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新媒介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新媒介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21世纪新媒介时代的到来,人类正在飞快地进入数字化时代、网络时代、光子时代、生命科学时代。新媒介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有别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介的新型媒介。对于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对流行和时尚充满兴趣,成为接触和使用新媒介最早、最直接的群体。研究新媒介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成为新时期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专著中所倡导的媒介理论给了我们全新的理论视域和独特的路径选择。

“媒介即是讯息”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到,“任何媒介的‘内容’都是另外一种媒介。”“媒介即是讯息”理论凭借强烈的震撼力影响着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媒介无处不在,其以广阔的覆盖面,向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们传递着不断产生的、大量的思想和教育信息,从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媒介即是讯息”表明了媒介本身具有宣传、鼓励、教育、引导、批评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把大学生欲知、应知、未知的信息传达给他们,使大学生的思想能跟得上时展的步伐,并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学生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培养起学生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创造、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学校应该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介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介知识,将新媒介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另一方面,新媒介复合性与信息传播的快捷性,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要求。在新媒介时代,大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生事物的认同感,使他们成为新媒介最早的接受者、使用者和推广者,而教育者却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而且还存在新媒介技术意识淡薄、网络技术水平差、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不足之处。因此,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熟悉新媒介、更新知识、提高新媒介素养,是迎接新媒介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

冷热媒介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冷、热媒介,麦克卢汉本人并未进行明确的界定,只是进行了叙述,并没有一贯的标准,而且在逻辑上存在矛盾。有人说“冷热媒介”的分类本身并没有多少科学和实用价值,重要的是它给我们的启示:不同媒介作用于人的方式不同,引起的心理和行为反应也各具特点,研究媒介也应该把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新媒介的出现,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接收者想像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似乎无法确切地进行冷热媒介的区分,如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等都具有很明显的虚拟性和互动性。使得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无法保证。新媒介产生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难;同时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使大学生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新媒介所催生的个体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必然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人格障碍,进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区分冷热媒介并不重要,关键是在充分认识新媒介的基础上,探索冷热媒介结合、虚实统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思路,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新格局。实现冷热媒介的有机融合。尽管新媒介技术在信息传播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但相比较而言,传统媒介仍具有导向鲜明、公信力较强等独特优势,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为新媒介完全替代,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虚拟与现实空间的和谐统一。另外,剥离冷热媒介区分的合理内核,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通过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等新媒介进行交流。在新媒介情境中,倾吐心声、交流思想、沟通情感。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电力时代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现在的互联网或许就是麦克卢汉想象中的那个“新媒介”或者电子时代,我们可以在网上聊天、收看直播、与亲朋叙旧抒发感情。电视打破了人们视觉的局限,然而,现在人们不仅可以和全世界的人看到同样的事物,而且可以随时交换看法和发表评论,互联网打破的是人们思想的局限,使人类的整体感觉在互联网上延伸,互联网塑造了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精神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互联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新媒介将吸引大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变为主动参与思想交流并在思想碰撞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引导,把传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直接教育方式变为间接方式。然而,面对新媒介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改革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新媒介技术的发展步伐,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新媒介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前沿认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自组织现象更为明显和突出,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事实上。我们似乎生活在神奇的一体化时间之中,可是我们仍然在使用陈旧的、前电子时代那种支离破碎的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来思考问题。”因为互联网的平等性、匿名性,使网民的自主性增强,网民与教育主体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随着网民的主体性、能动性的增强,传统的你讲我听、你打我通的灌输式、被动教育方式几乎失灵,因此,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被组织程度降低,自组织程度增强。主要表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非线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远离平衡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涨落机制。正是网络思想政治的自组织性,各地高校应抓住这一契机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载体制度自组织化创新来引领和教育学生。以成熟的网络技术交流平台搭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人力、物力和财力整合制度和教育资源,最终来解决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疑难困惑,提供符合个体要求的思想道德的教育服务。

“媒介的本质是人的延伸”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媒介的本质是人的延伸”堪称麦氏的一大发明,实乃其思想之精髓。不可否认,作为人的延伸――新媒介如声音,文字、图像、文娱节目、现场采访、现场参与无处不在。凭借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等特点,实现了人多种感觉形式的并用,增加了信息的获取量,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另外,新媒介时代。“人的延伸无处不在”。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人感知传播的“时间无屏障”、“空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一些人和群体的落后的腐朽思想和文化思潮甚至各种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资产阶级消极思想文化都可能会在高校渗透以及泛滥,新媒介中人延伸的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上带来深刻影响。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借鉴麦克卢汉对媒介本质的分析,我们应该正视新媒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反思传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教育主、客体对于媒介大多处于被动、呆板、机械的状态。甚至常常被打上“政治化”的烙印,仅仅把媒介作为阶级宣传和统治的工具,无视媒介的人格化色彩。因此。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发展理念,探索新媒介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本着尊重媒介、理解媒介、关心媒介、爱护媒介的原则,深入到媒介中间倾听他们_的呼声,抓住媒介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以民主的方式加强横向、双向乃至多向的平等交流和对话,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平台,不断激发媒介主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热情。(本文为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创新”项目阶段成果)

“概率”不能简化为“率”

何伟渔

和黄炎培谈“兴亡周期”,当然有着深刻的政治含义,但任何政治思想的表述。都是离不开语言的。从语言运用的实践来看,“频率”“比率”可以简称为“率”:“心率”就是心脏搏动的频率;“利率”就是利息和本金的比率。“概率”却不能简称为“率”,“兴亡周期率”如果指的是概率,那只能说是一个错误的搭配。而“规律”是可以简化为“律”的。“周期律”便是一个现成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