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威之:艺术、生活、事业的平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威之:艺术、生活、事业的平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寻找突破

在国内学习艺术设计的王威之,毕业后在报社做美术编辑,后来和包装协会联合成立设计公司,迈出了他踏入商场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王威之发现与制版、印刷公司的合作存在着缺陷和不足,随后就购进了一些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制版、印刷设备成立了包装公司,并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也就逐渐对包装产业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之后我到法国学习和收购五牛印务有限公司就更加顺其自然了”,王威之说到。

讲到发明专利,王威之将功劳归于团队,说这是团队一起努力开发、研究的成果。当初团队花了巨大的精力参与到技术专利的研究中,是基于当时对企业如何做大做强的判断。现在的王威之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但与此同时,学艺术设计出身的王威之也思考着如何能在包装与艺术之间、包装与技术之间找到完美的结合点和突破口,将包装的艺术性与实用性发挥到极致。这不仅是对产品的要求,也是对企业的期望,“现在无论对于我还是五牛集团来说,希望企业能突破传统制造业的固有格局,朝具有创造力,具有文化气息的创新型企业迈进。”

“做学问”

五牛视觉与包装研究院将于9月在成都落成,这座研究院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王威之将多年以来对视觉艺术与包装的理念融入到这座研究院,创意文化元素和环保理念的结合使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也将对行业的理想融入到此研究院的营运中,其中包含了一个非营利系统,视觉与包装研究院是该系统的核心项目。我们戏称他是在“做学问”,他似乎一直都保持着这种做事风格――发现问题、寻找根源、解决问题。无论是刚开始创业时发现的行业缺陷,从缺陷下手,事业从而一蹴而就,还是研究院的成立,都印证了这点。研究院就是要探索和实践:视觉艺术、包装与技术之间的关联,王威之希望打造的是开放、独立、创新的平台,通过艺术家、设计师开展一系列视觉与艺术课题研究,从而带动包装设计的创新与运用。这是对包装生产、产业系统最好的后盾与支持。

包装、视觉、艺术的关联

王威之喜欢买一些国外的包装,就拿可口可乐来说,在香港和美国,可口可乐有很多纪念版的包装。当他发现积累多了,多到甚至可以形成一块区域、一面墙的时候,这种包装就具有了装饰性和收藏性了,而且每一个都具有独特的图案或者独特的纪念意义。王威之说:“让包装有收藏价值就一定要与文化艺术嫁接,赋予它艺术价值。作为设计师就应该从这方面去思考。”

对于他的事业,他也曾经有过天马行空的想法,也有过一些尝试。去年五牛集团在一次展会中与青年艺术家进行了跨界牛奶包装创作的合作,但一套概念设计运用到商业中,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目前就在努力解决遇到的问题。包装设计是商业与艺术结合的学科,在设计过程中会受到不同方面的约束,它有别于纯艺术创作的那种酣畅淋漓。但这不意味我们不去寻找突破,或者说不去打破固有的束缚。只有去尝试,才会明白里面的奥秘,空想没什么作用。”

关于奢侈品

在去年,五牛集团成立了奢侈品包装事业部,大多做的还是一些高端白酒品牌的包装定制。对于奢侈品与奢侈品消费,在王威之看来,“奢侈品是文化沉淀的必然产物,绝非价格昂贵的物品都能称之为奢侈品。至于奢侈品包装,它与传统包装之间有一些技巧、底蕴甚至文化内涵的差异,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探索,所以目前在奢侈品包装这一板块我们学习的程度要更深一些。至于奢侈品消费,我认为这种消费必须建立在有理智的判断和对奢侈品品牌文化有足够了解的基础上,奢侈品中蕴含的文化附加值是可以拿出来阅读和品鉴的。当然,每个人都会有差异化的消费解读,这也很正常。”

收藏与艺术

王威之在艺术圈里经常被人提及,有人说王威之是位具有艺术气质的企业家,除了在设计方面有着自己的一些独特想法,在艺术与收藏方面也有独到的建树。然而他却这样描述自己:“艺术气质谈不上,知识分子固有的情节是有的。”

