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英汉委婉语的表达解读中西文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英汉委婉语的表达解读中西文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委婉语是人们在社交过程中,为了更好、更有效地交流而出现的一种避讳禁忌、美化语言的表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本文在探讨英汉婉语相同的心理基础和共同的适用范围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两者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关键词: 英汉委婉语 中西文化差异 心理基础 适用范围

一、前言

委婉语(euphemism)是人类各语种都存在的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为谋求理想的交际效果而创造出的一种适当的语言形式,是使用语言时协调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手段,担负着“”交际的重任。在汉语中,委婉语主要是指当人们不愿说出,而又不得不指明某事物时,便使用含蓄隐晦的词语,以达到较好的交际效果。英文“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源自希腊语的“eu”(好的)和词根“pheme”(言语),整个字面意义是“good speech”(好的说法),它可以避开或减轻直言的刺激作用。因此,英汉委婉语起源于共同的心理基础,有着共同的使用范围。首先,英汉委婉语的使用体现了共同的社会心理基础。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英美国家,“忌讳”都是产生委婉语的重要心理基础;其次,英汉语言中常用委婉语来说明人体的某些特征和生理缺陷,以避免引起不快或冒犯;再次,英汉委婉语都满足了人们美化事物的心理需求;最后,英汉委婉语的使用把严肃的事实寓于幽默中,使人类的语言妙趣横生、诙谐幽默。

同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作为特殊语言的委婉语也是特定文化的折射。我国语言学家戚雨村先生认为,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不能脱离一个民族流传下来的、决定这一民族生活面貌和风俗习惯的信念体系。所以,英汉委婉语无一例外地折射出两个民族不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念。

二、英汉委婉语所折射出的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委婉语蕴含了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性、文化意识,以及其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英汉委婉语的文化差异最典型地表现在对待“死”、“老”、“穷”与称谓的不同态度上。

1.有关“死亡”的委婉语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

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生理现象。但由于人们的恐惧心理,认为只要不说“死”字,似乎“死神”就不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基于这种心理,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大量关于死的委婉语。英美等西方国家,主要信奉基督教,因此很多有关“死亡”的委婉语都来源于基督教的《圣经》,体现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即生命是上帝赋予的,人在其有生之年注定要经历罪恶、堕落和赎罪,而且只有赎清人的原罪,才能在来世得到拯救,进入天堂,否则将在地狱里永受煎熬。基督教的死亡观是以死后灵魂得到拯救,进入天堂为中心的,于是就有了go to meet one’s maker,be with the god,go to heaven,go to a better land,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go to glory等。比起西方民族来,中国教派众多,其中对中华民族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道教、佛教。汉语中“死亡”的委婉语也多来自道教和佛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发源于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道教达观、淡泊的生死观在委婉语中得以充分体现,如“隐化、物化、迁形、遁化、羽化、气散”等。道教追求得道成仙,在仙境中过仙人的生活,于是就有了“化仙,升天,升仙,仙逝,驾鹤西游”等委婉语。佛教发源于印度,唐朝时传入中国。佛教追求的是“涅磐”成“佛”,因此,汉语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就有了“成佛、圆寂、寂灭、坐化、解脱、上西天、上天、归天、归真”等。英汉语中“死”的委婉语非常丰富,但各有异同,充分体现了英汉民族的不同。

2.有关“老”的委婉语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传统观念

西方文化注重青春、活力与创造的价值观念。在西方文化中,“老”是一个贬义词,意味着“衰朽残年”、“孤独和凄凉”,同时也意味着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下降。加上西方国家的家庭崇尚结构简单,老人首先是“精简”对象。因此,西方人怕老,对老的惧怕心理已达到忌讳“old”一词的程度。于是人们费尽心机地借用其他词汇来委婉地表示这一概念,于是便出现了seasoned(经验丰富的),well-preserved(保养得很好的),senior citizen(资深公民),the advanced in age,the mature,the longer living(生活经历较长的人),“养老院”也被说成nursing home,home for adults,rest home,adult communities等。相反,汉民族有着悠久的尊老文化传统。在汉文化中,“老”代表了经验、学识、成熟、可靠,年老是资历和地位的象征。体现在语言中就有老当益壮”、“老成持重”、“老成练达”、“老马识途”、“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等。虽然当代社会已打破了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但父母仍是家庭的重要成员。老人不惧老,社会自然就不忌讳“老”字,还常以“老”互称来表示尊重,如:“您老”、“王老”、“老张”等。我们通常还用“老师傅、老板、老大、老总”这些词来委婉表达“资深历练”之义。

3.有关“穷”的委婉语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

我们从一个例子来看贫穷在西方文化中如何被人们避讳:“I used to think I was poor,”she wrote.“Then they told me I wasn’t poor;I was needy.Then they said it was self-defending to think of myself as needy,that I was culturally deprived.Then they told me deprived was a bad image,that I was underprivileged.Then they told me that underprivileged was overused,that I was disadvantaged.I still don’t have a dime,but I have a great vocabulary.”由此可见,贫穷在英语中意味着生活困窘,标志着社会地位低下。在西方国家,绝大多数人将物质财富的拥有与否和拥有多少作为衡量个人生存能力的象征。在金钱万能的西方商品社会里,贫穷为人所不齿,自然要想方设法加以掩盖。而在汉文化中,有关“贫穷”的委婉语,常见的只有“囊中羞涩”、“手头不便”等少数几个。这同中国传统文化中“贫穷”并不像西方那样讳莫如深有关,同时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

4.有关“名讳”的委婉语体现出不同的等级观念

中华民族素以礼仪之邦而著称,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尊祖敬宗的传统。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也深深地反映了等级观念。在封建社会中有国讳、家讳、圣讳、官讳等。如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避讳,唐人行文用“代”代替“世”字,用“人”代替“民”字,观世音因此而称观音,民部改称“户部”。现代社会虽已经建立了民主、平等的社会体制,但在人际交往中,仍存在“名讳”情形,即下级对上级不敢直呼其名,往往冠以职位,如某某处长。在给新生儿取名的时候,也要避开长辈的名字。晚辈也不可直呼长辈之名。而西方人喜欢与人平等相处,所以英美文化中没有显著的等级观念,无论地位高低都可以直呼其名,下级可以直呼经理名字,儿子可以直呼父亲名字,并且小孩的名字往往与其祖父或曾祖父重名,以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爱戴。

三、结语

综上所述,虽然英汉委婉语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但由于中西方社会背景、宗教背景、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委婉语从产生之日起就被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折射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西方文化的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李宁.汉英委婉语的文化内涵.文化论坛,2009.

[2]李中.从文化角度谈英汉委婉语的翻译.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

[3]胡鹏,于江龙.从英汉委婉语解读中西文化差异.科技信息,2008.

[4]翟惠敏.从英汉委婉语对比看中西文化差异.文教资料,2009.

[5]李秀荣.汉英委婉语所折射的文化异同.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6]戚雨村.语言・文化・对比.外语研究,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