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来自北京服装学院喻高工作室的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主持语:以“执竞”作为主题的艺术评奖活动呈现出一种别样的教学方式,喻高和她的四位学生:李彪、吴清、杨柳、陶斌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她把教学延展在课堂之外,随时随地进行,这种类似于中国古典教育的‘游学’方式”,令学生们能够在比较平和的状态下从事更具内在性的创作,对艺术与生命的态度也就自然而然地渗透进教学中。虽然他们每个人的作品风格迥异,但作品中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思维关联性,从周边的生活和人物切入,在超越现实的氛围中注入自己对艺术的理解。
关于“执竞”
喻高
来到北服工作之前我一直在美院读书,应该说美院造就了我的专业,北服造就了我的人格。在这里,我学会了承担责任。
北服的造型艺术系最开始叫做艺术基础部,我承担的主要是构成基础和设计素描。现在叫做跨界,那时有个自嘲的词叫“改造”。现在回想这些年的“改造”实际上是很有意义的,因为每一段课都是一个实验的舞台。不同的专业,同样是上构成基础课,出发点和效果完全不一样。每一次你都要从头开始,生活是最大的实验艺术。而且有一种东西让你发自内心想要去承担些什么,这可能就是人的艺术理想,学生在二十上下这个很单纯的年龄,他们的理想是最能打动人的。北服是一所以时尚设计主打的综合学院,艺术的氛围不是很浓,条件也不是很优越。这多少让很多在入学时抱着强烈艺术梦想的学生感到沮丧,一些人慢慢地理想被磨灭了。这终究是一种遗憾。
2002年我申请了美国波洛克基金会的奖学金,七千美金的资助对于一个刚工作不久的艺术家是一笔有利支持。我的金色面具、佛手系列从那时开始做,并且慢慢有作品被收藏。人在迷茫的时候如果有一个人或一个机构推你一把,帮你过了这个坎,也许一生就奠定了。我非常感谢这个基金会。
北服的服装系和艺术设计系有很多针对学生的奖项,而造型系一直没有一个鼓励学生创作的奖学金。我08年开始设想资助一个这样的奖项。这件事做得很顺利,系里很快就同意设立一个奖学金,名为“执竞”,意为“坚持不懈”,由我来支持。陈芳老师在第一时间把这件事刊登在学报上,《艺术设计研究》是报道执竞奖的第一份杂志。我认为做慈善应该是伴随一生的事,只要你有基本的生活保证,不一定非要等到成为暴发户时再做。
今年六月,执竞奖就要进行第三年的评奖了。2010和2011年有四位非常优秀的学生获得了这个奖励。他们是陶斌、李彪、杨柳、吴清。
我给陶斌他们班只带过两周的雕塑欣赏,没来得及对他有很深的了解,倒是从李士进老师那里听到他对陶斌的称赞,说他身上有很多理想主义的东西。第一次听他说话是在2010年执竞奖的评审答辩会上,能看出陶斌是有备而来,并且对油画创作有长时间的积累,思考了很多东西。当时,评委之一的顾振清老师对他评价很高。陶斌毕业后平静地过着他的职业艺术家生活。很多学生毕业后在生活的洗礼中变得纠结、迷茫,早都远离了艺术,但陶斌一直坚持着。确切地说他不应该叫坚持,他好像从来没有在艺术和别的什么之间举棋不定。去年我策划了一个叫《三剑客》的展览,三位参展的年轻艺术家有两位是北服造型系毕业的,一位是在读的,其中就有陶斌。他让我看到毕业后的一大堆新作,而且风格日趋成熟。
李彪上大一时我带过他们班的构成基础。他是个从内蒙来的男孩子,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特别愣,特别冲,做事一根筋。当时我让他们班两人一组合作一件作品,他和同组同学怎么都转不到一块去,最后只能各做各的。他的专业在班里不算突出,但很执着地向着好的方向努力,别人给的建议,只要他没有理解的绝不接受。也正是这种性格让他具备了独立艺术家的气质。他上大三时,有一次找我看他的创作,是一件装置,用镜子一片一片粘成马赛克,空挡里面是一个显示屏和一个摄像头。观众面对他的作品时,会看到双重马赛效果的自己。每一小片镜子都是他自己切自己磨。他增长了不少,他是2010年入围学生里唯一一个不是毕业班的,并且得奖了。
杨柳和李彪是一个班的,他大一时和同学合作了一个大的汉堡,给我印象很深。真正烤出来的面包,夹着从小到大玩过的玩具。他仿佛对现成品有特别的感觉。在大学四年中他尝试了多种表现方法,有人尝试得越多越迷失,有人尝试后能找到自己的优势。杨柳正是后一种。2010年底我策划了一个叫《潘家园练摊》的展览,杨柳在里面表现很出色,他开始用玩具小汽车做作品,一直延续到2011年毕业创作。他用近万个小汽车做的蒙娜丽莎在展厅里格外吸引眼球,从想法、制作,到规模,都让不少人认为今年的执竞奖非他莫属。然而评审现场并不那么一帆风顺。第二年入围的十个同学都在答辩之前做了充分准备,每个人都很自信,说得滴水不漏。很难有偶然的事情发生,这时就真的要比谁的实力强了,除杨柳之外,吴清和邬彪也显现出明显的强势。也许是杨柳的谦虚和蔼,娓娓道来更能赢得评委,最终他获得2011执竞奖。
另一位获奖者是国画专业的吴清,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姑娘。现正在多媒体专业读研。很多国画家还在讨论如何让中国画走出困境,如何融入当代。言外之意就是觉得中国画被强大的壁垒包围着,它不当代,要想办法融入当代。这种障碍也困扰着国画专业的很多学生。而吴清选择了和一个动画专业的同学合作,对方设计人物造型,她用工笔绢本画背景,完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动画短片。正是这个短片,让展厅充满活力,也让评审会增加了活力。一个人的智慧为她带来了自信和快乐。她的跨界吸引了评委,四位外请的评委都给吴清投了票。在短短几分钟的陈述中获得认可,需要具备一些素质。首先她在专业上是一个开放的姿态,其次她善于调动不同的媒介,让作品在综合的过程中不断加分。
我谈论的并不是教学,我不是一个慈善家,也不是专业策展人。我认为我改变不了什么,大部分学生还是要改行的,为了生存,美院的学生也一样。我只是觉得这个社会,应该有人为理想买单,而不止是谈论理想。很多富商愿意结交几个艺术家朋友,究竟艺术家有什么吸引他们的呢?我想归根到地,是这群人身上的理想主义。社会上的很多人需要通过这群人去接近理想,接近艺术,那么这些人就应该做得好一些。坚持理想会让人豁达,只有当你认识到一件事的价值,它在道义上的价值,而不是人情层面的价值,你才会做下去。人不能纠结在“因为你对我好,所以我对你好”的世俗里,换句话说,做艺术没有因为所以,因为任何一个原因都站不住脚,都不足以让一个人坚持一生。只有超越了因果,体验艺术才是大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