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下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提出可行性对策,特别针对目前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以ERP工程师的工作过程为例,对学习领域和岗位技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穿插其中的信息素养教育实施方案,达到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素养;工作过程;课程体系;高职教育
0 引言
Information Literacy: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曾提到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必须“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当今社会信息量激增,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信息素养既是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有力途径,也是高职学生走入社会、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信息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1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本科院校已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课程体系中。198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的意见》之后,相关部门先后颁布《印发的通知》《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文件。目前90%以上本科院校已开设了培养信息获取能力的信息检索课程。
1.1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
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大学一年级设置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公共课程。这些课程更注重信息技术基础能力的培养,包括办公软件、网络工具等软件的使用,而普及开设专业信息素养课程的高职院校并不多。近期,笔者对浙江省杭、甬、温、绍等市十多所高职院校(多数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浙江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作了关于开设信息检索课程的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未开设的院校占受调查高职院校总数的45%;有1-2个专业以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该课程的院校占27%,但该课程的校内普及率不及2%;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的院校占18%。其中,受调查的高职院校中,仅有一所学校开设信息检索课程的专业超过5个,并要求学生毕业时有此类课程的学分限制。
1.2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但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课程体系还在改革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都还有待完善。因此,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往往被忽视,比如存在在建设专业时并未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教学计划,信息环境、信息资源建设不足,拥有高信息素养的教师欠缺等问题,归纳起来表现为以下几点:
1)课程体系重技能轻信息。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脉络,是实现培养何种人才的保障。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重在实践,即实现高职毕业生在进入职场时自身所掌握的技能与企业岗位技能的无缝连接。这种无缝连接,除了实践技能外,还需要学生在其他素质上有相应的提升,如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能力,从而为毕业生在职场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但由于各种原因,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并未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2)教学过程中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而课程标准中未引入信息素养培养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便忽视了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也在情理之中。除此之外,教师在重实践的观念引导下,其教学工作往往是学生遇到问题,教师答疑解惑,属于“就事论事”式的教学,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的教学。因此学生针对问题进行信息收集、加工、整理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很好地培养。
再者,高职院校图书馆正在建设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忙于图书馆本身的建设,他们参与专业建设、教学的机会少之又少。他们作为信息素养培养最有力的倡议者,如果不能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制定,信息素养的培养就少了最优的推动力。
3)外在普及的网络环境麻痹了专业信息素养的培养。
据笔者调查,目前在校的高职学生90%以上拥有电脑,并且几乎都开通了Internet。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使得很多教师、学生认为通过日常网络应用的积累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殊不知,正是由于这种外在网络的普及,使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时,往往不能从专业的角度去检索、收集、处理信息,从而被淹没在信息的洪流中。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以下对策可有效地弥补现阶段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培养缺失的问题,也是目前解决高职院校信息素养培养问题的最有效的方法。
1)课程整合是有效途径。
笔者调查了15位专业负责人,其中12位明确表示,由于现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实行“2+1”(4个学期的校内学习,2个学期的校外实习)或“2.5+0.5”(5个学期的校内学习,1个学期的校外实习)的教学模式,“两课”、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等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已超过了校内学习课时的1/4,余下的课时尚不能满足专业教学需求,也就不会考虑将信息素养培养的相关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因此,笔者认为采用课程整合是最有效的途径。国内外有关课程整合的研究不在少数,比如文献[1卅便提到了此种理念。但如何整合,怎样在课程中得到体现,上述文献未作深入探索。文章的后续内容,笔者将以基于工作过程的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工程师岗位相关的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整合方式。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关键。
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由其制定课程标准,负责课程实施。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基本的信息素养,让其在课程标准中引人培养信息素养的内容就是纸上谈兵,更不用说让其在授课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信息检索、收集和处理了。由图书馆相应的工作人员参与到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的建设,或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不失为一个可行的办法。
3)有效的教学方法是保证。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征,按照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可以在专业技能培养过程中引入信息素养教育的相关内容,置信息素养培养于工作情境中,注重团队协作与专业信息资源的使用,从而使学生在技能训练中深刻体会到信息素养培养的实用性。
下面笔者将分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并以ERP工程师的培养为例,探讨在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下如何实施信息素养培养。
2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其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最终会落实到具体课程的改革上。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经历了基于实践的课程改革、基于能力的课程改革以及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目前,各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工作工程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改革思路是以就业岗位为导向,通过对岗位能力(职业标准、职业规范)分析,把信息素养培养纳入到职业岗位能力中。课程实施时,把岗位的工作过程分为若干个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中构建学习情境,把专业技能引入到情境中。图1所示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这样的课程体系,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内在逻辑,.以“初学者到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过程为外在逻辑。在开发学习情境时,我们把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融入其中。图1中的“包含学科内容”即专业教学与专业信息素养培养融合的教学内容。
3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下信息素养培养的实施(ERP工程师)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这一策略对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盼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ERP正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强劲推力。ERP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企业的先进管理思想,全面集成了企业的所有资源信息,并为企业提供决策、计划、控制与经营业绩评估的全方位和系统化的管理平台。
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提高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水平,满足社会对专业化、职业化ERP咨询、实施、运行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加速造就一支ERP咨询、实施及管理人才队伍,决定开展ERP工程师职业能力认证试点工作”。笔者根据《ERP工程师职业能力认证规范》及在ERP实施公司的实际工作经验,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ERP实施工程师岗位能力进行分析,把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融入课程,形成具有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
笔者通过分析ERP工程师的ERP项目实施工作,提炼出如表1所示的ERP工程师岗位的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及信息素养教育的分析情况,其中包括“需求调研”等8个工作任务及对应的11个学习领域、3大模块的专业技能,且在“信息素养教育”列中,明确了能穿插在每个专业技能教育中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引进信息检索工具、相关信息资源库,比如搜索引擎(如百度、谷歌)、专业论坛(如制造业信息化门户网http://.cn、用友软件论坛http://.cn)等,并指导学生运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检索、检索结果的筛选,指导学生在相关方案和报告的完成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
4 结语
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个重要方向;同时,信息素养是实现终身学习的基础,对于所有教育层次、教学环境以及专业都适用。如何让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者应当思考的问题。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此作了初步尝试,并制定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下信息素养培养的实施方案,融信息素养培养于课程中,藉此提升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