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腹部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临床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腹部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临床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分析研究腹部切口全层与分层缝合的术后恢复情况。方法:收治腹部中大手术直切口患者196例,随机分两组,每组各98例,分全层、分层缝合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恢复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3个月。分层缝合有3例切口全层裂开,重新缝合2例,1例长期换药愈合。全层缝合未发生裂开。不计切口皮下脂肪液化。分层缝合有2例切口疝形成,全层缝合无,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部在长切口采用全层缝合技术是一种安全、节时可行的方法,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 不吸收慕丝线 腹部大长切口 切口裂开

腹部切口愈合是衡量手术质量、预后恢复的主要因素之一。恶性肿瘤患者影响后续治疗,怎样又快又好的缝合腹部切口是外科医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为此,通过4年的临床对比观察,认为采取全层缝合法效果较理想,现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资料与方法

2005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剖腹大中手术患者196例,其中胃(上、下半胃)101例,结直肠74例,胆十二指肠7例,肾泌尿系5例,其他9例。正中切口138例,旁正中13例,腹直肌切口45例。切口长度15~20cm 33例,20~30cm 147例,30~40cm 16例。随机分组对照、试验观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性质、部位、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缝合材料和方法:所选患者,完成手术后,随机分别按两种方法缝合腹部切口。全层缝合者采用“10”号慕丝线行全层缝合包括腹直肌前后鞘、肌层、腹膜,要求边距2cm间距2~3cm[1],用“7”号慕丝线于其间加缝腹直肌前鞘2~3针,边距1cm,使各针距≤1cm,前鞘缝合后无腹直肌,第1针以一侧腹直肌前鞘进针,依次穿过前鞘、腹肌、后鞘、腹膜,至另一侧腹膜、后鞘、腹肌、前鞘,拉紧打结(外科结),提起各结扎线尾钳夹,其间前鞘分别加2~3针,包埋腹直肌。皮肤皮下及浅筋膜用“1”号慕丝线间断一层缝合,边距1cm,使各针距1cm。分层缝合者采用按腹膜、腹直肌后鞘一层“7”号慕丝线间断缝合,前鞘一层,用“1”号慕丝线缝合皮下浅筋膜一层,皮肤一层,边距1cm,使各针距1cm,均采用间断缝合。

术后观察及随访:术后观察患者切口情况及是否出现切口裂开、切口液化、切口感染、窦道形成。对发生并发症患者随访3个月以上。

结 果

全层缝合组切口Ⅰ期愈合95例,感染2例,皮下脂肪液化1例,无切口裂开。3例病例均经TDP理疗、换药后愈合;分层缝合切口裂开3例,感染2例,液化3例。切口裂开者急诊局麻全层减张缝合、TDP理疗、加强营养而愈合。全层缝合组在2类切口中感染液化各2例,分层缝合组在2类切口中感染液化各2例,分层缝合组在2类切口中感染液化也各2例,无统计学意义。全层缝合组无切口裂开,而分层缝合组有3例,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全层缝合组无切口疝形成,分层缝合组有3例出现,其中2例为下腹正中切口,右半结肠癌、左半结肠癌各1例。上腹正中切口胃癌根治术1例,两者有统计学意义。

讨 论

通过4年的对比观察,认为腹部切口缝合是以最小的组织损伤将伤口切缘对合,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还要有一定张力,防止切口裂开而形成切口疝等。较理想的腹部切口缝合应在简单快捷有效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有效防止并发症。最新有Meta研究证实全层连续缝合可明显的降低切口疝和切口裂开的发生率[2]。本分析结果也说明了腹部切口的缝合全层缝合比分层缝合更合适。通过临床观察,全层缝合组要求边距2cm,间距2~3cm,于其间加缝前鞘2~3针,边距1cm,使各针距≤1cm是根据切口愈合血循环原理考虑的。切口愈合过程中,切口两缘筋膜组织经历胶原分解,使切口两旁的筋膜变得脆弱而易裂开,不容易承受缝线的牵拉力。胶原分解的宽度为0.3~0.7cm,临床上腹部切口裂开再次手术时,多为创缘一侧的筋膜撕裂开,而不是缝合线的断裂。因此切口裂开是愈合初期胶原的形成还不具有张力的原因。传统的分层缝合法常因缝合处靠切缘近,一般约0.5cm,正好在切口胶原分解边缘不能承受腹部的较大的张力。据切口愈合的病理过程,缝线应在切缘2.0cm,这样使得缝线有更强的耐力。同时全层缝合中间加缝前鞘即能保证切口血液循环,又能完整缝合前鞘,使之处于胶原蛋白形成之范围内[3]。即使腹内压增加也能保证切口张力而不撕脱;腹水不会渗入切口内等情况也均利于切口愈合。

本组观察患者组,全层缝合无切口裂开。而分层缝合有3例发生切口裂开,两组有统计学意义。显示在腹部切口采用慕丝线全层间断缝合技术是一种安全快捷、并发症少的方法,可有效减少术后早期切口裂开的发生,且降低切口感染率及窦道形成率。

参考文献

1 李基业.腹壁疝[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12):1015-1016.

2 Ven’t Ritt M,steyergew,nellensteynj,bonjerhj,jeekelj.meta analysis of techniques for closure of midine abdominal inci sions[J].br j surg,2002,89(11):1350-1356.

3 张育超,杨斌,陈双,等.腹部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对照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5(12):1049-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