,探讨影响大学生自教自律水平差异的因素。

关键词:大学生 自教自律 现状

一、自教自律定义

综合学界的研究和从业经验,笔者认为可以给大学生的自教自律下这样的定义:大学生根据社会环境的要求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把自我作为认识和完善的对象,自觉将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己提出任务,主动采取措施,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要求、自我约束,进行意识转化与行为控制,从而健全和完善自我,适应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创造的系列活动。

二、研究设计

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思路,定量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定性研究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问卷的选取,主要来自广州市中山大学在校大学生,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全部采用SPSS13.0进行标准化统计处理。访谈对象的选取,主要来自广州市中山大学一线工作辅导员。

三、统计结果与分析

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共抽取被试1000名,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04份,有效问卷725份,有效率达到80%。

(一)大学生对自教自律的整体认识程度

1.对自教自律概念的认识

在“当代大学生自教自律的核心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所调查学生选择A选项“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懂得做自己的‘主人’”和B选项“万事靠自己,不能有依赖心理”的占较高比例。

大学生对自教自律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够全面。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及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也有明显不同于以往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最明显的特征是主体性的增强。具体表现为,大学生在人生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注重个人奋斗,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但自教自律与单独的崇尚自我不同,它不是学生个体纯粹的由主体意愿产生的活动,而是外在的规范经过个体认同和内化后生发的系列活动。自教自律内涵具有另一核心要义——外在规范。对此,大学生往往有所忽略,部分学生过分相信自我、太多考虑个人的发展、过于注重个人奋斗,导致集体观念、团队协作能力、奉献精神和艰苦奋斗意识欠缺,进入社会后,不愿做基层工作,不愿当配角,甚至走上触犯法纪的道路。

2.对自教自律必要性的认识

在回答“您认为提高大学生自教自律水平对于大学生未来走入社会有何影响”这一问题时,62%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会有很大影响,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提升自教自律水平是必要的。

3.对大学生自教自律水平的认识

63%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自教自律的现状一般,而在对于自身自教自律水平的评价中,1分到10分(从“很差”到“很好”的过渡),学生的平均分为6.39分,标准差为1.8576448。受调查学生对当代大学生自教自律整体水平及自身自教自律水平的评价并不高。

(二)大学生自教自律行为机制整体现状

1.自我认识

在大学生自教自律活动中,个体既是自教自律的主体,又是自教自律的客体。对自身进行积极的观照、体认,是大学生个体进行自教自律活动的基础。

问卷“您觉得现实生活中您更倾向于以下哪种情况”一题考查了大学生自我认识的情况,70%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自己与预期的状况有一定差距,但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达到,12%的认为基本是自己想要的状态,不用再做努力,8%认为与自己预期的状态有一定的距离,但无能为力。这部分大学生的总体特征是能积极对自身进行观照、体认,对自身状况有认识。另有10%的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对自己的状态没有太多的关注。

2.自我反省

自我反省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教自律活动。通过自省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克制并改正不良行为,有效地实现外在规范的“内化”,并在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行新的自教自律。

问卷“当人际交往出现摩擦时,您更倾向于怎样做”一题考查了大学生自我反省的情况,62%的受调查大学生会反省自我,主要从自身查找问题,主动与对方沟通,30%的大学生选择等时间冲淡一切,4%的大学生会认为是对方的问题,不去理它,1%的认为自己没有过错,找对方理论,另有3%的选择其他。

对中山大学哲学系一名辅导员访谈调研时,她认为在自我认识、自我反省方面大部分大学生(超过50%)有较强的意识,他们能清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有问题时能从自身出发查找原因,但存在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像天平的两端,一部分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省意识非常强,这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是不需要辅导员花太多心思的,而另一部分大学生,则非常缺乏这类意识,他们往往很不愿意了解自身,不能正确评价现实中的自己,出了问题也习惯地归于外因。访谈结果与问卷调查结果一致。

