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员工知识资本的形成与运作机制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员工知识资本的形成与运作机制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章以高新技术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资本的结构视角,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经多阶段整群抽样得到11家企业的359份有效问卷,通过探索性与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网络位置、社会资本会影响知识资本的获得;知识资本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并在程度中心性、社会资本两者与工作绩效之间具中介作用,从而以结构的视角探讨并验证了员工知识资本的形成运作机制

关键词: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工作绩效

一、 引言

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知识经济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知识资本也因此成为继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再造之后的最重要思想之一。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是从资本的观点来考察知识管理,野中郁次郞(Nonaka,1995)基于对日本企业的实践考察,提出了经典的SECI知识创造转换模式。兼有理论家与实战家于一身的斯威比(Sveiby,1997)确立了以知识能力为核心的企业发展战略框架,并提出了测量知识资本的一种记分卡方法-无形资产监控表。美国《财富》杂志的前编辑斯图尔特(Stewart,1997)认为知识资本是个体能为组织带来优势的一切知识与能力的总和。瑞典最大的斯堪的亚金融保险公司(Skandia)首席知识官艾德文森及其同事沙利文(Edvinsson & Sullivan,1997)提出了领航者(Navigator)对知识资本进行测量,第一次把企业知识资本写进了财务报告。近年来,由于社会资本理论的兴起,有些学者把社会资本与知识资本结合起来进行结构的、互动的研究,这一研究视角通常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最早由哈佛大学的Morten(1999)引入知识管理领域,后来被IBM作为一项知识管理实践加以应用。Bueno等(2004)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领航者进行了改进,提出了知识资本的演化模型。

从总体上来说,业界对知识资本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其评量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很不成熟的阶段,对知识资本的概念、思想、理论、方法及应用在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视角下具有很大的拓展空间,特别是采用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研究,更具研究前景。同时,知识资本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已有证实,但知识资本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还未有过研究。据此,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的员工个体为研究对象,以社会资本的结构视角,采用社会网络方法建立知识资本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籍以了解知识资本的形成与运作机制。

二、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关于知识资本的概念、构成要素虽未形成定论,但大多认为,知识资本是个体能为组织带来优势的一切知识与能力的总和,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研究个体知识资本目前还是个新课题,对知识资本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研究的文献还很少。从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来看,位于网络中心者或连结许多强连带者,通常能获取较丰富的讯息与资源,对他人有较强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较能提升他人对自己的依赖(Seibert,2001;Nahapie & Ghoshal,1998;Tsai & Ghoshal,1998)。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1:占据有利网络位置的员工,获得的知识资本也越多。

Chen等(2009)在跨国公司中研究了知识转移速度的作用,结果发现,社会资本的三个维度(关系维度、结构维度、认知维度)与知识从母公司到国外子公司的转移速度显著相关。Ricardo等(2012)验证了组织层次的社会资本对知识获取和创新均有正向影响。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2:获取社会资本越多的员工,获得的知识资本也越多。

工作绩效是指人们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或业绩。Borman和Motowidlo(1993)将工作绩效区分为任务绩效与关系绩效两种。许多文献表明知识资本有利于组织绩效的提高(Edvinsson & Sullivan,1996;Stewart,1997;Sveiby,1997),本文期待知识资本对工作绩效同样有所贡献。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H3:知识资本对工作绩效有显著影响。

三、 研究方法

基于整体社会网络分析的特殊性,本研究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调查问卷方式获取资料,问卷采取记名方式。研究对象为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企业员工。根据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提供的企业名单,通过一阶段的系统整群抽样,共抽取11家企业,涵盖通讯设备制造业、软件产业、集成电路设计业、数字电视产业和动漫网络游戏产业;经过二阶段的概率比例整群抽样抽取15个群体,共发放问卷489份,回收472份,有效问卷359份,有效率77.8%。

①网络位置。网络位置指的是个体在一个社会网络中与其他行动者连接的关系数。社会网络在企业中表现为非正式组织,本研究主要关注中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两类网络:友谊网络和咨询网络,在这两类网络中选取程度中心性作为网络位置的测量方式。问卷参考Krackhardt和Ha-nson(1993)题目编写而成,4个题目。

②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个体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问卷参考Nahapiet和Ghoshal(1998)编制而成,10个题目。

③知识资本。本研究从个体角度将知识资本定义为:知识资本是员工个体所拥有的、或能控制的、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经验、知识、能力的总和。参考Nonaka和Takeu- chi(1995)、Stewart(1997)等学者观点编写而成,11个题目。

