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全子宫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全子宫切除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报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资料与方法

患者,女,48岁,因普查发现“盆腔肿物20天”,于2006年10月12日入院。

该患者既往体健,孕4产1。入院时查体:T36.8℃,P89次/min,BP110/70mmHg,无贫血貌,心肺未见异常,双下肢无水肿。

妇科检查:宫颈Ⅰ度糜烂,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质地硬,活动好。B超提示:子宫大小12.0cm×11.2cm×8.2cm,子宫内膜增厚1.0cm。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11.1s,纤维蛋白原3.25g/L,血红蛋白125g/L,血型B型,宫颈刮片巴氏Ⅱ级。

入院诊断:子宫肌瘤。于入院第3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见:子宫如孕2个月大小,质稍硬,表面光滑,双侧输卵管积水,双侧卵巢正常。术中快速病检回报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肉瘤,遂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手术顺利,术中出血150ml,未输血。

术后予抗炎等对症治疗,并给予低分予右旋糖酐静滴3天,术后无高热,第4天下床排尿后觉左下肢肿胀疼痛,浅表静脉曲张,经外科会诊,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髂股静脉),立即予静滴肝素、尿激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潘生丁,每3天采用三管法测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酶原时间,抬高下肢、绝对卧床休息,治疗明显好转,12天后停药,症状消退,治愈出院。

出院诊断:子宫肉瘤,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可以导致肺梗死,威胁病人生命或造成血栓后综合征,长期影响生活质量。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高危因素早在19世纪中期,Virchow就提出了活动减少、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静脉内膜损伤这三大因素,至今这个理论仍受到普遍的公认。据报道,约有5%的恶性肿瘤患者可发生血栓形成,有的报道可达20%。许多研究表明妇科恶性肿瘤术后是并发DVT的高危人群。DVT的发病与年龄、肥胖、血液黏度增高、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恶性疾病、外科手术及术后应用止血药,术前术中输血、经阴道手术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几乎完全符合构成DVT发生的Virchow三要素,尤其是术后常规应用止血药,可使血液的黏度改变,导致血液凝固性增高。

Hu11按手术的种类将DVT危险因素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①低危:无其他危险因素,年龄<40岁,无并发症的腹部或胸部手术;或年龄>40岁,小的腹部或胸部手术:②中危:年龄>40岁,腹部或胸部较大的手术;③高危:近期有血栓栓塞病史,腹部及盆腔的恶性肿瘤手术及下肢骨关节较大的手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 DVT一旦确诊,应立即住院治疗。治疗方法有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热疗及抗炎、抗凝、溶栓、抗血小板疗法等。手术疗法适应用于病期不超过48h的急性髂股静脉血栓股青肿或股白肿。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 由于DVT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并使得患恶性疾病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升高。因此,手术前后的预防至关重要。对有高危因素的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老年人、肥胖及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术前应详细检查,常规化验血液流变学及凝血功能,围手术期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时补充液体,纠正因禁食、灌肠等引起的脱水。手术时操作应轻柔,术后及早下床活动。并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分子肝素、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在非高危DVT病人中主要应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及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预防DVT。另外,还可用下肢加压法预防DVT。

本例诊断及时,治疗正确。应吸取的教训是:本例患者年龄>40岁,恶性肿瘤盆腔手术,具有所有构成DVT发生的三要素,属高危人群范畴,术后应按DVT高危人群对待,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本例术后仅给予低分予右旋糖酐,未采取其他预防措施,术后3天发生血栓形成,对于高危人群应给予低分子肝素,这样既不增加出血机会又有效地预防了DVT。同时可用下肢加压法,术后即用直至离床活动,这样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