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数字 大变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数字 大变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985年,为准确掌握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情况,中央决定在各省设立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从微观角度对农村经济社会情况开展长期跟踪调查,四川省委农办固定观察站下设16个观察村、800户样本农户。20多年来,我省观察点系统与改革开放相伴随行,与农村发展息息相联,把研究的触角延伸到村和农户,把观察的视野拓展到经济社会各领域,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忠实、完整地记录了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我省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改革历程,从微观角度真实地反映了我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点点滴滴的新变化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也进一步优化。从产值看,1988年以种植业为主,到2007年发展为以工业为主,其次是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种植业、养殖业;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比由1988年的67∶25∶8调整到2007年的39∶34∶27。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之比由1988年的70∶30调整到42∶48。”

――摘自《2007年四川省农村固定观察常规调查报告》

【背景】位于沱江河畔,国道319线上的简阳市平泉镇龙泉村是个典型的丘区村,但便利的交通环境让龙泉村人总能找到一条适宜的发展路子。彭州市天彭镇白庙村靠着“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这个大牌子,蔬菜产业成为优势主导产业,每到蔬菜成熟季节,货车在菜农的田地边排成了行,白庙村的菜农从来没有为销路发过愁。

【人物】郭洪兴,60岁,龙泉村村主任,家里开了一家小吃店;白桢云,62岁,龙泉村村民小组长,种植、养殖、劳务都从事过;唐静文,46岁,白庙村干部,养猪大户;张怀田,63岁,白庙村蔬菜种植大户。

【1986年】

这一年,身为村文书的郭洪兴兼任了村办简阳平泉灰砂砖厂厂长。1982年,龙泉村将土地全部分给村民,人均只有5分地,要想在田地里挣到钱,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此时,正是乡镇企业起步发展的阶段,1985年,全省乡镇企业年总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龙泉村人也打起了土地之外的主意,买车跑运输、造船挖沙、建厂制砖、破墙开店和外出务工经商,一时间,龙泉村发展非农产业的热情高涨,一度成为当时内江市首屈一指的“红旗村”。郭洪兴管理的这个小小的砂砖厂乘改革东风,效益大增,一年产值200多万元、利润40万元。红火的乡镇企业,壮大了龙泉村集体经济实力。相对于周边其他村来说,龙泉村人是幸福的,在之后的七八年间,每年每人近100元的各种农业税费,基本都由村集体资金开支,至于修路、挖渠、扶持困难户的资金都从中而来。

从改革开放之初就积极养猪、种菜的白桢云,脑子很活络。这一年,白桢云当起了“猪串串”。由于养猪只是村民的副业,没有形成规模,更谈不上成熟的市场。白桢云就当起了早期的“农村经纪人”,他自己找买主,时间一长就摸出了门路,他帮村民联系买主,中间赚点“差价”。白桢云成了村里的能人,一年总收入3431元,比郭洪兴家高出一倍。

这一年,唐静文刚刚从部队退伍回到白庙村,等待他的是一间破旧的茅草房和一片广阔的天地。年轻有干劲的唐静文最初并没有打算耐心经营土地,而是进了彭县供销社当采购员,最高时一个月有800元收入。

紧靠日渐加速发展的成都市,当时的彭县(今彭州市)更像这个城市的“大菜园”。白庙村历来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后,菜农的积极性空前高涨。1985年,四川对流通领域农产品统派购制度进行改革,代之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建立各种农产品的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并允许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张怀田家种了两亩多的各种蔬菜,花菜、冬瓜、芹菜、莲花白,什么好卖种什么,一年总收入4000多元。盘算着预期将有更好的收益,张怀田拿出全部积蓄,还借了1万元,盖起想了多年的新房子。

【1997年】

这一年对于郭洪兴来说,喜忧参半。喜的是能干的儿媳妇在场镇开了一家小吃店,虽然本小利微,但味道可口、干净卫生,回头客不少,一年能有两万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忧的是浸透他心血的砂砖厂因经营不善被卖掉抵债了。1994年起,四川推行了多种形式的乡镇企业改革,由于管理方式、技术水平落后,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在改革中消亡。

