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俞樾春在堂讲学著书不负师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前,一直不明白,著作等身的清朝大学者俞樾的书为什么取名《春在堂全书》?“春在堂”到底是什么意思?
直到读过一本名为《苏州园林匾额楹联鉴赏》的旅行书册后才具体得知。
原来这“春在堂”是俞樾老先生为表达对恩师曾国藩的识拔之恩,根据最初那句“花落春仍在”的诗句演绎而来。
苏州小巷曲园《春在堂》一匾,上有曾国藩跋语,写道:“荫甫仁弟馆丈以‘春在’名其堂,盖追忆廷试‘落花’之句,即仆与君相知始也,廿载重逢,书以识之。”
俞樾在道光三十年(1850)就考中进士,在保和殿复试时又名列第一。但是这“第一”招致相当大的质疑反对声:很多人不相信俞樾能独拔头筹。因为当时朝廷考试很重小楷功力,可偏偏俞樾打小就不爱练习小楷字。不爱写小楷字的考生偏拿了第一,怎不让人怀疑,就连俞樾本人也颇感意外。
直到后来,俞樾才知道,自己考场大获成功,源自曾国藩主考官的慧眼识拔。礼部侍郎曾国藩担任了这次会试复试的阅卷大臣,他非常欣赏俞樾的试卷文章,称赞文章写得极佳,建议列为第一。而其他几位阅卷大臣却不相信文章能出自俞樾之手,甚至怀疑是从哪儿抄来的旧诗。曾国藩不服,为之辩说。经过曾国藩的一番论说,别人也就偃旗息鼓了,俞樾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复试第一名,被钦点为翰林。
而当年复试试卷上出的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俞樾因题意作诗一首,首句就是“花落春仍在”,对此句。主考官曾国藩大为赏识,认为此句咏落花而无衰飒之气,“与‘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诗句相似,他日所至,未可量也”。
俞樾对恩师曾国藩的慧眼识拔之恩,自称“追念微名所自,每饭不能忘也”。自己虽高中进士,却不会做官,就连一任河南学政之职都被人抓住把柄,罢官归里,从此走上穷愁著书的寒酸道路。自己跟恩师的那些名臣名将相比,只能算是个落魄之人。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思想意识中,做官才是正路,做学问教书,建树再大,比起曾国藩那些出将入相的门生来说,也是自惭形秽。所以,即便俞樾著作等身,培养出章太炎那样的大学者,在他看来也是枉然。俞樾认为恩师曾国藩所识拔之人,一个个功成名就,官运亨通,比如那个被俞樾视为“功业灿然,为中兴之冠”的李鸿章,恩师识拔的“名臣名将,指不胜屈”。所以,俞樾常常发出:“独余无状,累吾师知人之明”的慨叹。慨叹之余,为报答师恩:“杜门撰述,已及八十卷。虽名山坛坫,万不敢望,而穷愁笔墨,倘有一字流传,或亦可言春在乎。此则无赖之语,聊以解嘲,因颜所居曰‘春在堂’。”
相比“权倾一时,谤满天下”的李鸿章,俞樾留给后世的是源远流长的国学思想文化,他把薪火流传给章太炎、吴昌硕等学生,然后才有了后来的钱玄同、黄侃、鲁迅等一大批民国大家,当然还有家学渊源的俞樾嫡孙俞平伯,而曲园先生长达四百九十卷的《春在堂全书》更是百年来经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必读藏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