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最后的农民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起现在的工作,侯国飞觉得很“憋屈”。
这位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临淇镇的80后村民,他在江苏苏州顶为裕廊公司做普通工人有1年多了,每天工作11个小时,累得乏困。
该厂两班倒,每班12个小时,尽管从今年1月份开始,侯国飞的基本工资从去年的800元涨到960元,但是他仍然萌生去意。
“如果在家乡能找到类似待遇的工作,肯定会考虑回家乡工作。”2月24日在厂里上班时,度日如年的他说。
侯国飞高中毕业,属于第二代农民工。他回乡的想法,是目前千千万万打工者开始对所在工作采取“以脚投票”,进而导致大规模农民工荒出现的一个缩影。
来自各地劳动部门的统计,目前不只是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出现了较大的农民工缺口,连内地劳务输出大省也出现了民工荒。
以四川第一劳务输出大市南充为例,该市总人口742万,农村劳动力346万,2009年在外务工农民工180多万。但南充市市委农村工作办主任谭伟告诉记者,今年春季南充本地企业的用工都十分紧张。目前,本地企业还缺2万名左右的工人,主要是机械制作、电子信息、服装鞋帽加工等制作业的技术工种,以及高质量的服务业工人。
“大家总认为,南充是四川省第一劳务输出大市,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用工荒’,实际上早不是这么回事,目前别说30岁以下,就是45岁以下可以外出打工的农民,都很少很少了。”谭伟说。
这就奇怪了。一方面国家发改委和人口学家都说适龄劳动力(16-65岁)的供给人口在2016年左右才达到最高峰,但是现在却出现了全国性的缺工现象。
农民工到哪去了?
东南离去无留意
宁波东伊顺餐饮公司的老员工马娥,这次给单位带来了一个惊喜。春节前她一个人回到贵州西北边陲威宁,回来的时候多了3个20岁左右的女同伴。
“我们还缺一二十人。现在招个人太不容易了,到人才市场上根本招不到。”东伊顺餐饮公司总经理建斌说。其所在的公司已经有十多家连锁快餐店,主打马来西亚牛排等菜谱。该店从湖北、河南、甘肃等地过去累计招了几百上千员工。
建斌对马娥的表现感到满意是有原因的。他发现,近些年很多员工开始回流,现在已经很难到外地招来18-25岁的员工。到人才市场招,短期难以获得双方的信任。而过去老员工带新员工的办法,也开始作用渐微。
他发现,目前在宁波招工越来越难,企业需要的员工量大,但是招到人上班却不容易。在宁波鄞州区几个1公里长的招工路上,厂家招人轰轰烈烈,但是应聘者并不感冒。
他的湖北同乡,来自萌恒服装辅料公司的一名部门经理告诉他,该公司回家的员工得到通知承诺,每带来1个员工,干半年的按人头给200元,结果去年还带来几个,今年是“谈都不谈,甚至有人在回到老家后不再出门打工了”。
这个情况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都得到了证实。
东莞励发制衣厂主要有六七千人,新开一个厂缺工2000多人,单位派了20多个人每天在劳务市场招人,但是难度很大。该厂目前给出的保底工资是1200元/月,如果是熟练工,月薪可以达到三四千元。
主要原因是,老的员工,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第一代农民工,大都考虑回家,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小孩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在东莞是很难买到房子的,而内地的收入低不了多少,并且服装企业多的是,无论是湖北,还是江西、重庆。”
而第二代农民工,即80后、90后的,占到七八成,对工作比较挑剔,刚开始喜欢外出工作,是因为想走远看看环境,一旦工作几年就可能回老家。“现在单位不仅有好的福利,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场等一应俱全,目的就是吸引人留下来,但是这些第二代农民工因为工资的问题回去的仍很多,因为内地的服装厂月薪也就是低100-200元。”该厂一位主管对记者说。
此外,不少农民工还回乡创业,进而导致沿海农民工减少。比如几年前与建斌一起在沿海打工的同龄人,有的回湖北家开车做物流,有的做建筑。
以南充为例,金融危机以来共有19.7万农民工返乡登记失业,并在政府的引导下再就业。其中自主创业的有13000人,投资10万以上的有2800人,50万元以上的项目有240个,总投资达到了5.9亿。
南充市市委农村工作办主任谭伟告诉记者,近年来南充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使得本地就业的吸引力在增加。“只要本地企业提高工资,改变环境,在南充挣的钱跟在沿海挣的钱一样多,很多农民工当然愿意在家门口工作。”
回乡也是好出路
侯国飞萌生回乡念头,对于劳动力专家而言并不奇怪。
河南省人力资源网一位负责网络招聘的徐姓员工告诉记者,根据今年的招工企业和求职人员情况看,河南今年农民工输出的数量没有以前多,求职者大部分还是愿意留在省内工作。来招工的南方工厂企业提供的待遇都很一般,跟前几年没什么变化,底薪也就是800至900元,几乎没有1000元的。
现在的情况是,农民工“在家里可能挣不到钱,但在外面也不一定能挣到”,况且外面消费高、不稳定。
外出打工的第一代农民工越来越少,40岁以后的他们家庭基本已经稳定下来,不愿意再出去奔波了。而80后的这些青年,基本只要受过中专或大专教育,掌握了一技之长后,也更愿意在家门口找个安稳去处。
这个情况事出有因。
记者获悉,目前随着内地经济加快,中西部的劳动力需求在增加,加上劳动力资源增长有限,中西部的一些劳动力输出地也开始面临部分民工荒的问题。这种情况,与经济发展出现均衡型有关。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判断,目前中部地区劳动力比较短缺,像武汉就缺工8万,比前几年5万人有所加剧。“最主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后东部地区经济受到的冲击比较大,而中部地区受到的冲击相对比较小,中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
2009年,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全国几大区域中最快的,经济的发展直接引起中部地区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增强,用工需求增加,用工荒存在。