很早以前,王威之受身边朋友的影响或推荐开始购买一些艺术作品,主要还是以传统书画为主。他说那时候觉得这还不算收藏,算是一种即兴式购买。但是后来也就慢慢地带着自己的理解和需要,结合作品本身具备的精神价值来考虑收藏了。大概从2005年王威之开始关注当代艺术作品,对当代艺术的热爱没有特殊的偏向,绘画、雕塑、装置、影像,只要是能够接受的都收藏一些,主要以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为主。

“我比较佩服那些既活跃在设计领域,又活跃在纯艺术创作方面的艺术家兼设计师。至于欣赏,我比较倾向于含蓄、积极、唯美的作品,这些作品我会考虑收藏;而直白、消极、宣泄的作品我也能欣赏并从心理上接受,但收藏需要勇气。”

去年王威之收藏了一幅成都青年艺术家吴定隆的作品,他觉得年轻艺术家们有一种吸引他的特质,“吴定隆是成都80后艺术家的代表之一,他用原创的、卡通的形式表现一些跟自己生活和心境有关的人和事,画面中体现的平衡感都经过他的反复推敲和实践,有时候他会为一个点、一条线纠结很久。这是现在浮躁的环境中难能可贵的品质。现在新一代青年艺术家,都很自我、很执着,他们大多数把艺术创作当做自己的信仰,这是打动我的特质。去年我还收藏了几件装置艺术作品,其中有一件是英国青年艺术团队创作的。”

目前有一种说法,艺术品收藏可以增加企业软实力,比如银行、酒店会买入艺术作品作为陈设,一是美观,二是有增值空间,是一种双赢的投资行为。王威之作为一个跟艺术有着密切关系的企业管理者也有这种打算,这一两年里他都有意识地收藏一些能够作为公共陈设的艺术品,包括绘画、装置、影像、观念,并积极地参加一些艺术展览或者交流活动。他很关注一些新事物、新艺术形式,希望能有更多前卫的艺术作品充实他的视野,因为收藏对于他来说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刺激。不过他更看重个人情趣和审美需要,“对于我来说美观、投资、回报都是要考虑的,但更看重艺术品收藏的文化传承方式,它留给后人的财富远比金钱重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收藏也是王威之交友的一种方式,“去年我去参加一个小型拍卖会,我与一位陌生人都看中一件装置作品,拍卖现场我们相互较劲,都想得到这件作品。最终还是我拍了下来,活动结束,我们相谈甚欢,也和他成为了朋友。这或许也是收藏的乐趣之一吧!”

关于艺术、事业、生活如何平衡,王威之说:“从小到大,艺术潜移默化地感染了我的生活,而我也在用心去体会艺术给生活带来的不同。”至于事业和生活如何平衡,王威之认为“做事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而在处理两者关系时,艺术能起到重要的调和作用。事业上我不但追求严谨的工作作风,也在学习如何用艺术的方式来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家庭与业余生活

除了艺术收藏,王威之还十分喜欢阅读、旅行。现在由于公司的事情比较繁杂,平时休闲没有具体的规律,但只要有时间他就尽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平时王威之也会尽量抽时间来陪家人,有时间会和家人去旅行。他有一个读小学的儿子,8月初会带儿子去美国度假,“主要考虑儿子目前正处于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个转折点,会面临很多困惑,希望他能积极面对,也想默默地告诉他:有老爸坚定的陪护和支持!”

说到家庭,说到小孩,再说到“富二代”这个备受关注的群体,王威之有着跟自己的孩子沟通的方式,并给予他艺术方面的熏陶,“其实‘富二代’只是一种符号化的说辞。每个人不管是什么家境与背景,经历的痛苦都需要自己去化解,没有捷径。物质财富能改善现有生活品质,精神财富才能滋养生活品质并伴随终身。我会对女儿和儿子们进行艺术的熏陶,比如会带他学钢琴、听音乐会、去博物馆、美术馆,但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让他们自己感悟,我只能引导。至于他们的选择还是尊重他们的意愿和顺其自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