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孙思邈的养生论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孙思邈的养生论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都知道孙思邈是我国唐代伟大的医学家,也是伟大的养生学家。他的养生理论继承了我国唐以前的诸家养生学说,引导了唐以后的养生学的发展。至今仍在启迪着人们的养生实践。

笔者经仔细而全面地学习孙思邈的著作,认为孙思邈的养生论述,着重于顺应自然、动静结合、讲究卫生和饮食适宜四个方面。

顺应自然孙思邈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体有利,也可能有害。顺则有利,逆则有害。因此,孙思邈说,要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强调养生不可不察“阴阳之宜”。他举例说,春冻未泮,衣欲下厚上薄,养阳收阴,继世长生;养阴收阳,祸则灭亡。故云,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他认为,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所以他在长期观察自然界和人生活动的过程中,并结合自己的养生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逐月养生法”:“正月,肾气受病……宜减咸酸,增辛味……早起夜卧,以缓形神。二月,仲春气正,宜节酒,保全真性。三月,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慎避两风。四月,宜增酸减苦,宜避西北两边风,宜沐浴披发。五月,卧起俱早,宜沐浴。六月,勿用冷水浸手足……宜戒斋沐浴。七月,宜安宁性情,增咸减辛。八月……忌远行。九月,宜戒斋沐浴。十月……忌远行。十一月,慎避邪贼之风。十二月,勿冒霜露,勿减及汗”(《孙真人摄生论》)。就是用现代的医学眼光分析,这套逐月养生法的许多内容也是符合养生要求的。

动静结合孙思邈认为,将动静这一对矛盾很好地运用在养生实践中,可以相辅相成。他说,养生者不但饵药餐霞,其在兼于百行,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遐年。又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因此,养生贵在于“动”。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他又提出运动应有限度,不可超出人体的正常生理负荷量。“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正所谓,才所不逮而强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所以,孙思邈认为,养生也要有“静”,这种静当是“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的样子。要像道家的“坐忘”、佛家的“禅定”,犹“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一般。具体讲,就是要做到“耳无所闻,目无所视,心无所思”。诚然,他又指出“凡人不可无思”,但“当以渐遣除之”,以达到入静的要求。他曾介绍一种入静方法:“仰下徐徐定心,作禅观之法,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人顶,如雨初晴,云人山,透皮如内,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缘。斯须,即觉元气达于气海,须臾则自达于涌泉。”不过,静也不能“久坐久卧”,因为,“久坐伤肉,久卧伤气”。所以,孙思邈认为,养生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讲究卫生孙思邈认为,养生须注意卫生。首先是要注意生理卫生。他说,是以养性之士,唾不至远,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久处,立不至疲,卧不至慎。先寒而衣,先热而解。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欲过多。当饮食有常节,起居有常度,不妄作劳。他认为,凡饮食不已,房室无节,极目远视,数看日月,夜视星火,夜读细书,抄写多年,雕细作,博弈不休,久处烟火,泣泪过多,刺头出血过多,驰骋田猎,冒涉风霜,迎风追兽,日夜不息等,都是养生中所不可取的。故孙思邈指出,养生应讲究卫生,使生活有规律。不欲甚劳,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车马,不欲极目远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饮酒当风,不欲数数沐浴,不欲广志远愿。只有这样,方可以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他还告诫人们:“深忧重恚,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度,伤也;汲汲所欲,伤也;戚戚所患,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走跳喘乏,伤也;懂唿哭泣,伤也。积伤至尽,尽则早亡。”因此,他要求人们在养生活动中能做到:其志闲而少欲,其心安而不惧,其形劳而不倦。

其次,孙思邈认为应注意心理上的卫生。他认为:养性者应与名与利,若存若亡;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勿汲汲于所欲,勿怀忿恨。他说:“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好、少恶行。”认为这些都是,养性之都契也。与此相对,孙思邈又提出了十二多及其危害。他说:“多思则神怠,多念则精散,多欲则智损,多事则形疲,多语则气促,多笑则肝伤,多愁则心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忘错昏乱,多怒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迷不治,多恶则憔悴无欢。”如果此十二多不除,则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他又说:“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故喜怒不节,寒暑失度,生乃不固。”因而他希望人们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跳踉,莫多言,莫大笑。从而做到“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饮食适宜 孙思邈认为,饮食可以滋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荣卫四肢。故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但饮食应当适宜,他认为“人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所谓饮食适宜,首先就是荤素搭配,以素为主。他还认为,荤食虽能“添髓强筋,补中添骨”,但一定要注意适量。“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保证“每食不用重肉”。

所谓饮食适宜,其次就是“五味不欲偏多”。孙思邈认为,酸多会伤脾,苦多会伤肺,辛多会伤肝,咸多会伤心,甘多会伤肾。由于“五味克五脏五行”,所以他主张要节制五味。

所谓饮食适宜,再次就是饮食要有规律。孙思邈认为“常时不可极饥而食,极饱而方彻。常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饮酒也“不欲使多,多则速吐之为佳。勿念至醉,即终身百病不除”。孙思邈总结道:“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因此,他提出“莫强食,莫强欲”。最好“早饭清清一碗粥,夜饭少吃莫教足”。

所谓饮食适宜,再就是不吃生冷食物。“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勿饮浊酒”。孙思邈指出:“勿食生食伤胃,一切肉惟须煮烂,停冷食之。”并提出饮食加工要冷热适当,认为“凡食,太热则伤骨,太冷则伤筋”。因此,“虽热不得灼唇,虽冷不得冻齿”,指出“冷热相攻而为患”。孙思邈要求“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上不得语”。告诫说:“语而食者,常患胸背痛。”

在饮食方面,孙思邈还提出食后宜行轻微运动的主张。他说,每吃讫,以手摩面及腹,令津液通流。食毕当步行踌躇。要求以手摩腹数百遍,叩齿三十六,津令满口。他认为这样做“则食易消,大益人,令人能饮食,元百病”。若饱食则卧,就会“食不消成疾,乃生百病”。

总之,孙思邈认为:“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养生之道。故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为了时常提醒人们注意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之要,孙思邈还特意编了一首《每日自咏歌》:“美食须熟嚼,生食不粗吞。问我居住处,大宅总林村。胎息守五脏,气至仙骨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