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判断,实际上“民工荒”的现象最早在2008年底的东部沿海地区出现,而现在已经延伸到内地。
秦尊文认为,以后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输出肯定会越来越少,但是这并不一定是坏事。相反,中部地区劳动力输出减少,东部地区的工厂企业招不到工人,他们就会把企业和工厂直接搬到中部地区。
“这些需要大量农民工的企业工厂一般都是比较低端的产业,搬迁之后,东部地区会重新发展高端的金融、高新技术等企业。这样,实际上对于促进东部地区经济转型、拉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进而对于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具有积极作用。”他说。
被误读的身份
是否该出去打工,是曾少杰和他家庭左右为难的话题。
1987年出生的他初中还没读完就不再继续读书。“读书读不进,还不如出去闯闯。”这个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欧庙镇曾垴村的少年“想出去看看大城市是啥样。”
2002年,在同村老乡的带领下,他来到北京做了一名保安。做了4个月后回家了,把挣来的200元钱交给妈妈,看着明显瘦了一圈的曾少杰,妈妈心疼的直流眼泪。
回来休息了半年之后,曾少杰又一次闲不住了,2003年初,他又去了广州,在同乡的介绍下打些散工,每月收入约1000元,他做了半年。
“挣的钱都不够用,当普工又累,干干就懒得搞了。”曾少杰说。
但是回到家里,又觉得耐不住寂寞。“大城市还是好些。”2004年-2008年,曾少杰每年都会到广州、深圳去一次。每次都只打几个月的短工,也没攒下一分钱存款。
现在,随着一些企业在当地落户,曾少杰偶尔也在襄樊找点事做。“但工资太少了,现在只有几百块。”曾少杰抱怨。
曾少杰的故事,在全国千千万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6年普查公报。2006年末,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20岁以下6947万人,占13.1%;21-30岁9184万人,占17.3%;而41-50岁11021万人,占20.7%;51岁以上13269万人,占25%。
也就是说,曾少杰这样的人全国不到一亿。而这部分人的工作可能倾向在降低。原因是,“他们读书的时间在延长,同时对工作日趋挑剔,如果待遇差,或者环境不好,宁可不工作。”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人口研究所副所长王金营说。
他使用人口普查数据发现,从15-64岁总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看,整个20世纪90年代都处于下降趋势,由1990年的84.18%下降到2000年的79.31%,10年间降低了4个多百分点。
从分年龄段看,15-24岁和25-44岁人口的劳动参与率大幅度下降,1990年其劳动参与率分别在78.3%、94.59%,但是到了2000年则分别下降到61.93%、89.80%。2010年预计下降更加厉害。
而这种下降,背后的原因,与15-24岁、 25-44岁很多属于80后、90后的身份有关。
比如曾少杰尽管还是农村户口,但是从未干过农活,也没地可种。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指出,因为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不同,严格来讲,第二代农民工并不能称为“农民工”,因为他们只是具有农村户口,但是他们从来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他们的生活轨迹是上学、外出打工。
东莞励发制衣厂一名主管告诉记者,现在80、90后的员工,很多人见工资待遇不高,环境不好,根本不会出来打工,他们甚至宁愿啃老。“因为他们的父母正是60、70后的,有这个能力。”
无可转移的农民工
但是用工紧张,还不只是劳动年龄人口(16-65岁),特别是青年人口不愿劳动导致的,事实上这部分人因为低出生率导致总量增速下降,引起整个劳动力总量减少才是关键原因。
统计也显示,即使这部分年轻人劳动参与率上升,实际能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也不多。
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前社科院人口所副所长王德文告诉记者,实际上民工荒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全国性现象。目前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5300万,由于目前农村存在的劳动力大部分是老弱病残,特别是40岁以上的占绝大多数,“所以可以说,目前基本上已经难以从农村再转移出富裕的有效劳动力。”
河南地方政府也证实了劳动力资源总量将减少的消息。2月22日,河南劳动部门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介绍说,河南省每年新增的劳动力数目却在不断减少,2007年河南新增劳动力200多万,2008年为180万,2009年不到110万,劳动力供应总量增速已经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
根据河南社保厅农民工作处处长吕志华介绍,河南省预计2013-2014年劳动力供应总量将会“见顶”。
也正因为此,王德文告诉记者,由于生育率水平下降,预计2015年劳动年龄人口将开始出现拐点下降,进入负增长状态。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国劳动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判断,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提高劳动素质后,更少的人干更多的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工作事务,还可以转移新的劳动力。这就涉及到新的问题――未来的富余劳动力从哪里来?
(3月1日《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为该报记者和实习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