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提高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提高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职业核心能力(Vocational Key Skills)又称为“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关键能力”等。它是职业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适应于任何职业的任何阶段,具有普适性。本文以《德育》课程为例探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提高中职职业核心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中职生;问题解决型;职业核心能力

一、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关键能力”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70年代初。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在1972年给欧盟的报告《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Survey of research on occupational flexiblity) 中第一次使用了“关键能力”的概念。之后,在西方经历多年发展,但是在中国发展较晚,近几年才有所发展。许多学者又称其为“职业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Vocational Key Skills)又称为“专业能力之外的能力” “关键能力”等,是指一个人适应工作岗位变化,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以及敢于和善于创新的能力。它是职业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适应于任何职业的任何阶段,具有普适性。职业核心能力一般包括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这一能力已经成为从事任何职业的劳动者的基本能力,常被称为“跨职业能力” ,也有人形象地称为“可携带的能力” 。

二、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状

“职业核心能力”在我国已经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但是在教学第一线许多课程的课堂教学并没有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发展。尽管最近几年,部分职业学校开始实施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但是对于其它课程的教学中甚少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事实上,仅仅依靠课程本身难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必须多管齐下,才能切实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当前,《德育》课程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关键课程。现实教学状况却不容乐观。

首先,从教师教学方法来看,讲授多,课堂互动活动少,学生被动接受多,较少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协助、交流合作的学习机会,或者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合作热闹,没有实际的内容,不利于促进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其次,教师很少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不利于培养的学生的个性。许多德育课教师往往局限于课本,答案在课本一目了然,忽略学生的现实,许多案例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具有分析的意义,教育意义不大,也不利于培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身为德育教师,本身却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根据课本讲解的头头是道,但是现实中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缺乏与学生的沟通,没有充分意识到赞扬鼓励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与别人交流的手段,不利于培养的沟通能力。

第四,现实的《德育》课程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从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角度来组织教学。教学理念还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

三、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提升中职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为了更好地探讨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如何提升中职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本文以问题解决型《德育》课教学为例进行探讨。问题解决型《德育》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问题情境的设置与分析。以许多技工学校正在使用的友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的《德育》教材为例,此教材每一章节都介绍了一个问题,如坚强面对生活、学会和谐交往、加强道德修养、正确对待人生等等。教师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利用案例、项目、模拟表演等方法设置情景,让学生通过问题进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设置情景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感知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阶段,陈述性知识的阐释与运用。这些陈述性知识应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德育》课程而言,每一章节都涉及一些知识性的内容和方法性的知识。如“学会和谐交往”一节中的人际交往的原则及方法等。“提高法律意识”一节中相关的基本的法律知识,这些是学生解决教师给予问题的基础。这类陈述性知识的教学策略,可以实行自我控制的学习策略(如引导文法等),也可以通过小组活动等一系列方法让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阶段,问题的具体处理。这一阶段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式。在前两个阶段准备的基础上,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处于一种主动积极的创造过程之中,其目的是借助于对知识的重新组织和知识的运用以及学生对问题情境的具体观点,借助于小组活动中与他人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特有的个性特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以《德育》教材第四课第一节“提高法律意识”为例,教师通过第一和第二阶段,让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引入课题,同时让学生在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通过小组活动讨论一个故事案例的法律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有了法律知识储备,有了生动的故事情节,从而把学生带入一种想求知而未能知的状态下,学生积极性相对较高,愿意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去,主动解决问题,商讨方案。

第四阶段,一般化和建立普遍联系。德育知识只有融会贯通才能融于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因此教师要将学生掌握的知识一般化和建立普遍联系。同时,学生通过这种问题解决型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培养的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与人沟通等能力也要融会贯通,使其一般化和建立普遍联系,才能成为学生真正的职业核心能力。借助下表,以《德育》课程中以提高法律意识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四、问题解决型《德育》教学模式提升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困境与局限

(一)教学条件的困境

・职教方略・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提高中职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探究

问题解决型教学需要组织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但是现在许多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不利于小组活动和个别指导。教学经费和教学辅助设备有限,不便组织一些模拟现场的活动。在许多职业学校,图书馆、网络资源、校外教学点有限,这使得问题解决型教学遇到较多困难。

(二)学生基础的局限

许多中职学校的学生生文化基础薄弱又缺乏刻苦精神;渴望一技之长又不知如何下手;兴趣爱好广泛又不愿投入太多;思维灵敏活跃又往往自惭形秽;乐于接受信息又厌恶理论学习。许多学生在以往的初中和高中阶段养成许多不良

的习惯,难以纠正,课堂参与度不高,以一种“与我无关”的姿态面对课堂教学。

(三)师资水平的局限

中职学校的大部分教师都非师范专业毕业,缺乏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学相关的技能的训练,对于问题解决型教学需要多样化的组织课堂缺乏理论基础。另外,学生的各方面条件和基础较弱,处在一线的教师就像一个“靶子”一样,每天都会迎接来自学生或课堂的各种问题,有的教师自身能逐渐消化,有的教师难以消化,许多教师的热情逐渐消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众多困惑和无奈,形成一个巨大的负担,挤压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道路上,许多教师形成“职业高原”现象。这些都严重限制了问题解决型教学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许湘岳.团队合作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历史与现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3]唐以志.关键能力与职业教育的教学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0(7).

[4]赵润杰.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10).

[5]姜大源.“双元制”培养目标与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王晓望.试析关键能力[J].中国培训,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