白桢云没有郭洪兴这样纠结着的心绪。一段时间以来,白桢云家的收入是以一种极为平稳的态势增长着。养猪、种菜、水稻制种、打打零工,样样都来,没有成规模,但贵在稳定,一年家庭总收入维持在1.5万元左右。龙泉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搞起了水稻制种,早期由于品种、技术的限制,亩产不到15公斤。随着农业科技的创新、技术的推广,1990年,龙泉村水稻制种面积猛增到600亩,亩产也达到200公斤,市场行情旺盛,产品甚至远销越南、缅甸。这一年,白桢云也租了两亩地搞水稻制种,一年下来收入3000多元,比种蔬菜的效益还要好。

此时的唐静文还在不断尝试着。虽然早在1986年,他就开始试着养猪,但始终控制在10头以下。1996年,规模扩大到20头左右。期间,他运煤贩煤,年收入上万元;进过金属厂当技术工人;学着其他村民,承包两亩地,栽种蔬菜。唐静文试图找到一条真正适合他的发展路子,实现他让家人过上富足生活的承诺。

最春风得意的是张怀田。基于悠久的种植传统、多年来南菜北运的口碑,优质的土壤、水源及空气条件,这一年,彭州被国家命名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市)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白庙村3810亩耕地,70%都栽种了蔬菜,此时品种、技术、管理水平都有了质的飞跃。别的地方一年最多栽种三季蔬菜,而白庙村凭借大棚蔬菜的推广已经可以复种四五季。为了推广效益更高的大棚蔬菜,彭州对于率先使用大棚的菜农,给予了一系列优惠,大棚的原材料政府补贴、肥料政府补助、专门指定技术员上门指导技术。平时言语不多的张怀田却是白庙村最先搞起大棚蔬菜的,对于新的品种、新的技术,当时已经50多岁的张怀田有着难以抑制的热情。一年辛苦劳作下来,张怀田家两亩多菜地比上一年增收6000多元。

【2007年】

2005年,取消农业税后,已经当上龙泉村村主任的郭洪兴更多时候想的是如何规划龙泉村的优势产业。随着龙泉村砂砖厂、酱品厂、采沙船等项目的“落幕”,在国道319沿线开办的小餐馆、小旅馆依然红火了好几年。2003年成(成都)南(南充)高速公路通车,国道319线几乎是一夜之间沉寂了,这些曾为村民补贴了七八年各种农业税费的集体经济很快惨淡收场。年轻有闯劲的村民选择了外出务工,通过亲带亲的方式,远赴江苏、浙江和广东一带打工。2007年,龙泉村外出劳动力达782人,占总劳动力的53.7%,外出务工、经商的收入已经超过家庭总收入的70%。

与之相反,这一年,白桢云的务工收入只有1997年的十分之一。年纪增长、体力下降,让他不愿意再远离家乡独自打拼了。愈发“本分”的白桢云认真经营着自己的种植养殖业,一年收入两万多元,在村里也算日子相对宽裕的农户。

唐静文的养殖规模已经成了气候。从2004年起,唐静文的养殖规模从过去小打小闹的二三十头,猛增到近100头,当年实现养殖纯利润7万元。第二年,唐静文建起了400多平方米的现代养猪场,规模达到120头,带动了10多家农户发展养猪业。最近,他正筹划联合村里的养猪专业户共同组建养殖协会,解决养殖资金和销路的问题。前些年猪肉价格波动和重大疫病影响,促使唐静文坚定了养殖户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的决心。

这一年,张怀田家多了一笔4200元的“特殊”纯收入。2003年11月,成都市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开始试点执行农民领取养老金制度。2004年9月,张怀田给妻子陈孝荣买了一份失地农民养老保险,一次性缴清8350元,从第二个月开始,陈孝荣每个月可以领到350元养老金。张怀田夫妻俩算得很仔细,领两年养老金,本钱就回来了,从2007年开始就是一笔多出来的纯收入。这一年,张怀田家蔬菜的亩产值突破了6000元。2001年,国家高科技蔬菜示范园在白庙村落户,最新的蔬菜品种、滴灌技术、无土栽培技术让村民们大开眼界。通过技术支持,白庙村菜农普遍搞起了早季蔬菜,新鲜的蔬菜比别的地方早上市半个月,价格至少翻番。老两口一年操持下来,收入2.5万余元,晚年生活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