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网络传播研究十年状况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网络传播研究十年状况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国内1999~2009年四种新闻传播类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有关网络传播研究论文,对609个样本进行文献分析,总结了十年国内网络传播研究的现状,勾勒出十年来网络传播研究的主题变迁轨迹。最后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网络传播是否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二是发现了网络传播独立研究领域的结构框架;三是证明了一种新型媒体研究的扩散呈现创新与扩散规律。

关键词:网络传播 媒体 研究

导言及研究方法

我国网络传播业的日新月异,热点现象层出不穷,使得网络传播的研究者们疲于进行应景式解释,理论创新不够,知识积累有限。所以目前有必要对我国十年网络传播的成果做一番梳理,有助于惩前毖后。

国外的最早研究是1996年国际传播学会旗下的首要学术刊物《传播学刊》出版的一期互联网研究专辑,标志着主流传播期刊对互联网这一传播新媒体的关注。而国内至少就在传播学科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而言,对互联网的研究主要兴起于1996年以后。国内第一次对互联网研究成果的总结是金兼斌学者2002年4月发表于《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的文章《有关互联网的传播研究述略》,其对国内研究介绍的评述时间截止到2000年4月,并未对之后国内已不断出现的总结互联网传播研究现状的论文加以分析。后来学界也纷纷涌现对互联网研究状况总结归纳的论文,如《互联网研究现状述评――以中国大陆传播类期刊为例》(王芳,《现代传播》,2003);《十年来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进步与不足――对1996~2005年网络传播研究的实证分析》(赵莉,《国际新闻界》,2006)。但是现有的总结不是连续性不强,就是没有涵盖国内网络热点频出的2007年、2008年。

本文以学界公认的四种新闻传播类权威期刊为例,分析互联网传播研究现状,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我国核心新闻传播类期刊十年来发表的有关互联网论文的频数(关注度),考察网络传播是否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二是已有互联网传播研究关注的主题,考察网络传播独立研究领域的结构框架;三是考察一种新型媒体初始化研究阶段的特征。

期刊选择标准。本文选择《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大学》和《现代传播》这四种新闻传播类期刊,它们都是全国最重要的新闻学和传播学学术刊物,主办单位是高校和研究机构,在学界和业界享有良好声誉。从操作性上讲,这四种刊物从1999年至2009年保存完整,而且还备有电子版本,搜集资料工作较易展开。

研究范围。本文的样本为1999年至2009年的四种期刊中有关互联网传播研究的论文、消息。

研究方法。先通过SPSS软件分析现有论文数量,包括研讨会述评,然后对这些论文采取文献分析和量化研究结合的方法,总结新媒体研究的领域特征。

定义操作化。研究范围内的论文共有6560篇,有关互联网传播学研究的论文有609篇。

结果。本研究通过SPSS分析趋势。在分析的6560篇论文中,有关互联网研究的论文有609篇(9.3%),其中《国际新闻界》的有关论文最多,共250篇(41%),其次是《现代传播》207篇(34%),《新闻大学》85篇(14%),《新闻与传播研究》67篇(11%)。绝对数量不好比,因为前两种刊物是双月刊,而后两种是季刊,而且《国际新闻界》于2006年由双月刊变成了单月刊,内容扩容了,文章相对基数较大。但是网络传播主题研究成果在四类刊物上的出现频数是可以比较的,总体来讲,十年中关于网络传播研究成果出现的比率最高的是《国际新闻界》(14.6%),其次是《新闻与传播研究》(10.8%)、《现代传播》(7.3%)、《新闻大学》(6.9%)。

学界一般以1996年为我国互联网研究的元年,从1996年到2001年,互联网研究呈现第一个波峰,从2002年开始,互联网研究呈现下滑趋势,至2007年开始出现第二个波峰。无论从论文的绝对数量还是总体比率,都出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达到2002年的水平,所以从1999年至2009年,有关互联网的论文符合创新扩散理论的S形分布。

