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肺复苏成功相关因素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成功相关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复苏成功率提供相应的建议。 方法 对本院急诊2011年1月~2012年5月108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患者的年龄越大,心肺复苏成功率就越低(P < 0.05);在5 min内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成功率明显高于>5 min的患者(P < 0.05);电除颤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未除颤者(P < 0.05);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插管的患者复苏成功率高于未插管者(P < 0.05)。 结论 早期实施心肺复苏、早期电除颤、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
[关键词] 心肺复苏;电除颤;人工气道;成功率;相关因素
[中图分类号] R605.9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062-02
呼吸、心跳骤停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呼吸、心跳停止的急危重症患者所采取的抢救关键措施,与抢救成功率密切相关。有研究资料表明具有完善的急救医疗系统、受过良好培训的急救人员,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可达到53%[1]。国外学者有研究指出,在美国每年有多于166 000的患者发生心脏骤停,而平均复苏成功率只有6.4%[2]。本研究对本院急诊2011年1月~2012年5月108位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PR成败的相关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行CPR的患者,共108例。其中,男性59例(54.6%),女性49例(45.4%);患者平均年龄为(65.30±8.07)岁;疾病分类:心脑血管疾病52例,呼吸系统疾病28例,严重创伤12例,中毒5例,其他11例(溺水、触电、自缢等)。以上患者均不能触及大动脉搏动,呼吸停止或者呈叹息样呼吸,心电图呈心室颤动、心室停搏或心电机械分离。
1.2 复苏方法
立即行CPR进行抢救,持续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保持呼吸道通畅,气囊或面罩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进行人工通气,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复苏药物。同时治疗患者原发病。
1.3 复苏成功的标准
复苏成功标准为CPR后自主循环恢复≥ 2 h,心电图显示为窦性心律、室上性心动过速或自主呼吸恢复。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处理。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各个指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间的复苏成功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的性别、年龄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对患者的复苏成功率有影响,患者的年龄越大,心肺复苏成功率就越低(P < 0.05)。详见表1。
2.2 开始复苏时间、复苏前的心电图情况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将心肺复苏开始的时间以5 min为界限分为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开始复苏时间越早,患者的复苏成功率越高。详见表2。
2.3 电除颤、是否插管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中显示,除颤的患者、插管的患者复苏成功率较高(P < 0.05)。详见表3。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患者的年龄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功率,这与国内学者田廷娅[3]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是年龄越大,患者的基础疾病越复杂,在应激状况下机体的协调和代偿能力下降,心跳和呼吸在实施CPR后恢复机率减小[4]。
发现患者发生心跳、呼吸停止后应该立即实施有效的CPR,这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表明,复苏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就越高。早期实施CPR,能保证大脑的供氧,防止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因此,在急救时应早期实施CPR。医护人员应该提高心跳、呼吸骤停的判断能力,缩短诊断所耗费的时间,保证实施CPR的时效性。另外,在社区和学校要普及正确实施CPR的方法,使患者在医务人员未到达现场时,能及早地实施CPR,提高复苏成功率。
本研究证明早期除颤能提高复苏成功率,这与研究者肖红丽等[5]的结果一致。肖红丽等[5]指出,延迟除颤时间1 min,复苏的成功率将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1 min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而5 min后则下降到50%左右,第7分钟约30%,9~11 min后约为10%。因此,早期除颤对于复苏成功及预后至关重要。
人工气道的建立能保证患者进行有效通气,同时也增加了气管的稳定性,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潮气量和氧流量,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改善通气、血流比值,为重要脏器提供足够的氧气并且迅速解除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6-7]。
心肺复苏是急诊抢救心跳骤停患者的首要技术,早期实施正确CPR、早除颤、早期建立有效的人工气道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几项重要措施,这些对于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及其重要。但心肺复苏成功受各种综合因素影响,除了要求时效性外,还必须配备有急救专业素质的医护人员和完善的急救医疗系统,这对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Nolan JP.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rdiac arrest[J]. Nat Rev Cardiol,2012,9(9):499-511.
[2] Brindley PG,Markland DM,Mayers I,et al. Predictors of survival following in-hospital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J]. CMAJ,2002. 167(4):343-348.
[3] 田廷娅. 252例心肺复苏成败因素分析[J]. 临床研究,2011,1(15):98-99.
[4] Sasson C,Rogers MA,Dahl J,et al. Predictors of survival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Circ Cardiovasc Qual Outcomes,2010,3(1):63-81.
[5] 肖红丽,齐海宇. 心肺复苏的常见问题[J]. 中国医刊,2010,45(6):80-83.
[6] Peters R,Boyde M. Improving survival after in-hospital cardiac arrest: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J]. Am J Crit Care,2007,16(3):240-246.
[7] 朱庆立. 心跳骤停心肺复苏106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 19(20):63-64.
(收稿日期:2012-09-11 本文编辑:陈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