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后危机”时代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后危机”时代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以国际化的视野和思维,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才能求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从而在国际经济新秩序中赢得主动权。文章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基本问题出发,在厘清其内涵、特征、发展路径的基础上,对比了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总结了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其国际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径和影响因素;国际化;政策建议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的同时,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高技术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尽管如此,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也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如区域经济发展失衡、外部需求骤减导致部分产业(特别是那些没有掌握核心和关键技术的产业)产能过剩、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关键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在这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加快培育和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意义十分重大。

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内涵及特征

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提出。2009年9月,国务院总理在相继召开的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视为“中国立足当前渡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提出在战略性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和发展过程中要体现出“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同年11月,提到“要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就必须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战略目标,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方向,把争夺经济科技制高点作为战略重点,逐步使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认为科学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实现跨越式发展非常重要,并提出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三条最重要的科学依据,即:产品的需求市场要稳定且有发展前景;具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明确界定,即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内的、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2. 内涵。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任务和扶持政策等进行了明确阐述,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视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至此,政策层面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明确定义为:“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细分行业的产业集合。

3. 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市场需求前景,具备资源能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等特征, 具体地:

(1)战略性和宏观性。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稳定的市场需求,是未来的支柱产业;其次,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极强的带动作用;第三,与其他产业有着比较强的性,能够辐射并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并促进产业结构转换升级;第四,是一个国或地区实现未来经济持续增长的先导产业并决定该国或地区未来的竞争优势;第五,对人民生活能够产生重大的影响且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最后,对带动经济社会进步、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导向性和可持续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市场、产品、技术、和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可观的增长潜力,这种潜力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可持续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同时具有“信号”作用,它体现了政府的一定时期内的政策导向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是引导今后资金的投放、人才的集聚、技术得研发、政策的制定的重要依据。

(3)动态性和成长性。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根据外部经济秩序的变迁和自身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经济、社会、科技、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要素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新兴产业一般处于在产业生命周期的萌芽期和成长期,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和较大的潜在需求,因此具有成长性较高的特点。

(4)依存性和不确定性。具体的,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科学技术的高度依存性以及技术与战略使用的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被为科技产业,它的存在和发展取决于对高科技产品的综合研究开发能力以及高素质科技人员群体的配备。在战略性新兴行业中,由于相关技术还不成熟,处于一种探索阶段,因此无论是产品或市场的定位、营销、服务方式上还是战略的选择上都表现出不确定性和多变性。

(5)创新性和风险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技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在原有技术的创新和新技术的不断突破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而无论是已经形成还是“再形成”的新兴产业,都会因为“技术的更新、相对成本关系的转变、新需求的产生或者其它经济上或社会条件的改变”而产生诸如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财务和政策风险、管理风险等风险。

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分析与比较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市场主导的内生路径、政府作用下的外推路径、市场选择与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发展路径以及内源式发展和外源式发展路径相结合。

1. 市场自选则下的内生路径。即,在自然市场的环境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靠其自身力量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求生存的过程中得到市场拉动进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兴产业不仅原有优势会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同时也将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新兴产业从萌芽到其市场地位的确立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而且也极易受到市场选择中的盲目性、市场波动性,以及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影响。

2. 政府干预下的外推路径。政府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势在于,从其萌芽、发展到市场地位的确立所需要的时间较短,因此发展的速度较快;政府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往往具备较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前瞻性。另外,由于政府的政策不会轻易波动,因而往往确定性程度比较高,受经济系统本身不确定性的影响几率较小。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初期,这一路径对于技术亟待突破、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分重要。然而这一路径也有其不足,例如由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缺乏自然市场竞争和市场自然选择的经历,产业素质相对于市场自发方式可能比较低,其自身优势的固化和加强程度也可能相对较低,由此其对外界的抗干扰和应变能力,以及自发展、自创新能力也随之相对弱化。

