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加强金融文化的推广提升公众对金融企业和金融产品的了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加强金融文化的推广提升公众对金融企业和金融产品的了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银行业工作了多年,感觉到虽然银行业务发展越来越快,银行产品越来越多,但是客户的金融意识和金融文化却跟不上银行的发展,从而造成了客户满意度下降、客户等候时间长、银行资源浪费等结果。

一、公众金融知识、金融产品了解不足的几点现象

(一)公众对银行性质的认识要有所转变

有许多公众对银行的认识还停留在银行是国家设立的公益服务单位的层面,把银行当作是国家提供存放闲置资金的单位,银行的义务就是服务和管好公众的存款,银行与其他企业不能一样,银行最好没有收费,即使有也是要少,否则就要生气、报怨。其实无论是地方银行,还是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银行的生存原则与所有企业一样,要有效益、要防止风险,银行运营以及员工的薪金不是国家无偿提供的,是通过有偿服务创造的,银行有自主取舍客户和产品的权利,有对产品、服务定价的权利。银行虽然承担着国家赋予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银行要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公众对银行产品的认识有欠缺

相比较发达国家的金融业,中国银行业的产品还刚刚起步,银行卡的功能、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和构成、银行的电子网络技术应用、银行的信贷品种,等等,中国商业银行正在不断努力,为适应社会发展和金融全球化刷新着传统的思维和业务。但是,正是由于各家银行的单兵作战和管理机构协调滞后,使得银行的新产品推广难、使用范围小、效率不足,公众对银行产品不知、不问、不用。

(三)金融犯罪增多凸显公众的金融知识盲区

目前,金融案件逐渐增多,特别是金融信息诈骗案,其主要原因是犯罪分子利用了公众对银行知识的无知而进行的。公众目前对银行借记卡、信用卡功能不分,对自助设备使用的盲区,使得犯罪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四)传统意识根深蒂固,排斥新产品、新技术

当代社会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已经使金融产品的形式和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金融效率应当有很大的提高,但事实上绝大多数传统金融产品仍然在使用,比如存折、存单等,一些老传统的客户就抱残守缺,继续使用存折、存单办理业务,一边在银行窗口长时间的等待,一边抱怨银行柜台少、办事慢,当银行人员指着空闲在那里的自助设备,介绍客户使用银行卡时,客户却以不愿使用或不会使用而搪塞。

(五)年轻一代对金融知识的漠视令人担心

作者所在单位有一网点毗邻一所本科大学,老师、学生众多,但是许多老师和学生对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持拒绝态度,除非是网上报名、购物等必需的情况需要办理,否则,老师和学生不会主动去学习和了解银行电子银行和自助设备的功能。大学校园内设立取款机多年,但大多数学生不知其可以缴纳电话费、转账等业务,宁可跑到我们网点中等候办理,当建行员工疏导其到自助设备办理时,他们往往以信不着设备为由拒绝。我们经常与学校进行沟通,希望通过讲座等形式宣传银行卡的基本使用常识,但是各级组织和单位一是用提供资助来作为条件;二是以其他活动多为由拒绝。

二、对金融知识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把金融知识教育提高到国民素质的高度来进行

经济的发展促使金融业务发生了质的变化,无论是企业金融知识还是个人金融知识的普及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境况。随着各种科技的应用,大量流通现金的时代将成为历史,电子银行、电子支付、自助交易将成为主流,公众对银行知识的了解将事关整个社会经济和金融体系运转效率,也将成为基本常识,金融业务的熟练程度也将从侧面反映公民的文明、文化程度和与国际接轨的标志。

(二)金融教育需要多个部门和单位合力推进

金融教育虽然以金融业务为主,但是其推广需要金融行业(人行、银监会、商业银行)、教育行业、新闻宣传单位、企业、各级政府等共同努力。形成以金融业为主,其他行业协力支持的局面。

(三)金融教育要坚持持久战和游击战

金融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面向千家万户,由于社会公众的文化基础、理解接受能力各异,同时,就金融知识而言,因涉及内容众多,并且随着形势发展还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使得此项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起长效和灵活机制,要形成制度,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持续完善和创新工作方式,采取必要的考核督促办法,充分调动起各个行业对金融教育的工作热情,坚持不懈地将此项工作做下去,力求达到预期目标。

(四)金融教育要从基础抓起

以目前国内公众,特别是20岁到30岁人群金融知识看,中国有必要从高中到大学建立起一门普及金融知识的课程,综合国内各家银行的金融业务及国外先进的金融知识,形成一套科学、实用教育模式,建立公众对金融业知识的兴趣。

(五)对于金融犯罪案例的宣传要指引正确的导向

高科技金融犯罪的发生有其客观性,也有其犯罪的主观性。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不能否认,与每一项业务和行业一样,银行在某一些方面,诸如人员、技术、风险控制等会有一定的漏洞,但是金融犯罪毕竟还是少数,其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而致,不能完成把新技术的应用作为主要罪责。因此,在新闻宣传方面,相关单位要切忌夸大银行的技术缺欠,要实事求是地分析银行部门对防范风险所做出的努力和措施,提醒公众对银行知识的了解。

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了解和支持,公众的工作和生活也与金融密切相关,普及金融教育、提高公众的金融常识是金融企业和公众都期待的目标。政府和公众不应把金融教育的责任都推给金融行业,要共同努力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