网络传播研究十年主体研究发展轨迹

1999年人们在思考互联网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媒体,还是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如《INTERNET成为我国第四大新闻媒介还为时尚早》(《新闻与传播研究》,1999)。但此时人们更多把互联网作为一种媒介新技术在讨论。

2000年时人们开始意识到网络作为一个时代出现了,人们开始确信互联网是一个新媒体,必然会依照麦克卢汉的观点,带我们进入一个信息时代。人们在关注网络时代的编辑工作及网络时代的电视生存等问题。

2001年人们开始关注互联网的生存逻辑,理论界也开始用5W模式思考网络新媒体,如《网络时代大众媒介传播的新模式――“扁平”传播》(王长潇,《现代传播》,2001)、《网络时代的媒介与受众》(张国良,《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网络成为成熟媒体的特征分析》(王再承,《现代传播》,2001)等。

2002年理论界对互联网的研究成果不断,但其研究还限于应景实务式的研究,关注网站、分析网站实务。如《9・11与美国网络传播》(张海鹰,《新闻大学》,2001)等。

2003年理论界出现第一次对互联网研究成果的总结,同时对互联网的研究提升到宏观文化层面,如《“赛博文化”与人类的孤独》(徐宏力,《国际新闻界》,2003)等。理论界此时也对网络传播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做出了理论铺垫,如《论网络新闻学学科体系的构建》(王卫军,《现代传播》,2003)。

2004年理论界把网络传播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方向提出,如《网络传播学科发展报告》(《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

2005年网络媒体的研究持续低迷。

2006年度是网络传播研究的一个转折点,开始关注博客。在网络传播的相关研究经历2003、2004、2005年度低潮后,又开始显著增长,并出现对网络传播本体论的思考。如《论新媒介关系》(陈先红,《现代传播》,2006)等。

2007年网络研究开始走向多元化,对话交往理论、拟象真实、狂欢诗学理论的引入,使网络研究理论来源多元化。其次,理论方向不仅有多元化的倾向,其纵深化也很明显。

2008年、2009年逐步形成第二个互联网研究的高潮,主题深化,关注互联网上的亚文化群体、网络身份的建构、网络社区的特质等;研究方法逐步结合实证研究方法,信度提高。学科体系走向成熟,从本体论角度,思考网络传播的结构模型,考察网络传播的元理论建构,重新验证议程设置、沉默螺旋等一些经典的传播学理论。

互联网理论研究的理论体系

在了解十年研究主题的变迁后,我们对这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十个门类的划分:互联网媒介、互联网实务、本体论、互联网文化、媒介融合、互联网管理、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学科教育、互联网研究方法以及其他。

依据以上分类,按数字大小高低排列:互联网媒介分析128篇、互联网实务84篇、本体论83篇、互联网文化80篇、媒介融合66篇、互联网管理53篇、互联网产业53篇、互联网学科教育30篇、其他21篇、互联网研究方法11篇。据此得出互联网研究发展趋势也符合长尾理论,其理论指出在未来互联网研究的热点,不在传统需求曲线的头部,如互联网媒介分析128篇、互联网实务84篇、本体论83篇,而在于以前少有涉足的领域,如互联网管理53篇、互联网学科教育30篇、互联网研究方法11篇。目前互联网管理已经崭露头角,呈明显上升趋势。埃弗里特・罗杰斯提出,传播的历史是“越来越多”的历史,新的形式往往是偏离和增加媒介大家族的品种,而不是巩固或替换旧的形式。在这十年的变化轨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互联网传播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已经与其他媒介研究成鼎足之势。

第一,其有固定的研究对象,从互联网传播研究本体论部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学者们最初是在思考这种新的技术对传播学的贡献,如《网络多媒体传播是媒介进化史上的里程碑》(屠忠俊,1999)。接着学者们开始以麦克卢汉的理论来思考互联网,认为媒介时代到来了,如《网络成为成熟媒体的特征分析》(王再承,2003)。当学界清楚地认识到互联网就是媒介时,学界开始以互联网传播来思考基础传播学理论,如《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上、下)》(彭兰,2003)。