3.自我选择

个体自教自律活动的过程,是通过一系列选择的实现过程。

“如果现在需要做一个决定,您更倾向于”一题考查了大学生在做选择时主要衡量的因素,52%的受调查大学生选择倾听家长师友的意见和建议,结合自己个人实际情况再做决定,39%的大学生选择自己冷静客观分析情况,从而做出合理选择,4%选择寻找专业的咨询机构,了解相关信息后做出决定,只有3%选择听从长辈意见,相信长辈的眼光,即使跟自己的想法不一样,另有2%选择顺其自然,无所谓。可看出大学生在做选择、做决定时突出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体现了大学生自教自律意识的觉醒。但也从侧面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在自教自律的过程中不习惯,或不善于利用外在资源,包括师长、咨询机构等。

4.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指的是个体为了达到预定目标而自觉控制和调节自身身心的行为,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

“上了大学之后,您觉得您的生活”一题考查了大学生自我调控的情况,认为各方面都井井有条,能独立处理好的大学生只占44%,有33%的大学生认为很多事情要请教他人,需要他人的帮忙,还有7%的大学生认为较难适应大学生活,不知应该从何着手准备,认为比较糟糕,生活混乱的比例高达16%。调查结果反映大学生自我调控的效果并不特别理想。导致这些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是主要原因:步入大学,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等与中学相比均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大部分大学生异地求学,要独立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另一方面,大学生独立意识大大增强,但又缺乏社会经历经验和必要的自控能力,出现思想迷茫、学习跟不上等系列问题。

这说明大学生在自教自律的践行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有为自我做选择的意愿,还需要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合理利用时间、精力及各方资源,才能确保做出的选择能实现。

5.自我要求

大学生的自教自律活动终极的目标是要提高和完善个体自我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大学生需要用正确的原则要求自己,完成自身的社会化。大学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完成社会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把社会提倡的价值观、态度、知识技能等内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习惯性的准则和个人能力。

“您平时是否习惯通过新闻媒体、报刊等了解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一题考查了大学生这方面的主动性,只有30%受调查大学生表示习惯这样做,36%的偶尔这样做,26%有需要做,8%从来不这样做。反映出部分学生忽视了将社会要求等外在规范贯穿于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这将导致部分学生偏离自教自律正确的方向,所以他们在走出大学校园、走进社会时会出现就业困难或不适应职场等现象。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在大学生上大学以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他们大部分的精力用于应付学习,有较强自我约束能力的主要是约束自己的学习方面,较少关注其他方面,这种惯性延续到大学;二是在大学理应对大学生这种意识和能力加以引导的时候因学校管理服务的理念和方式而造成延误。

6.自我约束

自我约束即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具体表现为:对不良欲望的克制、对不良情绪的控制、对不良习性的克服、对不良行为的抵制等。

在“如何看待大学生作弊现象”这一问题上,有32%的受调查大学生认为虽然自己不会这样做,但可以理解这种行为,还有12%的认为没什么大不了,自己也做过。这说明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在意识上对自教自律有积极的认识和理解,但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行动力却不够,从部分同学对作弊的看法就能反映出,大学生在关系到自身利益的时候自教自律更需要接受考验。

综合以上问卷所反映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自教自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大学生对于自教自律的认识不够全面,不清楚或没有系统考虑自教自律的作用过程,没有很好地将外在规范与内在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导致自教自律行为方向出现偏差;二是自教自律的运作停留在较虚的理论层面,对实际影响不大。大学生普遍认为自教自律很重要,具有进行自教自律的主观意识,但自教自律的能力不强,行动力弱,总体自教自律的水平偏低。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9年度课题“当代大学生群体的自教自律研究”(课题批准号:2009CZ001)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书明.社会工作视野下的大学生事务管理.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乐国安.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张敏生.大学生心理互助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4]杨彦平.社会适应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5][英]H.Rudolph Schaffer.胡清芬.发展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庞跃辉.大学生人格优化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朱孔军.大学生管理理论与方法.人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