④工作绩效。修改自Van Scotter和Moto-widlo(1996)的绩效量表,11个题目。

四、 数据分析

1. 信度、效度分析。本文以大于0.70作为判断构造变量的内在一致性是否合格的标准,同时根据“修正的个项―总量相关系数”(CITC)删去小于0.40的题目,采用主因子分析法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提取主因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及验证性因子分析,工作绩效提取任务绩效、工作奉献和人际促进等三个因子;知识资本提取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等三个因子;社会资本提取关系维度、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等三个因子;网络位置的4个题目构成一个因子:程度中心性。各观测题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负载均大于0.5,T值大于2,显示了良好的构造效度。如表1所示。

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模型拟合分析。知识资本的形成与运作机制模型如图1所示。各项拟合指数均符合要求:卡方与自由度之比为1.908,小于3;RMSEA值为0.051,小于0.1;RMR为0.045,小于0.05;GFI、AGFI、NFI、RFI、IFI、NNFI、CFI分别为0.952、0.928、0.930、0.911、0.965、0.955、0.965,大于0.90;各条路径的T值均大于2。因此,本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

(2)模型路径关系分析。网络位置对知识资本影响显著,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18(p

(3)模型解释。一方面,知识资本的结构方程模型显示了网络位置、社会资本这两个前因变量对知识资本的正向影响,以及知识资本对工作绩效这个结果变量的正向影响,验证了从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视角解析的企业员工知识资本形成与运作机制。另一方面,这个企业员工知识资本形成与运作机制模型也表明了知识资本在程度中心性、社会资本二者与工作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即程度中心性、社会资本通过影响知识资本来影响工作绩效。

五、 研究结论

1. 从知识资本的前因变量来看,网络位置、社会资本对知识资本均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影响最大,网络位置次之。为此,管理者要加大对社会资本的投资以促使其快速形成,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资本。从个人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强化自已在友谊网络和咨询网络中的优势地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增加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从组织角度来说,可以通过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建立共享愿景和共同价值观,来增强社会资本的结构维度和认知维度。同时,友谊网络、咨询网络等非正式组织中的员工网络位置会影响知识资本的获得。为此,管理者要加强对不同形式的非正式组织的引导。关于对社会资本、知识资本获取有益的非正式组织,如虚拟社区中的学术社区、兴趣社区等,要加以支持;关于对社会资本、知识资本有益的非正式组织,如虚拟社区中的关系社区、幻想社区等,要加以限制,或使其向有利的方向转化。另外,程度中心性高者,即是非正式组织中的核心人物,社会资本影响其拥有的非正式权力大,影响力也大。由于程度中心性对知识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要正确认识并发挥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的作用。由于程度中心性对知识资本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要正确认识并发挥非正式组织核心人物的作用。

2. 从知识资本的影响结果来看,知识资本显著影响工作绩效,同时,知识资本在网络位置、社会资本二者与工作绩效之间具有中介作用,因此,管理者应更重视知识资本的经营与管理,因为即使一个员工拥有较好的网络位置和较多的社会资本,但没有更多的知识资本的中介作用,也不能取得最大成效的工作绩效。对于员工来说,除了要有一个较好的网络位置和更多的社会资本外,还要积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知识资本的获得,进而增强工作绩效。

参考文献:

1. Borman & Motowi- dlo.Expanding the Cri- terion Domain to include Elements of Contextual Pe- rformance.In N.Schmitt & W. C.Borman(Eds.), Per- sonnel Selection in Orga- nizations.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3.

2. Bueno & Salmador.?SCAR R.The Role of Social Capital in Today's Economy: Empirical Evidence of New Mode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Capital,2004,5(4).

3. Chen et al. The Role of Intellectual Capital in Knowledge Transfer.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9,56(3).

4. Edvinsson & Sullivan. Developing a Model fo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European Mana- gement Journal,1996,14(4).

5. Krackhardt & Hanson.Informal Networks and Organizational Crisis: An Experimental Simulat- ion.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3,(51).

6. Nahapiet & Ghoshal.Social Capital, Inte- llectual Capital and the Organizational Adva- ntag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8,23(2).

7. Nonaka & Takeichi.The Knowledge-Creati- 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e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 ity Press,1995.

8. Ricardo et al. Knowledge Acquisition's Mediation of Social Capital-Firm Innovation.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2,16(1).

9. Seibert et al. A Social Capital Theory of Career Succes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44).

10. Tsai & Ghoshal. Social Capital and Value Creation: The Role of Intrafirm Network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8,41(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企业员工知识资本理论与管理研究” (项目号:12BGL060) 资助。

作者简介:孙立新,澳门城市大学工商管理博士,红河学院商学院副教授;余来文,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后,江西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收稿日期:2013-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