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瑕既掩瑜须琢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瑕既掩瑜须琢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视机配上了机顶盒,可以收看点播节目,太好了!特别是搜寻到“杜甫草堂”下属“巴蜀诗词”的《唐诗宋词小状元》,更觉给我们的小朋友开辟了自学园地,大家高高兴兴地收看。这套为少儿制作的音像读物,图文并茂,有女老师朗诵,讲解,再对照字幕复读,收获特大。可惜看着看着就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写错字,读错音,讲解不够妥当等等。虽说白璧微瑕,或者瑕不掩瑜,但是这类启蒙读物影响极大,要对少年儿童负责,还是不出错误为好。既已发现问题,就提出商榷,尽管一时无法与节目编辑联系上,但能借《文史杂志》一隅发表意见,或可提供编辑们参考;再版时能够修订更正,岂不好么?

一、标题需要求实正名

笔者收听点播,发觉本音像读物播放的50首诗中,宋诗占49首,多转录于《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宋诗所占篇幅如此之多,能不强调?何况点播受众视听5辑仍未见唐诗,必然怀疑原标题《唐诗宋词小状元》是否妥当。为准确计,可否改作“唐宋诗词”?这样兼及唐诗宋诗,就比“唐诗宋词”更具包容性和准确性。

“小状元”提法也欠妥当。实事求是地分析,即使熟读这些诗词,不一定每个读者都会当“小状元”、“小秀才”。最能吸引读者的还是编者的愿望——“大家读”。“唐宋诗词大家读”的意思就是,谁都可以读,不仅小朋友,还包括大朋友和老朋友。

诗词讲究音韵声律,讲读诗词的节目,标题要有文采,合音律。“唐诗宋词小状元”是“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失替,不合律。“唐宋诗词大家读”是“仄仄平平仄平仄”,合乎律句的特殊格式。

二、抄录不能失实乱真

本节目播讲的诗词中有两首竟然抄错原文,这是很大的错误,必须更正。例如——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第三句误植为“夜阑卧听风雨声”。原句“夜阑卧听风吹雨”是“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交替合律。“夜阑卧听风雨声”是“仄平仄仄平仄平”,既不交替,又让第三句落脚字作平声,大悖诗律,显然属于率意臆造。

《题红叶》(节目未交代作者是“唐宣宗宫人韩氏”):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尾句“好去到人间”是“仄仄仄平平”,平仄交替合律。但字幕和诵读改作的“好到人间去”是“仄仄平平仄”,落脚仄声字,不合律绝规格。

三、书写应该合乎规范

该节目的字幕中出现不少错别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例如——

《戏答元珍》:“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字幕显现“落阳”是“洛阳”的误植。

《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字幕显现“萧鼓”是“箫鼓”的误植。同例还有《湖上》“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中,亦误植为“萧鼓”。

《泊船瓜州》字幕显示标题为“京口瓜州”,首联为“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同一地名,两字不同;但善本所载实为“瓜洲”。

《横塘》:“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其中“系”在字幕上误作“糸”。“糸”音mì。《说文》:“糸,细丝也。象束丝之形。”

《戏答元珍》:“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其中“橘”误植为“桔”。“桔”读 jié,组词“桔槔”和“桔梗”。“橘”读 jú,指橘树、橘子。1977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其中将“橘”简化为“桔”,并说明“中药桔梗的桔仍读 jié”。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的通知》中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因此,“桔”不能作“橘”的简化字。

还有,字幕展示律诗排列的格式有的不规范,会误导读者,如欧阳修《戏答元珍》,编者把该诗的第一、二、三、四句从上到下写在左侧,把第五、六、七、八句从上到下写在右侧:

春风疑不到天涯,夜闻归雁生乡思,

二月山城未见花。病入新年感物华。

残雪压枝犹有橘,曾是洛阳花下客,

冻雷惊笋欲抽芽。野芳虽晚不须嗟。

这样按“ZZ”样式排列,很不符合横排习惯,令人无法正常阅读。其按通用格式应作: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同例还有《游山西村》,兹不赘。

插图的匾额、碑碣文字横写格式不一:“故宫”、“剑门”字序依照传统从右至左排列,不错;但“沈园”、“汴州”却从左至右排列,使人无所适从。

四、读音定要准确合律

首先说读错音的字,例如:《戏答元珍》尾句“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的“嗟”,在该节目中被读如差chā。“嗟”音如“皆jiē”,叶韵读jiā。