第二,该领域有固定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以上论文,以定性研究为主的论文有544篇(87.3%),占绝对数量,而以定量研究为主的论文只有65篇(12.7%)。虽然呈一边倒的趋势,但是这65篇中的43篇都是出现在2006年以后,说明理论界越来越重视量化研究的方法。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殊属性,也更适合开掘出新的研究方法。

第三,既有理论研究、实务研究,也有史学研究。网络传播有学者在思考本体论,也有学者在思索网络新闻、网站建设等实务研究,如《民族新闻网站的现状与发展》(赵五星,《国际新闻界》,2003),也有学者从媒介技术进化史的角度思考网络传播在媒介进化史中的自身定位,如《媒介进化是什么――新媒介历史的理论化阐释》(尹良润,《国际新闻界》,2007)。

第四,网络传播既有自己学科的独立之处,也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之处。我们从媒介生态这个主题看,网络传播与其他介质传播的关系研究,如与纸质传媒、视觉传媒等的关系研究是一个主要的方面(66篇)。也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之处,如心理学、经济学,但不少学者把互联网的游戏、广告作为一种产业在研究。

第五,有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网络文化是个很独特的领域,我们现有对网络文化的研究更多是政治话语的研究。

最后,网络传播有自己的教育体系。关于这类的研究,共计30篇。最早从2000年开始就有学者涉足此领域,但是论述较成体系的是《论网络传播学》(匡文波,《国际新闻界》,2001)。

结语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传播技术的变迁史,总结十年互联网研究的发展与不足,从研究者角度讲,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研究团体,研究者比较分散。从研究主题讲,研究主题不固定;从互联网本体讲,互联网理论创新少,研究者们对各种热点现象跟踪及时,而具有纵深理论意义的成果不多;从研究方法讲,以定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的方法呈上升趋势。另外,由于网络传播的全球性特点,我国网络传播的研究者较少采用“比较”的视角考察网络传播。但是2008、2009两年却有根本性的变化。

本文的研究局限是研究的期刊数量和种类都有局限性,比如就没有提及网络传播的专业类杂志《网络传播》,并且量化的项目有限,效度和信度难免有缺憾。所以国外有学者说,研究活动和技术扩散并不是同步的,与传播技术相关的研究常常落后于技术扩散的速度。因此互联网的研究是呈三维立体趋势的,横向有上面十个研究主题,纵向有两个研究主题:互联网在媒介系统定位和互联网媒介在社会系统中的定位。因此互联网有广阔的研究空间和开掘潜力。[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互联网管理与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07&ZD040)]

参考文献:

1.殷晓蓉:《阿帕对于因特网的贡献及其内在意义》,《现代传播》,2002(1)。

2.雷跃捷:《互联网媒体的概念、传播特性、现状及其发展前景》,《现代传播》,2001(1)。

3.赵莉:《十年来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的进步与不足――对1996―2005年网络传播研究的实证分析》,《国际新闻界》,2006(11)。

4.王芳:《互联网研究现状述评――以中国大陆传播类期刊为例》,《现代传播》, 2003(4)。

5.张国良:《网络时代的媒介与受众》,《新闻大学》,2001(春)。

6.华汝国:《2005―2007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状况综述――以七种新闻传播核心期刊相关论文为依据》,《河南社会科学》,2007(2)。

7.郑素侠:《2001―2006年内地网络传播研究现状的实证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7(2)。

8.高钢:《迎接“第四媒体”时代的到来――〈华声报〉电子版的实践与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3)。

9.袁立庠:《论网络文学传播特性》,《现代传播》,2002(4)。

10.彭兰:《关于大陆互联网站外来文化传播状况的实证研究》,《国际新闻界》,2002(1)。

11.彭兰:《网络中人际传播》,《国际新闻界》,2001(3)。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