3. 市场与政府共同推动的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大多发生在市场与政府共筑的环境中,因而不同程度地受外部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市场自选则路径下,相关产业往往受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刺激,促进其要素的充分优化配置以及技术的创新;而政府的适当干预,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起着重要的政策性引导和推动作用。然而,就其发展而言,市场作为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处于主导地位,而政府的推动则更多地起着“催化剂”的作用。

4. 内源式和外源式相结合的发展路径。“内源式”发展路径是指产业将自身的固有优势与市场的特殊要求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实现技术的突破和发展,如自主创新。外源式发展路径是指从外部直接引进技术,如技术贸易(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购买)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内源式”发展路径使得新兴产业可以通过研发和创新获得自主专利及知识产权,这也使得其承担的研发成本比较高,同时存在潜在的技术风险。“外源式”发展路径中,引进技术的所需成本通常只有自主研发和创新成本的 1/5至 1/3,且引进技术因较为成熟而风险较小,然而由于一些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进口难度比较大而且成本较高,使其无法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也极易产生技术依赖。

三、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的国际对比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上,上文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所界定的七大产业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新能源产业,其中又以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的利用较为成熟。新材料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受到重视,上述国家在制订与国家科技与产业发展相关的计划时,将新材料技术视为关键性技术并进行重点发展。美国、欧洲和日本在新医药产业和生物育种产业最为发达,而欧洲则在基础研究方面则处于领先地位。世界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各国将低碳经济作为本国经济复苏的“强心剂”,因此在节能环保领域纷纷出台并实施了多项低碳经济的发展计划。此外,近年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相继出台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以促进其发展。

近年来,我国良好的资源条件、不断完善的政策环境和日益扩打的市场需求空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上述七大产业中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具体地,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的技术研究水平与国外比较接近,甚至在一些领域还领先于其他国家。新医药产业在我国尚初具规模,缺乏国家性发展战略和导向。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的培育阶段,但已经呈现出较有发展潜力的特征。

总之,与国外已成规模的战略新兴产业相比,我国的相关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四、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较为乐观的成绩,产业基础得到了加强,科研实力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在稳定中有所发展,对外资的利用量也取得了快速增长,在我国已一定程度上具备国际化发展的现实基础,但不能忽视的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产业发展模式简单粗放,产品缺乏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大多采取的是“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产品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新能源产业开发多集中在技术含量较低的供暖和制热领域,跟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新材料产业对资源及能源利用效率低,仍处于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粗放型发展模式,在发展的同时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能力与国外相同产业差距较大。

2.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对外技术依赖严重,缺乏完善的技术标准待完善,创新成果转化率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生产和开发以获取收益的为主的市场目的居多,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开发能力较弱,企业研发比例远远低于国际基本水平,对外技术依赖严重。以航空航天产业为例,其核心部件及元器件需完全依赖进口,而且在内装饰材料、液压系统的制造和试验等许多方面也大多依赖国外技术,因此产品竞争力不强。另外,由于科研成果很难得到有效转化形成链条,导致企业即便参与到国际分工当中也是处于价值链的最低端,难以进入门槛的国际市场。

3. 缺乏健全的投资体制和多样化的融资渠道,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尽管获得政策倾向性强,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也由于其“成本高、风险大、回收期长”的特点,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以及民间资本的支持。而健全的投资体制的缺乏的融资渠道的单调,使其难以获得新产品开发所需的资金从而无法及时扩张生产规模,错失市场良机。

4. 产业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和创新机制尚不健全,政策体系和投资环境不完善。国家对涉及高技术含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进行严格的出口管制,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导致我国已掌握的一些有着世界领先技术和完全技术控制能力的产品出口面临极大困难。此外,国家对新兴产业的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支持尚微,使得许多企业宁愿维持现状而不愿承受开发新技术而带来的巨大潜在风险。

五、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对策

1. 对新兴产业进行准确定位,明确适合其特点的发展方向。首先,要从研发、制造、营销等产业链的各环节提升其竞争力;其次,提高市场主体(如人才、企业、产业联盟、创新基地等)的竞争力以适应国际化的发展;第三,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其国际化的良好环境;第四,处理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相互关系,在实现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夯实国内市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