《横塘》 “细雨垂杨系画船”的“系”词义为“拴住”,音jì,去声(4声),理当读如“记”。

《三衢道中》作者名被写作“曾几”,读“几”为上声(3声),音如“己”。其实大错,宋人曾幾字吉甫,取义于《易·系辞》的“知幾其神乎?幾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如果编者明白名字来由,知道“幾”该读阴平声(1声),就不会任意写成简化字,误认“几何”,导致误读。此与某作家误读“刘知幾”为“刘知己”同例。后面介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者是“刘长(chánɡ)卿”——《中华诗词网》和于丹教授也都念成“刘长(chánɡ)卿”。按,《中山诗话》载嘲僧惠崇诗云:“河分冈势司空曙,春入烧痕刘长卿。不是师兄多古句,古人诗句犯师兄。”第二句按声律为“平仄仄平平仄平”,第六字必须是仄声,只能读如“生长”的“长”。由于刘长卿之名源于司马长卿,而司马长卿的“长卿”唐五代时皆读为zhǎnɡqīnɡ,因此刘长卿的正确读音为LiúZhǎnɡqīnɡ。

《沈园》其二:“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本指“会稽山”,今读为“稽(去声,4声)山”,不合语音实际。

汉字常常依词性变更某字的读音,是谓“四声別义”。例如:09《梅花》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为”表示“因为”,故须读去声;读为阳平声(2声)是错的。同理,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为”,因为并不是“作为”的意思,也不可读成阳平声。

《村豪》“滥倾新酿酒,包载下江船”的“载”,表示装载,去声,音如“在”;不能读成上声(3声),音如“宰”。

《盱眙旅舍》“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点茶”的“旋”是副词,意即“马上”,不作动词“旋转”解,不能读阳平声(2声),该读去声,音如“楦”。

《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的“转”义项是运转、改变,只能读上声。如果读成去声,就变为转圈子了。

《望湖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依律“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跳”必须读为阳平声(2声,川东方音读如条),节目播音者照今人习惯读为去声,此句就被搞成“孤平”了。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中“看”字处于“平平平仄仄平平”的第二字位置,必须读成阴平声(1声),播音照普通话声调读成去声,失误。

《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中“思”位居尾字,理当依“仄平平仄平平仄”之律,念去声,读如“似”;绝不能像播音者那样照普通话声调读为阴平声(1声)。

《示长安君》“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的“供”居“仄仄平平平仄仄”的第五字,为避尾字“三连仄”,不能照今人习惯念去声,必须念阴平声。

《十一月四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听”居“仄平仄仄平平仄”的第四字,不能照今人习惯念阴平声,必须念去声。

《过杭州故宫》“朝元阁下归来燕,不见前头鹦鹉言”的“朝”有两读,播音者读如“昭”,失误。按宋程大昌《雍录》卷四:“ 朝元阁 。”自注:“ 天宝七载,玄元皇帝见于朝元阁 ,即改名降圣阁 。”朝元犹言朝见玄元,理当读阳平声 (2声),cháo音如“潮”。

《田园杂兴》的 “兴”,本不是“兴起”的意思,表示“兴致”该读去声(4声)才对。

总之,诗词是要体现语言的音乐美的,讲究语音与修辞的高超配合,即平仄协调,因此某些字在某一位置的读音必须读成某个声调,绝不含糊。

五、解释还须确切恰当

语云“诗无达诂”,这并无问题,但却不能作为随意解说的挡箭牌。面向青少年读者的古典文学普及工作务求切实恰当,这是共识。本节目有些介绍、解说并非如此。例如——

《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作者李纲屡次被谪,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故与其笔下的老牛力耕负重、力尽筋疲,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一样。但病牛想到的是只要众人都能吃得饱,即使病倒卧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本节目却解为“像夕阳带来温暖”,则为失当。

《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在上头。”节目解释说:“荷叶才露出尖尖的一角,……”但画面上出现的却是荷花。配画不当。

《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身”是关键字。《论语》:“吾日三省吾身。” 《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愈《原毁》:“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可证此“身”应解为自己、自身。然而本节目却将该句解作“只缘是我身处此山之中”,含糊其辞,小朋友们听得懂吗?

《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被解说为“有一位儿童奔跑着追黄蝶”,必须是“一位”吗?释文武断。

《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乃翁”就是“你父亲”。配图里墓碑写“父亲大人之墓”,算是提示(虽然这并非传统墓碑的正规写法)。可“告乃翁”则被解说成“告诉我”,抛却原文另作歪解。

人说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其实作为读者,尽义务为印刷品和音像读物搞校勘,更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遇到不谙事理的作者和编者,还认为是故意拈过拿错,文过饰非者或拒不答复,或巧言强辩;不了解者以为多事之举,自寻烦恼。笔者多年教书,与青少年打交道;年近八旬,名利于我已如浮云。如今“不辞羸病卧残阳”,仅就所观看聆听的50首诗歌,反复思考,检阅参考资料,演绎成文,谈点个人看法,意在提请音像出版物的编辑和负责人,注意讲求产品质量,千万不能粗制滥造,误人子弟。“从儿童抓起”,首先得讲究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