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观察”走向“发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观察”走向“发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人民教育》(2011年第5期)上曾读到管建刚老师的一篇文章《“发现”重于“观察”》。在这篇文章中,管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观察”的作用,他认为“写作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有意识地削弱外在的感官刺激,注意内在心灵的活动”,“只有闭上外在的‘眼睛’,打开内在的‘眼’,‘神’才能出得来”。最后,管老师还为如何“发现”支了一招:发现来自于对写作的“牵挂”。

这篇文章读来虽然不乏新鲜的论调,但是,也存在着抛弃小学生写作实际境况与需要,多多少少有点将写作教学唯心化、虚无化的倾向。

“发现”确实比“观察”重要,但是我们应认识到“发现”的规律。“发现”是从“观察”出发的,“观察”是“发现”的基础。如果没有事物外在特点的刺激,哪有心灵内在的感触?光靠指向内心的冥想,即使有什么“发现”,这种“发现”也不见得有多大的价值。

在写作教学中,从“观察”走向发现”,是我们理应遵循的路径与经验。莫泊桑向福楼拜请教如何写作,福楼拜先是引导莫泊桑学会“观察”:“你就站在门口,把每天看到的情况,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而且要长期记下去。”待莫泊桑学会观察了,福楼拜又教导他“发现”:“对你所要写的东西,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可见,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要让学生言之有物、言出创意,关键还是要从“观察”走向“发现”。管老师认为“眼睛好、视力强或者听觉好的人,不表示他善于‘发现’;一个掌握观察方法的人,也不表示他善于‘发现’”。但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学生作文中之所以言之无物,主要是因为目前小学生尚未形成留心观察的意识、方法与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最关键的原因还是教师在指导观察上出了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虽然反复强调观察很重要,但试问:究竟有谁真正在学生的作前观察上下过硬功夫?

笔者在教学“观察一种小动物”时,先让学生自由写了一篇观察作文,虽然作前也强调了一定要观察,但收上作文后一看,发现大多内容空洞,明显没有进行仔细观察。于是,笔者带领学生集体观察了一种小动物——田螺,给学生每人发了一只塑料杯、三四只田螺,并配发了比较详细的观察表格,然后带领学生逐项观察填写。学生边观察、边填表,最后发现只要将表格上的内容按顺序整理下来,就是一篇生动、具体的习作。只要将观察落到实处、细处,即使平时写作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写出条理比较清晰、内容比较充实的习作来。

管老师认为“发现来自对写作的‘牵挂’”,“有了对写作的牵挂,便会留心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想法和自己的观点,也就渐渐变得敏感和富有洞察力”。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不过这样的方式似乎是在培养专业(作家)。写作教学的目标是让小学生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看他们写得是否有条理,是否把握住了重点,是否文从字顺,是否表现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等。如果让小学生以宗教式的情怀对待写作,一天到晚“一根筋”式地“牵挂”着写作,这未免不是一种学科霸权,况且写作也不是学生生活的全部,他们还需要交友、嬉戏、休息……

“发现”有着较为广泛的内容框架,事物的特点与变化,内心的体验与感受等都属于“发现”的内容。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将“发现”理解为“自我的观察”。从“观察”走向“发现”需要心灵的审视,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要写出自己独特感受的原因。心灵的审视是可以激发的,那就是带着“发现”的目标出发。教材已安排了诸如此类的习作训练,如“我发现了……”,我们不妨以这些作文训练为出发点(当然,在平时的观察中我们也可以积极渗透),培养学生在观察中的“发现”意识。心灵的审视需要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培植土壤。我们可以组织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目前较为流行的活动作文就是这方面的实践。让学生带着作文的意识开展活动,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有自己的发现。心灵的审视需要相关方法作链接,如比较、联想等。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方法,从自我经验出发,发现所观察事物的不同之处,产生美妙的联想体验。心灵的审视更多是以感悟的形态存在的。小学生的感悟世界还比较单一,需要我们用一种感悟推动另一种感悟,需要用对话分享、激发更多的感悟。心灵的审视终将外化为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我们应该充分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过多地统摄学生的精神与思想。在学生的眼中,所有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在发现的起初,火苗式的发现都是值得肯定与鼓励的。个性化的表达最终将抵达自我的心灵世界。

管老师认为“‘发现’与‘观察’二者无法统一,因为将它们统一在一起的结果,是给读者、教师造成一种错觉:作文教学最重要的还是‘观察’。”其实,管老师没必要如此担忧,因为老师们都明白,“发现”是重要的,但“发现”还得从“观察”中来。