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品德的生长空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品德的生长空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我们不应该只要求孩子有品德,也要给孩子提供发展品德、展示品德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他们运用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品德和见识,挑战既有的偏见和权威。

关键词:开放;机会;空间;体验;收获

现在初中思想品德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

但是,学校一味追求分数,把学生和社会隔离开,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社会的机会。结果呢,提倡品德也只能流于道德说教。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造成很多学生有知识,没能力;高分数,低素质;好索取,恶付出等,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所以,思品学科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营造开放式氛围,走进生活,走进社会,给学生亲身体验与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使之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同时,从中获取高超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为此,结合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点滴体会: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为此,我们的教学可以依据课本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机会、空间。

一、开放教学课堂

在教室内,我们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评判,体验感悟,使学生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培养正确的态度、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学习关于自我保护的内容时,我出示了一则案例:“某校初二学生小辉课余在网上结识了一位网友。一天,这位网友在与小辉聊天时提出两人结伴外出游玩。小辉是去还是不去?他一时拿不定注意,请同学们帮助出出主意。”同学们马上分成了“去”和“不去”两派,并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我继续出示案情:“小辉经过几天考虑,最终经不住对方的多次邀请,他去了,当小辉与这位网友见面时,网友说自己家里遇到困难,提出向小辉借500元钱,并愿意写下借条,以后一定归还。小辉该不该借?为什么?”课堂上再次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当小辉拒绝借钱,又遭这位网友的跟踪,小辉非常苦恼,怎样才能摆脱困境?”案情不断延伸,扣人心弦,问题层出不穷,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在课堂这个舞台尽情展示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道德行为。

二、开放教学内容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所以,我们要为了生活而教育,依据生活而教育。

那么,我们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做到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去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通过学生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渴求知晓心理,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放学习方式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要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实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的目的。

为此,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社会生活的能力。

那么我们的思品教学,首先必须让学生有机会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体验做人的道理……从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以《友好交往礼为先》的教学为例,我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课前,我叫同学们把课桌椅搬至边上,中间空出一块地方设置成一个比赛场地。上课后,我宣布今天要搞一次公关礼仪大赛,最终将根据各参赛同学的表现评出最佳,并授予“公关小姐”或“公关先生”之称号。然后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写有情景考题的纸片放在一个密封箱里,并说明比赛规则。这样整堂课在一种非常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度过。最后,谁获得最佳已是次要,关键是同学们在快乐中学到许多礼仪知识,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比教师一个人力竭声嘶说教式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我们的思品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努力积极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机会和空间,即创设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多种活动中,获得直接感知、体会,从而具备做人的基本思想、品德,最终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真正实现思品教学向生活回归,围绕生活,反思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者单位:河北省香河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