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治通胀与保增长两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治通胀与保增长两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全球经济形势仍然扑朔迷离,二次衰退风险正在上升,未来一个时期商品市场可能面临系统性风险。近期国际宏观政策的些许变动,无时不在撬动着商品市场行情的变化。

虽然欧元区经过一系列协商,在应对债务危机方面达成一定协议,但是欧债危机的解决仍困难重重。美国经济出现了复苏的积极信号,三季度GDP年化增长率上升2.5%,但经济前景仍存在不确定性。中国经济虽保持良好势头,但增速放缓态势仍在延续。

商品市场在经历了9月的大跌之后进入震荡盘整期,10月大多数商品期价呈现区间震荡整理走势,依赖国际宏观政策指引。

商品市场维持震荡

整体上看,10月CCIEE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出现微幅上涨,较上月的211.23点上升约0.29%。与此同时,RJ/CRB指数也出现小幅上涨,重新攀升至319.84点,全月收涨7.27%。

究其原因,中国钢铁业出现停工检修,粗钢产量增幅下滑,包括铁矿石在内的钢铁原料价格正在加速下跌。据巴西淡水河谷首席执行官卡洛斯-马丁透露,淡水河谷出口到中国市场上的铁矿石港口报价已经回落至120美元/吨,相比2010年初时的报价下跌了30%。

分品种看,工业品期货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当前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使得期价的波动幅度加剧,而国内紧缩的宏观调控一定程度上导致终端需求大幅放缓,各品种供求变化也对价格走势形成压力。

工业品价格指数稍微扭转上月的颓势,较上个月上涨0.03%。其中,原油、基本金属、贵金属等品种保持明显上涨走势。NYMEX轻质原油期价10月攀升至每桶93.19美元,全月收涨17.66%。伦敦金属期货市场铜、铅、镍期价上涨幅度较大,10月分别收涨14.43%、4.64%和11.08%,LME铝期价则有限下跌,环比跌幅仅为0.93%。COMEX黄金期价却呈现较大幅度上涨,全月收涨6.39%。而前期呈现上涨的铁矿石、稀土和煤炭价格开始呈现下降态势,其中铁矿石价格下降幅度较大。

与工业品涨跌互现不同,10月农产品期价震荡幅度相对较小,并未延续上月的跌势,而是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除食糖小幅下挫外,多数品种出现一定幅度的反弹。其中玉米、小麦、大豆、棉花、豆油等品种期价均有所攀升,10月分别收涨6.20%、6.03%、2.42%和2.10%;棕榈油和天然橡胶等品种期价与上月基本持平。与上月走势比,10月多数农产品期价虽逆势小幅上扬,但总体尚在9月的底部震荡,并仍有震荡走低的可能。

进入10月,受欧洲债务危机将受到有效缓解预期的影响,欧元兑美元汇率开始走高,美元指数从10月4日79.11的高位震荡下行,10月27日下降至74.93的低点。这恰好与主要商品的期价走势相反。然而,目前市场对G20峰会寄予的厚望并未如期实现,市场在欧盟全面解决方案细节出来之前仍存有长期担忧,尤其是全球曼氏金融控股公司申请破产引发市场恐慌情绪,对美元的避险需求又有所回升,11月1日美元指数再次攀升至77.5点,而关于欧债进展的消息成为影响市场的主要因素。

希腊公投出现变数并引致政府重组、欧洲央行意外降息等对大宗商品市场反复冲击,使其先抑后扬,其中纽约油价攀至8月以来高位,11月7日纽约市场收于95.52美元。预计11 月美元指数仍会因欧债危机的不确定性获得支撑。在经济减速加重与美元贬值制约两大因素博弈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呈现宽幅震荡波动,这对世界经济复苏将是较为严重的冲击。这次G20峰会倡议,把稳定大宗商品价格同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则显得尤为及时重要。

明年通胀别太乐观

前两个月国际大宗商品的大幅下挫,使得我国面临的输入型通胀压力暂缓,同时由于近期猪肉价格和蔬菜价格出现下降等因素,10月居民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继续回落至5.5%,工业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则下滑至5.0%。

据此,很多专家及分析师认为,中国经济已消除通胀之忧,拐点已现,货币政策需要转向。我们认为,由于经济增速放缓,带动物价继续上行的动力已明显不足,但物价水平并未回归至合理区间内,即使物价涨势总体有所趋缓也很难回落到较低的水平,温和通胀恐将成为一种中长期的常态。具体原因有四。

一是三季度物价指数有所回落主要得益于翘尾因素影响的下降,而物价环比却仍在上涨且呈现加速态势,明年一季度价格反弹的压力仍然不小。尤其是猪肉价格可能在四季度有所反弹,后期粮价也有小幅上涨的可能。

二是随着圣诞节和元旦、春节的到来,国内消费需求可能会较三季度出现较大幅度增加,短期内将对物价总水平保持高位形成支撑。特别是中国春节的临近,猪肉市场将会进入季节性消费旺季,在供求偏紧尚未改观的背景下,国内猪肉价格将会在短调后出现新的反弹,价格真正回落预计要到春节之后。

三是人口红利消失、环境问题受到重视以及经济发展能耗有内在降低要求等,将抬高物价涨幅的长期平均水平,尤其是由此形成的包括农村劳动力、农业原材料和流通服务等高成本因素,将会对物价总水平形成长期支撑,使得价格黏性问题越来越大,这并非简单紧缩货币政策所能奏效的。

四是物价上涨的货币基础依然存在,前期信贷高增长的滞后效应还将持续一段,“过多货币追逐有限商品” 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可能加重。如果货币环境在通胀尚未有效控制前重回宽松,货币因素对价格的推升动力将会重新增加。

再度面临两难选择

目前来看,中国经济已出现下行风险,10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再次下挫至荣枯线附近,四季度经济形势将更加严峻。相比2010年同期GDP增幅,有23个省份前三季度的GDP增幅出现大幅下滑,其中海南GDP增幅降至10.6%,降幅达到7%,其次是宁夏,降幅为4.1%。尤其是地方政府主导的基建投资增速的下滑,从而引发工业品需求进一步疲软,导致中国主要进口物资价格下调。这对于控制物价总水平是件好事,但对于保增长并非利好。

在此背景下,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解读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呢?既要防止经济下滑,又要防止通胀再起,政策微调的度确实是很难把握的。从时下政府的决策看,财政政策方面的动作较大,批准上海、浙江、广东、深圳四地开展自行发债试点,同时也决定在上海深化增值税改革试点,结构性减税也在试行,以此弥补货币政策适度微调的不足。

尽管目前在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方面银行信贷已放开口子,但是这些举措与市场的期望仍有距离,对货币政策微调的期望不应太过乐观。

当下中央和地方政府面临着严峻考验,是继续复制大规模投资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艰难蹒跚地进行结构调整,是一个摆在“十二五”端口的现实抉择。

由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包括保障房在内的基建资金尚未明确来源,未来随时面临失血停建的境地。

当前的铁路投融资模式已不能保证铁路建设,铁路基建领域资金短缺之痛仍在延续,但是如果不继续加强调控,那么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就会成为口号,各地方仍然不会改变“投资依赖症”的病态行为。

如果政府过分纠缠于短期内稳定物价的目标,一味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不真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那么原本就已加重的经济失衡将愈发严重,从而陷入恶性投机的泡沫化怪圈,国有银行将不堪不良贷款之累,而使国家背负滥发货币的恶名,继续推高物价持续上涨。

要改变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需要政府从灵魂深处推改革的时候了。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