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小学课程“空间与图形”的几点教学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小学课程“空间与图形”的几点教学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阶段的空间图形主要涉及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

作为一名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也在实践这一课程理念,努力创造适合儿童学习的数学,力求通过观察、猜想、操作等途径,发展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1 通过观察猜想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三角形分类》这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好不同的三角形若干,让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特点,然后再分类摆放,并说说其依据,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各种三角形的特征就有了深刻感受。然后教师在黑板上只画出三角形一个角(钝角、直角、锐角),让学生猜猜各可能会是什么样的三角形,使学生对各类三角形的认识又更深了一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发现、了解几何形体的实际意义,形成概念和抽象出空间形式。

2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空间与图形”不是通过传授能获得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去学习数学知识,从而更准确地把握相关几何概念,建立空间观念。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时,我创设了如下生活情境:

让学生先判断陈老师从家去学校走哪条路近些?原因是什么?这样就将生活问题转化为了“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的数学问题,以此也就会引起学生对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了。

3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实践中生成空间观念

空间与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只用耳朵听数学,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获得空间观念。教师要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的环境,舍得多给学生时间,多给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的潜能。可采用量一量、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等方法,调动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把知识与空间形成统一起来,生成空间观念。

4 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是一种数学思考,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思考必须要有丰富的直观、形象的积累和体验为基础,并在自主性的探究过程中得以发展。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观察、测量、动手操作,让学生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而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直观思考等对形成空间观念是起主要作用的手段,只有大家共同探讨才能提升,才有机会分享各自的想法。

另外,对教学中的难点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比如在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时,由于学生在实际动手摆两根小棒之和等于第三根时,始终因小棒粗细、长短误差,导致一部分学生的动手摆后总认为能围成三角形,如果利用信息化网络教学,直接让学生点击所需的三根小棒摆一摆,就能使学生快捷、规范地经历操作过程,从而正确地体会到三角形的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是不可能围成三角形的。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采用多种手段、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促使学生对几何体有深刻认识,才有利于学生空间理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